“倒閉潮”席卷日本餐飲業,寒意正在逼近……
來源/職業餐飲網
作者/程三月
“今年上半年,日本餐飲業倒閉企業數量同比猛增近8成,并且創下了30年來的同期新高!”
在國內餐飲人迷茫失措時,日韓餐飲人的日子同樣艱難。
日日盼望著的復蘇,并沒有如期而至,現實反而給餐飲人們迎頭一棒!
一邊是顧客消費力下滑帶來的“吃不起”,一邊卻是節節攀升的成本讓餐廳“不賺錢”。
在這種矛盾下,餐飲業“漲價潮”與“價格戰”的亂象并存,扛不住的餐廳走向了關門。
寒意幾乎蔓延在整個東亞餐飲業……
“漲價潮”與“價格戰”亂象并存,
扛不住的餐廳走向了倒閉……
當下在中國餐飲業發生的,似乎同樣也在日韓餐飲業進行著。
1、漲價潮:
韓國人喝不起參雞湯,日本麥當勞最高漲價4.6元
“月薪兩萬,吃不起中式快餐!”、“一碗35元,我連麻辣燙都吃不起了”……
在中國打工人瘋狂吐槽餐廳漲價時,韓國代表性餐飲品類的價格也在持續上漲。
據韓國消費者院價格信息綜合網站消息,今年4月,在韓國首都首爾,最受消費者喜愛的8種菜品平均價格較去年上漲最高近13%。
其中,價格漲幅最大的是參雞湯。初伏吃參雞湯是韓國的傳統習俗,而去年首爾地區參雞湯的平均價格為1.45萬韓元(約76元人民幣),今年卻漲到了1.63萬韓元(約91元人民幣),漲幅達12.7%。
不僅如此,炸醬面漲了12.5%、五花肉漲幅為11.4%、辛奇湯飯漲幅為8.6%、紫菜包飯漲幅為7.4%、冷面漲幅為7.2%、拌飯漲幅為6.9%、刀切面漲幅為6.5%。
以上8個品類除了同比全部上漲,冷面、炸醬面、辛奇湯飯、刀切面的價格環比上漲了1%至2%。
截至上月,用1萬韓元(約56元人民幣)可以吃到的只有辛奇湯飯、炸醬面、刀切面、紫菜包飯4個品類。
漲價,同樣在日本發生。
日媒報道,由于物流、租金及人力等成本攀升,日本麥當勞從7月19日起,位于東京、大坂等都會區的184家店加價,其中約60家將部分商品調升10至90日元,約120家門市升10至30日元。外賣也漲了10到110日元不等。
也就是整體漲價0.5元~4.6元人民幣。
2、價格戰:
為俘獲手頭緊的年輕人,咖啡、便利店餐飲搞起了“1折”促銷
客流下滑的大背景下,焦慮的中國餐飲人慌了陣腳。
為了搶流量,咖啡、快餐、中餐、火鍋幾乎各個業態都卷起了價格戰:你敢“99元賣8個菜”,我就敢“2折團購吃火鍋”……
失控的價格戰,讓餐飲人苦不堪言。
而為了俘獲捂緊錢包的年輕消費者,韓國便利店餐飲也打起了“價格戰”,甚至不惜打1折!
據悉,韓國大型連鎖便利店GS25在5月的10日、20日、30日,以350韓元至470韓元的價格,限量銷售3萬盒兩種原價為4500韓元至4900韓元的家常便當,活動首日僅40分鐘限量便當全部售罄。
換成人民幣算,就是原價26元左右的便當,以2~2.5元的價格大甩賣。
除了便利店的便當,咖啡也紛紛入局。
另一家韓國知名便利店CU,把原價2000韓元的冰美式咖啡(XL)以200韓元的價格銷售,通過CU訂閱服務折扣、合作信用卡結算折扣等將價格降至原價的十分之一。
韓國業界相關人士預測,隨著餐飲物價的急劇上升,20至30歲的年輕人消費水平逐漸降級,便利店“價格戰”或將進一步趨于白熱化。
3、關店潮:
日本倒閉餐企創了30年來新高,韓國40%個體戶考慮三年內停業
消失的客流、上升的成本、亂套的市場環境,讓不少扛不住壓力的餐企走向了倒閉。
據央視報道,一家調查公司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日本餐飲業倒閉企業數量同比猛增近8成,并且創下了30年來的同期新高。
從具體類別來看,餐館、居酒屋等傳統形態的餐飲企業倒閉數量最多,占到整體的大約七成。
隨著當地民眾外出增多,并逐漸回復到店內用餐,一度紅火的外賣類餐企倒閉數量同比增加了兩倍。咖啡館、酒吧也有較大幅度增加。
在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面向500名個體戶,進行的今年上半年業績和下半年展望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3.4%的受訪者表示上半年銷售額較去年同期有所減少。此外,40.8%的受訪者表示正在考慮三年內停業。
日韓只是縮影,餐飲人日子愈發艱難……
日韓餐飲只是縮影,背后是時代的大鼓突然被敲響。
餐飲業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1、高速增長的時代紅利結束,餐飲業的復蘇將緩慢而漫長
和中國的改革開放一樣,日韓也曾有著自己的黃金時代。
韓國在1962年到1994年,以GPD年均9%的增速,狂飆了32年,韓國人驕傲稱之為“漢江奇跡”。
