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ner能拯救薇諾娜嗎?
來源/36氪財經
作者/謝蕓子
“醬香咖啡”火爆出圈后,9月11日,另一連鎖咖啡品牌Manner推出了“云南之光-酒香桂花拿鐵”。
只不過,這一次的聯名品牌不是酒企,而是國產護膚品牌薇諾娜。
據Manner coffee官方介紹,該款355ml的酒香桂花拿鐵售價20元,不含酒精,全國限定上新日期在9月11日至9月17日,買即送薇諾娜追光禮盒,全國共15萬份,送完為止。
36氪根據Manner coffee公眾號截圖
有Manner門店員工告訴36氪,酒香桂花拿鐵不限制每人的購買次數,隨杯贈送聯名禮盒,且禮盒贈送時間僅在“三天內”。也有門店員工透露,聯名禮盒隨單贈送,無論下單幾杯,每單只贈送一份禮盒。
當日下午,多家Manner門店已出現酒香桂花拿鐵售罄的現象。
實際上,這不是Manner與美妝品牌的第一次跨界聯名。去年6月,Manner與HR赫蓮娜共同發起了“一杯青回”主題聯名活動。相比薇諾娜,國際大牌的“自降身價”對消費者的號召力似乎更強。
反觀薇諾娜母公司貝泰妮,或受該事件利好,9月11日收盤報價每股102.04元,微漲0.45%,總市值432.24億元。近一個月內,已有多家券商機構給予其買入評級。
不過拉長時間看,這一“藥妝龍頭企業”的股價年內已跌超30%,與287.95每股的最高位相比,貝泰妮的股價與市值已跌超60%。
可以肯定的是,貝泰妮遭遇的發展瓶頸,并非跨界聯名就能解決。
01
業績失速,庫存激增
消費分級下,國產美妝似乎還未迎來預想中的復蘇。
8月29日,貝泰妮發布2023年上半年財報,當期營收為23.68億元,同比增長15.52%;歸母凈利潤4.50億元,同比增長13.91%。與2022年同期相比,貝泰妮的營收與歸母凈利潤增速明顯放緩。
在財報中,貝泰妮將上半年的營收表現欠佳歸咎于疫情。
2023年一季度,貝泰妮營收及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63億元、1.58億元,分別增長了6.78%、8.41%,較2022年同期放緩了52.54個百分點、77.33個百分點。且貝泰妮還強調,在二季度,其業績已有明顯改善,當期收入達到15.05億元,環比增長74.39%;歸母凈利潤2.92億元,環比增長84.81%。
但從貝泰妮往期財報數據看,增速放緩早已有之。
僅對比半年報數據,2021年中報至2023年中報,貝泰妮營業收入增速分別為49.94%、45.19%、15.52%,歸母凈利潤增速分別為65.28%、49.06%、13.91%,皆呈現連年下降趨勢。
36氪根據財報數據制圖
最為關鍵的是,貝泰妮的“本命品牌”、主打敏感肌護膚的薇諾娜,增速也大不如前。
2023年上半年,薇諾娜營收僅20.50億元,同比增長了12.13%,較2022年上半年放緩了33.27個百分點。
業內普遍的感知是,線上起家的薇諾娜,受電商大促整體銷量不佳的影響更深。
在疫情過后的2023年,“3·8婦女節”成為首個電商大促的節點,薇諾娜的優惠力度更是堪比2022年的“雙十一”,效果卻大打折扣。
據首創證券統計的2023年天貓“3.8煥新周”的美妝品牌銷售數據,薇諾娜官方旗艦店大促7天的交易金額僅0.67億元,同比下降48%。3月,薇諾娜品牌天貓淘寶平臺成交額進一步下降,萬聯證券數據也顯示,其品牌成交額為2.46億元,同比2022年下降18%。
從貝泰妮財報數據能更明顯看出端倪。2023年上半年,貝泰妮在淘寶天貓等阿里系平臺的營收同比下降3.41%。其在阿里系平臺的營收占主營業務營收的比例,也已從去年同期的40.02%降至如今的33.45%。
疫情影響下,薇諾娜的線下拓展也不盡如人意。2022年11月,薇諾娜才在上海開出首家精品門店。在此前“未來消費”的報道中,OTC渠道,玉澤、雅漾也開始占據薇諾娜的市場份額。
高基數下,薇諾娜的增速放緩成為必然,渠道的不順也在一定程度影響了貝泰妮的盈利與庫存水平。
需要提及的是,2023年上半年,貝泰妮的銷售費用進一步上漲至10.97億元,2022年同期的這一數據為9.31億。不過,貝泰妮的銷售凈利率,則由2022年上半年的19.23%降至18.61%。
