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全國抗擊非典的情勢一天比一天好轉,籠罩在人們心頭的陰霾也逐漸散去,整個社會的閱讀生活逐步回歸了常態,閱讀也因此重又呈現了多樣化的面相。于是,學術類、社科類書籍在本月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引進出版了《哈耶克傳》,著重推介了這位市場經濟和法治社會的堅定捍衛者的成長歷程和學術脈絡,該書一上市就受到了知識界的強力追捧。
由于前段時間抗擊非典的緣故,除了一些應時而生的文藝類圖書外,各出版社明顯放緩了推出新書的步調,這種遲滯效應在6月份暢銷書排行榜的延續性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即便有零星的各類新書上市,它們也大多是圍繞“非典”、“非正常”、“非常”等主題展開的。那些契合了當前經濟、管理界人士理念革新需求的引進版經管類圖書仍然俏銷。
在6月的排行榜中不難發現,以心理慰藉、成長勵志為主題的圖書持續成為社會閱讀的焦點。在抗擊非典的斗爭取得階段性勝利的同時,廣大讀者也不忘通過閱讀來回顧和反思我們面對疫病災難的整個心路歷程。其中,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加繆的《鼠疫》一書,細致入微地刻畫了瘟疫橫行無忌之時人們的心理反應,對個人存在與人類命運進行了真切的思索,反倒能“超越具體的情境約束,具備觀照人類命運的廣義象征”,從而在非典時期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畢淑敏在非典時期順勢推出的心理治療類小說《拯救乳房》(人民文學版)更被譽為“傷痛的精神范本”。
作為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創作源泉之一的三峽,業已成為了中國人心理積淀和審美意趣的一部分,其6月初蓄水成湖后,雄奇不再,險峻不再,或許我們以后只能憑借諸如《唐詩地圖》(南方日報版)、《時光詞場》(作家版)之類的書籍來抒發豪情幽思了。“先鋒戲子”張廣天的《我的無產階級生活》(花城版)的書名盡管有“狠狠作秀”和“叫喊”之嫌,但這部有著200多張珍貴照片的自傳也是一宗史證資料,讓讀者得以從一個側面來審視中國人在現代史上的心路歷程。
今年首次在6月里舉行的高考作文考試,數位考生以非常規體裁(文言文、詩歌等)寫作而獲得滿分。輔以媒體的炒作,這種劍走偏鋒而出奇制勝的方式勢必會在社會上激發起相關體裁圖書的閱讀熱潮。在本月的暢銷書分類排行榜中,我們還驚訝地發現,青春文學、成長文學以一種斑駁迷離的色調呈現了閱讀圖景。一方面,一些作家(包括成人寫手)以稚拙的童趣、澄澈的筆調、清新的內容,重又帶動了新青春文學的閱讀熱潮。而另一方面,一些少年寫手筆端的成長歷程卻是孤獨寂寥的,世界則是冰冷而空靈的。在郭敬明的小說里,“有深刻的憂郁,有著始終的叛逆,有一往無前的倔強,有永不妥協的孤獨”(陳曉明語)。在肖睿的《一路嚎叫》(中國工人版)中,成長的代價竟是少年時期童話和神話的雙重破滅。就連村上春樹機敏演繹的世界文壇經典“成長小說”的最新版本——《海邊的卡夫卡》(上海譯文版)中,15歲的主人公在成長過程中“也無法躲避詛咒的宿命,仍然任血污與罪孽伴隨一路同行”,才能完成“溫存和美好的成人歷程”。
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解除了北京SARS疫情的旅游警告。各大書店一度驟減的客流開始明顯回升,讀者也能在正常的心態下從容地開展閱讀。在抗擊非典期間恪盡職守的出版業,一些因故延遲的出版計劃得以有效實施,而且抗擊非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筆寶貴的出版資源,待出版社精心將其整理出版后,這又將成為我們新的閱讀財富。(彭彪 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