1994年,韓國人均年收入超1萬美元,當年還被吸納入經合組織,加入“發達國家俱樂部”。
當時,世界500強企業中,韓國占13席,超過意大利、瑞士和荷蘭,三星躋身全球第五大集團,生意遍布69國。
然而,一切在1998年金融海嘯中戛然而止,韓國一度到破產邊緣,一代人財富灰飛煙滅。
那些困在房貸和職場里的人們,越來越不敢消費,不敢投資,生怕一步踏錯,跌入深淵。
日本也有著相似的經歷。
從199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泡沫被刺破,經濟實際增速迅速降至2%以下。
日本出現了所謂的樸素主義和消費降級:自1992年開始,家庭消費增速自8%迅速下降至2%,并且在逐步跌落至負增長。1992年至2021年間,日本家庭消費從未出現過兩個年度連續上漲超過1%。
如今,疫情的黑天鵝幾乎給予全球經濟以暴擊,餐飲業的要想全面復蘇沒有那么容易。
中國受到新冠疫情和國際環境等因素影響,經濟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正從一個高速的增量經濟時代,進入到相對低速的存量經濟時代。
這也就意味著,餐飲業野蠻成長的紅利時代已經消失,即將面臨的是一場緩慢、不均衡的復蘇。
2、失業率上升、消費力下滑,年輕人比拼起“誰更能省錢”
年輕人,是餐飲消費的主力人群。
然而,如今,口袋拮據的他們也選擇了在消費上躺平。
年輕人在上進和上班之中,選擇了上香。和中國今年的“寺廟熱”一樣,韓國大量年輕人也涌入寺廟,韓國150家廟宇人滿為患。
剩菜盲盒,在“吃不起飯”的中國年輕人中流行;打折便當,則成了韓國白領們的熱潮。
高漲的物價下,在韓國很難用1萬韓元解決一頓午餐,20歲至30歲的學生和上班族為降低支出,在便利店購買午飯成為流行趨勢。
有韓國便利店統計,上個月20~30多歲用戶的盒飯、三角飯團、紫菜包飯購買率同比激增217%。
在社交平臺上,韓國人稱之為午餐通脹。
外賣吃不起后,韓國冷凍蔬菜和醬料包熱銷,預制菜銷量翻了4倍,大學生則流行從一日三餐改為一天兩餐。
網上,韓國年輕人發起“不花錢挑戰”,摳門短視頻流行,省錢VLOG隨處可見;曾熱衷大牌的年輕人,現在開始稱重購買二手衣服,按照公斤打折。
而年輕人節衣縮食的背后,是艱難的就業情況。
今年4月,韓國20歲至39歲人群中,有66萬人登記為休息人口。休息人口即指不工作,不考試,不求職,不生育。
而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青年失業率為21.3%,比上月有所提高。
不得已降低消費欲望的年輕人,自然也撐不起餐飲業全面復蘇的希望。
3、食材、人力、房租成本卻在節節攀升,壓得餐飲人喘不上氣來
客流在不斷減少,但成本卻在不斷上升,這幾乎讓所有餐飲人都喘不上氣來。
據央視報道,此次造成日本餐飲業出現倒閉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材價格上漲,以及電費、燃氣費等能源價格猛漲,企業經營成本大幅攀升。
除此之外,人手不足也是引發餐飲企業大規模倒閉的重要原因。
不少餐廳在用餐高峰時段,都面臨著廚師和服務員短缺的情況,有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餐廳,都感到人手不足。一些餐飲店也因為招不到員工,而縮短營業時間,營業額也因此大幅縮水。
而在上文提到的韓國問卷調查中,受訪個體戶們選出的今年負擔最大的經營費用增加項目為原材料成本(20.9%),其后依次為人工成本(20%)、電與燃氣等公共費用(18.2%)、店鋪租金(14.2%)。
除此之外,餐飲業個體戶在銷售低迷的同時,貸款利息償還等負擔目前依然存在。
然而,成本大幅攀升,經營壓力巨大,而消費者卻在呼吁降價。
不久前,韓國的面粉降價了,但人們接連出現“為什么飯店不降價”的質疑。
“疫情期間給餐飲人帶來的損失遲遲無法彌補,同時除面粉以外的其他食材價格居高不下,人工成本等各項費用也整體上漲,價格真的降不下。”餐飲人回應。
職業餐飲網小結:
日韓餐飲的困境與艱難,只是東亞經濟大環境下的一個縮影。
經濟下行、消費力下滑、成本重壓……這是每個餐飲人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寒意逼近,沒有人能改變潮水的方向,每個人都不得不在浪潮中被迫與時代共舞,餐飲行業亦是如此。
誰也逃不過周期,只有跟隨潮水的方向,調整自己的步伐,才能穿越周期,存活下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