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百貨大樓見證新中國商業變遷
(1955年百貨大樓開業,這是建國后全國第一座大型百貨商場 )
(如今的北京百貨大樓)
東方新天地、新東安商場、銀泰百貨、好友商場……如今的王府井(600859)大街,已經是聚來了上百家國內商號和海外知名品牌。北京市百貨大樓一枝獨秀的場景早已經成了歷史。然而說起王府井,說起中國商業的發展,都不得不先提北京市百貨大樓。它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百貨零售店,被譽為“新中國第一店”。
“新中國第一店”開業當天迎客16萬
光是顧客擠丟的鞋就撿了兩大筐
1987,王濤來到百貨大樓,當起了售貨員。那時候老售貨員最喜歡跟他嘮叨“新中國第一店”開業時的故事。
1955年9月25日,由我國自行設計、投資興建的第一座大型國營百貨商店——王府井百貨大樓開業了。那天上午,門前廣場的開幕典禮儀式剛一結束,人們就像潮水一般涌入貨場。據說,當天的客流量達到了16萬人,人挨人、人擠人,光是顧客擠丟的鞋就撿了兩大筐。王府井百貨大樓的開業,為新中國成立6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百貨大樓剛開業的一段時間里,客流量一直高居不下。每天業務都非常繁忙,售貨員經常沒有休息日,打連班,平時加班加點更是家常便飯。為了滿足顧客的需要,大樓還在經營商品品種上下功夫,不斷補充尋找新品種。剛開業時,商品品種只有1萬多種,一年后就達到2萬多種。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商品短缺的年代,這已經很不容易了。
在漫長的計劃經濟年代,百貨大樓依靠在商業中的特殊歷史地位,所經營的商品品種是最齊全的,成為了我國商業“窗口”的“窗口”。當時有句話說:百貨大樓買不到的東西,您哪兒也別去了。百貨大樓是全國老百姓的大樓。可想“新中國第一店”在百姓心中影響之大。
當年,張秉貴師傅刻苦練就“一抓準”、“一口清”的絕技,初衷就是為了緩解顧客排隊等候的難題。百貨大樓排隊購物的情景,一些中老年顧客至今提起來還都記憶猶新。
70年代搶購老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
80年代搶購新三大件:冰箱、電視機、洗衣機
上世紀80年代王濤站柜臺時,排隊現象雖然有所好轉,但每天早晨一開門,顧客仍是蜂擁而至。“我記得二樓鞋帽柜臺前,常年都有固定的鐵杠子,那是怕擠壞了柜臺。清早上班剛提的貨,四個一盒的蓋杯碼得跟柜臺一樣高,半天兒過去就見了底兒,還得重新上貨。”
隨著人們生活的不斷好轉,百姓排隊搶購的商品也發生著變化。70年代搶購老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80年代搶購新三大件:冰箱、電視機、洗衣機。當年,買這些東西要憑票,有的顧客為了早買到票上的緊俏商品,晚上大樓一關門就來排隊,一排就是一宿。到百貨大樓排隊購物成了王府井地區的一景兒。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商品的供應量迅速增大,搶購的現象漸漸少了,到了現在,即使百貨大樓店慶打折促銷的時候,排隊搶購的現象也看不見了。
從“一杯多用”到“專杯專用”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商品生產能力和供應能力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的購物行為、購物需求、購物心理也在發生著變化。王濤所經營的陶瓷商品就證明了這一點。
“就拿柜臺上賣的茶杯來說,過去生活水平低,叫一杯多用,平時喝水用,待客沏茶用,請客飲酒用,選購時要考慮這幾方面的因素。”王濤介紹,現在人們生活好了,購買茶杯叫專杯專用,綠茶、花茶買蓋杯,烏龍要買紫砂杯。人們買茶具,還想著和餐具配套,大都選用同一樣款式和裝飾的陶瓷用品。
過去在商品的選擇上是從眾購物的大眾化消費。王濤記得有一年,柜臺出售一種耐熱瓷煲,它可以使用多種熱源,熱爐、煤氣、微波爐都行,而且還適用于多種烹制方法,煎、炒、煮、炸、涮全能,一下子吸引了許多消費者前來購買。后來這個信息傳出去以后,一時間流行于京城,京城的許多家庭都擁有了不止一只耐熱瓷煲。
現在人們對陶瓷制品的功能需求趨向講究,由只重實用價值的大眾化消費向多層次、個性化、藝術化、高品位消費需求轉化,不同的顧客群體追求不同的文化品位。消費者消費需求和消費行為的變化,帶動了商業環境的改變和服務水平的講究。
這些年,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百貨大樓已由一個單體的百貨店,發展成為年銷售120億元、在全國有18家門店的股份制企業。
近幾年,作為全國勞動模范,王濤經常被邀請到王府井百貨在各地的門店傳經送寶。“我有幸見識了百貨大樓走出去后的一個個豐碩的發展成果,感到‘新中國第一店’隨著新中國的強大,也越來越紅火了!”
(人民網)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