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成本上升27%,社保新規下的餐飲業迎來“陣痛期”
出品/職業餐飲網
作者/小魚
“社!毙乱幝涞,餐飲行業要“變天”了!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明確了一項社保新規:自9月1日起,任何“不繳社!钡募s定,不管是口頭還是書面,全部無效!
這也意味著,餐飲企業再也無法通過“協商不繳”或“鉆法律空子”來規避社保責任,餐飲行業的用工模式將加速向 “規范化” 邁進!
而硬幣的另一面是,長期以來,餐飲經營始終被房租、人工、食材這 “三座大山” 所困擾,其中人工成本的敏感性尤為突出。
此次社保新政的落地,無疑再次觸動了餐飲行業最緊繃的 “成本神經”。
那么,在這場合規化浪潮下,社保新規究竟會給餐飲從業者帶來哪些具體影響?行業又將面臨怎樣的轉型契機呢?
01
生存現狀:
社保規定落地,人力成本攀升27%,
餐飲行業難上加難!
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于發布《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二)》,針對社保繳納義務的法律屬性作出明確界定:
任何形式的“不繳社!奔s定都將被認定為無效,無論勞動者是否“自愿簽字”。
即使員工主動要求不繳納社保并簽署書面聲明,該承諾同樣無效,用人單位必須為所有雇員繳納社保,否則勞動者可解除勞動合同并索要經濟補償。
這一政策的出臺,在餐飲業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餐飲從業者的廣泛關注與擔憂。那么,它具體會給餐飲人帶來哪些影響呢?
1、本就處于“行業下行”周期,新的成本又壓頂
先看一組數據,北京市統計局發布2025年1-6月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法人單位主要經濟指標。
北京該領域共有5135家法人單位,實現營業收入737.75億元,同比下降3.7%;利潤總額2.47億元,同比驟降67%。
其中,餐飲業3522家單位營業收入同比下降2.3%,利潤總額為1.88億元,平均一家企業的利潤僅為 5.34 萬元。
在整體經濟環境低迷的大背景下,餐飲業本就利潤微薄,如今劇增的人力成本作為一項剛性壓力,更像一塊巨石重重壓在餐飲人肩上。
與其他行業不同,餐飲企業的人力成本幾乎沒有轉移的空間 —— 前廳服務、后廚制作,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人,這部分支出如同固定成本般無法規避。
尤其是在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的背景下,消費者的消費意愿本就有所下降,企業若想通過提高客單價來消化人力成本,無疑是難上加難:一旦漲價,很可能導致客流流失,反而加劇經營壓力。
2、人力成本上升20%-30%,用工結構或將發生根本變化
餐飲經營向來受 “三座大山” 重壓:門店規模越大,租金往往越高,對現金流的要求也隨之提升,一旦遭遇市場危機,便更容易受到沖擊。這三項剛性成本,持續吞噬著本就微薄的利潤。
尤其是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不少餐企資金鏈吃緊,“錢袋子” 告急,能夠活下來,竟成了最樸素的奢望。
而如今,隨著社保政策的嚴格執行,其帶來的成本壓力,恐又將成為壓在餐飲人身上的“負擔”。
以員工月薪 7384 元(與上海最低繳納基數持平)為例,企業需承擔的社保比例合計為 27.45%(養老保險 16%+ 醫療保險 9%+ 工傷和失業險 2.45%),據此計算,企業每月需為每名員工多支出 2027 元社保費用。
分攤到一年,一名員工的成本將增加約 2.4 萬元,這意味著在該條件下,企業的人力成本因社保支出上升了約 27.45%。
在這樣的成本結構性壓力下,部分餐飲企業不得不重新評估用工結構,調整全職與兼職員工的比例,甚至考慮裁員降薪等應對選擇。
02
轉型陣痛:
餐飲社保合規化勢不可擋,
餐企需于 “陣痛” 中探尋轉型出路!
長期以來,餐飲行業一直存在一個 “潛規則”——“你不提社保,我不問社保”,這導致餐飲業的參保率普遍偏低,尤其是小微餐飲、夫妻店、個體攤販等市場主體。
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如今的餐飲行業利潤微薄,老板們為了節省成本,能省則;另一方面,許多員工對社保意識不強,對法律意識不強,不會主動要求交社保,有的甚至以換取更高的到手工資而不交社保。這種“默契”讓餐飲行業長期處于社保繳納不規范的狀態。
如今社保新規落地,將打破這一局面,推動餐飲行業的社保繳納走向正規化,未來行業的規范程度也將會越來越高!
1、社保新規重構成本版圖,餐飲行業迎來分化洗牌
在社保新政引發的成本重構中,不同餐飲企業的發展境遇呈現出明顯分化,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其一,成本敏感型經營者承壓顯著。對于那些競爭優勢較弱的經營者而言,成本壓力的增加尤為突出,生存壓力也會隨之加大。
其二,新創業者進入壁壘陡增。社保新政讓后來的餐飲創業者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新入局者除了要應對食材采購、店鋪租金等傳統成本壓力外,還必須承擔更多的人力成本支出,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餐飲行業的創業門檻。
其三,頭部企業迎來結構性機遇。本次社保新規對于相對合規經營的餐飲企業而言,影響其實不大,甚至可以說是一項利好。這一政策的落地,有利于促進餐飲市場的公平性,為連鎖餐企的擴張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也能緩解行業內卷現象。
因為以大型連鎖企業能夠憑借自身優勢有效應對新規帶來的變化,通過規;洜I攤薄成本,利用中央廚房減少人力需求等手段來降低成本上升的風險。
2、熬過社保新規“陣痛期”,社保合規乃大勢所趨
當前,餐飲業正處于成本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不少企業也因此經歷著轉型的 “陣痛期”。
然而,從行業長遠發展視角審視,餐飲從業者無需陷入過度焦慮。成本壓力是全行業共同面臨的挑戰,在統一的市場環境與政策框架下,所有參與者實則站在同一起跑線。
此時核心命題,重點在于積極應對,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成本與效益的平衡。 于餐飲企業而言,可以通過優化用工成本、技術替代與智能化 、經營模式創新等手段,調整成本結構以提升門店毛利,應對成本上升的壓力。
像是徽菜巨頭小菜園,2023年就已開始使用炒菜機器人,以此來提高店內工作流程自動化。據悉,一臺機器人可以替代數個廚師的工作。尤其在高峰期,一個操作員可以同時監控多臺機器人;
麥當勞早在2022年左右就已經為全職員工依法繳納社保。同時采用靈活多元的用工方式,包括退休返聘人員等勞務關系員工,為其提供符合法規政策的報酬等方式....這些都是餐企積極應對行業變化的有效實踐。
職業餐飲網小結:
華為總裁任正非曾言:“我們改變不了環境,但可以改變在這種環境中取勝的方法!
餐飲行業規范化進程不可逆,社保入稅等政策的嚴格執行,本質上是推動行業從 “粗放式生存” 轉向 “規范化發展”。
如今社保新規落地,正是餐飲業走向成熟的必經陣痛。當 “三座大山” 遇上新增的人力成本,為 “活下去” 掙扎的餐飲人所承受的切膚之痛,不言而喻。
但歷史從不會倒退。在這不可逆的潮流中,餐企們能做的唯有主動擁抱變革,在成本管控中鍛造管理韌性,方能將轉型 “陣痛” 轉化為升級動能,搶占發展先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