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中國承諾在加入世貿組織一年內開放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大連、青島和5個特區的書報刊零售市場;第二年,開放重慶、寧波及所有省會城市書、報刊零售市場;第三年,開放所有城市的書報刊批發和零售市場,并取消對外資分銷企業在數量、地域、股權方面的限制。5年以后對分銷市場的投資領域、投資方向、投資數量、投資地域都不加限制,完全放開。但是,中國將遵循國際慣例,將出版物的編輯業務和分銷發行分開,“一切外資都不準進入編輯業務”。
據報道,目前,60多家外資企業已在中國內地設立辦事機構,擬申請在內地投資設立書報刊分銷企業。只要準備充分,條件具備,符合規定的,都有望獲準進入中國的書報刊零售市場。
這種擴大開放、公平競爭的態勢,對于國內出版企業意味著什么呢?
一是改革。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柳斌杰在“2003中國書業高峰論壇”上發表演講時提出,今年一項重點工作就是要深化改革。他說,改革的目的就是培育新的市場競爭主體,這種新型的主體必須是以資產為紐帶,它將引導出版產業做大做強,實現集約化發展、企業化管理、市場化經營、國際化競爭。
二是競爭。業內人士認為,市場放開后,從業人員的觀念和企業的生存方式都要做及時地調整和改變。出版策劃人方宏對記者說,國家對出版業的改革力度很大,勢必對國有出版社引起震動。一些出版社,在市場經濟發展相當長的時間內,仍沒有調整自身,跟上市場的步伐,在出版策劃、操作運營方面還存在很大缺陷。如今,面對民營出版企業的準入和外資出版力量的介入,這些缺陷如不及時彌補,勢必將被市場殘酷地淘汰。此外,對于在市場運作方面已取得成功的出版社,原有的出版秩序和壟斷局面被打破,優勢不再,加上國外出版企業雄厚的資金保障和巨大的發行網絡等,都對其造成強有力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出版社應該及時調整思路,找到自己的本土優勢和市場立足點。
無論是國有的還是民營的,不管是大型的還是中小型的,都對放開后出版企業所受的沖擊和震動感同身受。一位批發商對記者說,這么多年一直在受限制,一旦放開了,會有些不適應,比如競爭加劇帶來生存壓力,以前的一些操作方式可能不再適用了,必須研究市場,按市場規律辦事。換句話說,就是不能再茍活了。
采訪中一些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出版產業提了多年,但真正把出版作為產業來認識和運作的還不多。比如,在營銷方面就很薄弱,對于出版物的廣告和宣傳,與白酒、電器、保健品和藥物等比起來,還只停留在“小打小鬧”階段,難以得到大回報。
三是人才。開放對于國內出版業來說,將形成一個人才需求的高潮,業內精英也許會流向外資企業,也許會流向民營企業,也許會獨立做出版。總之,優勝劣汰,終將使出版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大幅度提高。(經濟日報 徐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