蔦屋書店成都仁恒置地廣場店即將關閉
8月11日,成都仁恒置地廣場蔦屋書店發布公告稱,該店將于2025年8月31日終止營業,同時提醒用戶持有禮品卡/電子券的顧客在營業終止日前盡快到店使用。
據了解,TSUTAYA BOOKSTORE成都仁恒置地廣場店坐落于成都市核心地段,2022年8月31日試營業,9月30日正式開幕。從試營業到正式閉店正好三年時間。這是蔦屋書店在中國開出的第6家門店,既是西南首店,也是蔦屋書店目前在成都開設的唯一一家門店。
而在此之前,蔦屋書店已經關閉了國內3家門店,即西安邁科中心店、上海MOHO店和天津仁恒伊勢丹店。蔦屋投資相關負責人曾表示,上述3家門店的關閉均是受到加盟商業務調整影響。
成都店關閉之后,大陸蔦屋書店將仍有11家門店。
2020年10月,蔦屋書店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在杭州天目里開出了首店,隨后開始進入上海、西安、天津、成都、青島、深圳、重慶、武漢和北京等城市,高峰期門店數量有15家,其中上海就有3家。
進入中國市場后,蔦屋書店一直都是商場招商的“金字招牌”,也是運營方在宣傳時的一大爆點。蔦屋書店其曾計劃在國內開設1100家門店,包括100家大型門店和1000家小型門店。
然而,2024年10月8日,蔦屋書店首次在中國大陸關店,還是15家門店中面積最大的西安邁科中心店。此次成都仁恒置地廣場店閉店,也是蔦屋書店關閉的第4家。開店速度未達預期,反而開始在快速關店。蔦屋書店的“中國模式”走得并不順暢。
專業人士分析,蔦屋書店在中國市場并未跟上日本本土的專業度,以選書和場景設計傳遞生活方式的理念在中國未被充分本土化,導致消費者感知模糊;其“高端化”限制了客群,難以覆蓋運營成本;同時,蔦屋書店忽略了國內圖書線上渠道的優勢,定價策略脫離市場現實,本土化不足;在合作生態上,蔦屋采用“品牌授權+選品指導”的輕資產模式,將風險轉嫁給本地合作方,暴露了蔦屋書店作為日本品牌嚴重缺乏對本土商業規則的理解,本質上,是中國文化消費轉型與日本商業效率低下之間矛盾的集中體現。
蔦屋書店當下的“中國困境”,實際上是中國整個實體書店行業的縮影,在數字化沖擊、成本壓力與消費習慣變化的背景下,實體書店行業確實面臨著巨大挑戰,未來需要通過更多的創新模式與精準定位尋求突破機會。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