此外,2020年至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貝泰妮的存貨周轉天數分別為130.10天、133.72天、164.21天及205.22天。
盡管在貝泰妮的回復中,存貨周轉天數的連年上升,主要由于銷售規模及SKU增長所致的備貨增加。與之對比,2020年至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珀萊雅的存貨周轉天數分別為102.86天、106.19天、103.91天及117.73天,始終低于貝泰妮并保持平穩態勢。
02
賽道變擁擠,資本用腳投票
對于當下的貝泰妮集團,發展線下、尋找除薇諾娜以外的第二增長曲線,是最主要的目標。
在《每日經濟新聞》7月的采訪中,貝泰妮創始人、董事長郭振宇曾直言不諱。“過去十年,是國內電商發展的黃金時代。只要搭上電商這班車,就等于坐在電梯里向上走,無非我們跳得更高一些。”
渠道層面,薇諾娜專柜、抖音平臺的增速已實現一定效應。自2022年起,薇諾娜專柜服務平臺的增速已達到21.58%,抖音系平臺的同比增速也達到了86.23%。
分品牌看,貝泰妮的子品牌矩陣已逐步形成。其中,聚焦嬰幼兒護膚的薇諾娜寶貝在今年上半年實現1.01億元的營收,已成為集團的第二大營收板塊。近期,貝泰妮又推出了祛痘品牌“貝芙汀”,受到市場關注。
不過,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補充道,除薇諾娜外,貝泰妮其他子品牌的增速仍與市場預期有差距。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大消費研究總監王立平則表示,“貝泰妮轉型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市場仍需要給到其足夠的時間。”
但在業績失速下,投資者“用腳投票”。
36氪根據wind數據統計,2023年1月至9月,貝泰妮第二大股東天津紅杉聚業股權投資合伙企業已減持9次,累計減持631.43萬股。自去年4月起,包括紅杉聚業在內的多個股東就開始在二級市場撤退。
36氪根據wind截圖
禍不單行,貝泰妮也出現了高管變動。
據美妝行業媒體“青眼”報道,今年3月,貝泰妮“二號員工”、聯合創始人之一董俊姿離職。據悉,董俊姿曾是貝泰妮分管電商業務的重要領導者,帶領和見證了其線上業績一路狂奔,并為此作出了重大貢獻。
而在董俊姿離職的同時,貝泰妮的另一“元老”張梅繼任。據悉,張梅是薇諾娜天貓旗艦店的001號客服,對電商的熟悉程度很深。當然,貝泰妮能否在其帶領下造成行之有效的全渠道改革,還需觀望。
近年來,中國市場的敏感肌賽道正變得愈發擁擠。
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皮膚學級(敏感肌)護膚品市場規模191.5億元,2022年預計超過290億元,近3年復合增長率達27.0%。其中,國內線上市場增速更為迅猛,連續2年增長率超過40%,2021年市場規模為104.7億元,占總市場規模的四成以上。
在這樣的背景下,貝泰妮于2021年成功上市,薇諾娜也順利成為國產藥妝的第一大品牌。此后,珀萊雅旗下同樣針對敏感肌的“元力系列”、華熙生物的“米蓓爾”逐漸崛起,相應擠壓了薇諾娜的市場份額。
“當然,貝泰妮有自己的優勢。”
王立平補充道,貝泰妮崛起的一大原因在于“醫研共創”,且多年來深耕云南特色中草藥,在科研方面的優勢有目共睹。
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貝泰妮研發費用同比增長33.58%,其應用核心技術實現的銷售收入,已超過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的95%。此外,貝泰妮新中央工廠已竣工并投產。
張毅認為,當前的國產護膚賽道,仍處于較好的發展階段,在上一輪的國潮復興下,選擇國產美妝的消費者越來越多。“但貝泰妮仍需解決電商紅利消失,多品牌發力、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關鍵問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