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罵越火,多家預制菜企業三季度業績迎增長
來源/全食在線
撰文/李青林
當相關部門研究決定對“預制菜進校園”應持十分審慎態度,不宜推廣進校園后。
這場長達近1個月的對預制菜的“聲討”也落下了帷幕。
而近日一些預制菜相關企業也陸續發布了2023年第三季度的業績。
其中唐人神、益客食品、圣農發展、安井食品、廣州酒家、寶立食品、三全食品、春雪食品、五芳齋、千味央廚、惠發食品、西安飲食等品牌獲得了業績增長。
有人表示,預制菜越罵越火。
事實上,預制菜的發展已經成為既定的趨勢,行業發展只會越來越好,越來越規范,使用的食材和生產技術也會越來越先進。
標準化和科學合理的追溯體系將成為預制菜下一個階段的發展目標。
當然在跑馬圈地,分割市場的過程中,劣幣和良幣同在,不排除渾水摸魚,以次充好的品牌和產品。
但和以流量為王的互聯網不同,擁有實體背景的預制菜企業拼的是供應鏈、生產研發、創新的綜合能力。
而非用營銷堆砌的品牌或用低價賣出的銷量。
因為消費者越來越專業了。
在品牌眼中,標準化生產和口味還原度是評價預制菜產品好與壞的標準。
但在消費者眼中,配料表的清潔度,產品的保質期,加工的便捷度和口感,才是決定其是否購買預制菜的關鍵因素。
目前一些頭部預制菜品牌所生產的產品,已經被大部分消費者所認可,但在預制菜的流通環節中,B端市場依舊是主流。
畢竟餐飲和外賣所輻射的場景更廣,需求更大,而且能夠通過銷量換來下降的成本。
當然有消費者會對外賣所使用的預制菜食材而擔憂,但其實這與外賣所提供的售價和品牌知名度成正比。
選擇擁有實體門店的品牌餐廳,他們使用的食材基本上是可靠的。
最近有人問我,為什么預制菜不進校園后,大家對預制菜的關注度又降低了。
其實消費者潛意識中已經認可預制菜了,只不過自己不愿意承認。
從預制菜相關企業的財報上還有平臺預制菜產品的銷量上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接受度更高。
尤其在大型節日里,預制菜套餐已經成為一些家庭聚會的標配。
當然會有人說,偶爾吃一頓預制菜沒問題,但不能天天吃。
真的是這樣嗎?
除非你的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做,那么使用預制菜的頻率可能是最低的。
其實從我們起床的那一刻,預制菜就與我們密不可分了。
早餐攤上的手抓餅、包子鋪里的包子,午餐的便當,外賣,晚餐的宵夜,大概率都或多或少的都會出現預制菜的身影,只是你不知道或者你不愿意承認而已。
前不久,有媒體稱某品牌的現包水餃所使用的餡料都是中央廚房統一配送的。而那些出餐快的連鎖餐廳,里面也有很多使用預制菜的地方。
其實除了速凍食品和預制菜生產企業之外,像盒馬鮮生、永輝超市、錢大媽、武商集團等渠道品牌也開始布局預制菜。
還有今麥郎、統一、白象、海欣食品、絕味、東阿阿膠、康師傅、周黑鴨、涪陵榨菜等食品品牌也在布局預制菜。
甚至良品鋪子、來伊份、三只松鼠等休閑零食品牌也在布局預制菜。
這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也是未來需求廣泛的產業。
既然是趨勢,就要擁抱。
一味地對預制菜謾罵和抵制,其實是無知的表現。
上世紀90年代,速凍食品剛剛出現的時候,消費者也是百般抵制,甚至說速凍水餃、速凍魚丸不健康。
但在今天,在家庭火鍋使用場景上,速凍魚丸、速凍牛羊肉以及預制火鍋食材成為我們餐桌上的常客,而今天消費者對于速凍食品不在色變,反而會尋找適合自己的速凍食品。
尤其在速凍面點品類中,是日常家庭消費復購較高的品類。
當下的預制菜發展和當年速凍食品剛剛問世的時候非常相似。
不僅企業需要時間來證明自己,消費者也需要時間來接受。
只不過在自媒體發達的今天,個體有了發聲的渠道,信息更加通暢,才讓我們能夠隨時隨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無論觀點對與錯,大眾都能看到,而這些情緒很容易感染他人。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在聲討預制菜進校園的那段時間里,幾乎沒有預制菜品牌在聊這些,因為從企業角度來看,消費者的質疑是必要的,因為有需求所以才會質疑。這也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基礎。
但選擇不回應,是企業覺得沒有必要,畢竟預制菜在當下市場依舊處于消費者教育階段,所以做好自己的產品才是重中之重。
這也是為什么三季度大部分預制菜相關企業都獲得了不錯的業績。
因為市場需求變大了。
而隨著2023年的結束,以及雙11的到來,預制菜又將進入新的消費高峰期,而各品牌即將推出的預制菜年夜飯套餐,想必也將吸引更多的人的目光。
其實在嬰幼兒輔食中,預制食品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從寶寶粥到寶寶面,深受寶媽們的喜歡。
這類預制食品擁有更干凈的配料表,更短的保質期,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價格貴。
但即便如此,預制輔食深受歡迎。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預制菜的發展不僅僅是從菜品豐富度上入手,而且還會通過細分群體和細分場景,研發適合不同人群的產品。
但標準化、品牌化、安全性、營養性將成為預制菜企業共同努力的目標。
無論爭議大與否,預制菜都將繼續成長。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