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上海的圖書零售市場越來越火爆,大大小小的書店(亭)已達7000家左右,而且正以平均每月50家的速度增長。入世后,圖書發(fā)行體制的改變打破了新華書店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書店的投資呈現(xiàn)多元化態(tài)勢,一批民營個體和混合所有制書店日趨活躍。
據了解,歐美發(fā)達國家年人均消費圖書300美元,中等發(fā)達國家也有100美元,而我國
目前平均不足10美元。事實上,京、滬等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區(qū)的人均收入已經能夠支撐起
10美元的年圖書消費量。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國人對于知識更新的需求日益強烈,
由此帶動的圖書消費和藏書消費預示著從前不引人注目的圖書零售業(yè)將大有可為。
一方竹園,一片綠色,低矮的書柜旁,孩子倚著媽媽坐在地毯上,在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
下靜靜地各自看著書。如果你很久未去過書店了,那么在徐家匯美羅城四樓開張不到一年
的“思考樂”書局看到的這一幕,將使你對滬上的“新概念書店”有一個深刻印象。
近年來,上海的圖書零售市場越來越火爆,大大小小的書店(亭)已達7000家左右,
而且正以平均每月50家的速度增長。入世后,圖書發(fā)行體制的改變打破了新華書店一統(tǒng)天
下的局面,書店的投資呈現(xiàn)多元化態(tài)勢,一批民營個體和混合所有制書店日趨活躍。他們
不僅給書店帶來了服務、營銷方面的“新概念”,同時醞釀出市場經濟體制下書業(yè)的大變
革。
在采訪“思考樂”書局時,書局老板告訴記者,公司原來的英文名字叫“SOCCER”
(足球),中文名稱叫“上海世紀索克公司”。但后來發(fā)現(xiàn)“SCHOLAR(學者)”和
“SOCCER”發(fā)音很接近,“學者”的譯義顯然更適合一家“新概念書局”,于是就有了現(xiàn)
在的“思考樂”。不過我們不難從這個故事中體會到:市場經濟這只“無形的手”可以讓
曾經清貧的書店,和已經瘋狂的足球一樣,成為一種發(fā)財的產業(yè)。
民營書店領改革之先
每兩個星期,在上海的某個角落,會有一次“書業(yè)沙龍”,與會者包括思考樂、季
風、明君、昂立等。它們均為新華書店以外的非國營書商。其實,主渠道和二渠道的分別
已經越來越沒有必要了。有實力、有信譽的民營書商越來越多,他們在出版社那里享受著
同新華書店相近的待遇。
不過,新華書店仍固守著七成的市場份額。由于歷史的原因,民營書店在短期內還不
能完全改變“夾縫中求生存”的地位。圖書賬期的壓力,昂貴房租和微薄利潤的反差,逼
著他們走與新華書店不同的道路。實際上,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改善著上海圖書零售業(yè)的傳
統(tǒng)形象,創(chuàng)建著自己的個性,成為書店改革的主力軍。
季風書園的老板小寶,一個自稱“被文化圈子淘汰出來的文化人”。不過,如果你想
找一本最新出版但你認為特有品位的書,一般來說,小寶老板不會讓你失望。季風的新書
分類是上海的書店中做得最到位的。哲學思想、文學作品、經濟管理、流行讀物等各歸一
桌,是一種“井水不犯河水”的“雅俗共賞”。地鐵陜西路站旁的季風總店已是上海的知
識分子最愛光顧的書店之一。
如果說季風開在地下最初主要還是為了減低運營成本,那么明君書店老板,一位幾年
前揣了幾萬元來上海打天下的四川女子,看中的完全是軌道交通帶來的商機。季風在地鐵
一號線車站開了4家,明君不到兩年就在二號線內一口氣開了18家,目標鎖定在地鐵里的
上班族,如果你今天沒買到所要的書,登記一下,第二天乘地鐵時就能拿到。現(xiàn)在,總長
200多公里的上海軌道交通只不過完成了50多公里,在地下發(fā)展的明君潛力巨大。
中信泰富頂樓的“長春藤書園”在上海最貴的商鋪占據一席之地,卻做著利潤很低的
書籍生意,它無疑追求的是美國“長春藤”一樣的品位。投資人正準備在上海的中央商務
區(qū)再開設若干個書店,讓這昂貴的“長春藤”真正攀爬起來,給上海這個大都市增添一道
風景。
昂立書店,幾乎遍布除復旦外的滬上各名校——交大、同濟、華師大、上師大,主打
在高校學生中最有市場的計算機和考試英語類書籍,年圖書零售額近3000萬元,每平方米
年實現(xiàn)銷售額10000元,一個令百貨行業(yè)眼紅的數字。
新一輪競爭初露端倪
去年3月28日在美羅城開業(yè)的第一家“思考樂”門店,營業(yè)面積達6500平方米,日均
銷售額8到9萬元。給傳統(tǒng)的書業(yè)市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動。
“思考樂”的“新概念”說白了就是強調服務,他們聘請了臺灣最成功的連鎖書店誠
品書店設計店面,采用門檻最低的會員制(在書店購一本書即可入會),把星巴克咖啡請
進書店,不僅歡迎顧客在書店讀書,甚至還為讀者提供眼藥水、創(chuàng)可貼等,可謂人性化至
極。
不過,真正體現(xiàn)他們實力的是書店背后完全現(xiàn)代化的企業(yè)運作:在中華路東業(yè)大廈世
紀索克公司總部,記者看到的是和傳統(tǒng)書店完全不同的一個強大“后臺”。管理階層用的
是和外企一樣的職業(yè)經理人,一整套完整專業(yè)的視覺形象設計新穎別致;扁平狀組織管理
策略讓書店內部的信息流保持順暢,強大的物流配送系統(tǒng)、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和客戶服務系
統(tǒng)支持其日常的運營管理。世紀索克的雄心很大,他們的夢想是:把“思考樂”做成中國
圖書市場上第二個大型圖書零售連鎖企業(yè),他們計劃三年內在上海開設10家總營業(yè)面積達
3萬平方米的大型綜合連鎖書店,年銷售額將達3億元。后三年再開設25至30家按不同專業(yè)
劃分的主題書店以及50家社區(qū)便利書店,并適時再向國內其他地區(qū)乃至國外輻射。
也就是說,如果把新華書店比作中國電信,“思考樂”想做的是中國聯(lián)通。
去年10月1日,“思考樂”把3200平方米營業(yè)面積的第二家書店開到了國營“巨無
霸”上海書城旁,而最近,新華書店也把旗下的音樂書店改造成4000平方米的綜合性書店
開到了徐家匯,明眼人看得出來“這是要打仗了”。
長期以來,民營書店、社會資本或明或暗與主渠道競爭了多年,盡管得到了部分市場
份額,但總體仍處于松散狀態(tài),力量對比懸殊,而像“思考樂”、“明君”這樣民營連鎖
企業(yè)的出現(xiàn),無疑正在打破這個局面。新一輪民營書店競爭和大資本的運作已初露端倪,
用明君書店總經理的話是:“一場洗牌在所難免。”
用資本運作打造“書局”
“思考樂”書局的出現(xiàn),從一開始就體現(xiàn)出了資本運作的特色。世紀索克公司的注冊
資金由民營企業(yè)上海索克發(fā)展有限公司和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各出資1000萬元,初期的投資
總規(guī)模8000萬元。
“思考樂”書局總經理何根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他1986年從上海人民出版社到加
拿大讀書,在國外也涉足出版,因此回國投資書業(yè)的愿望非常強烈,他的兩個合伙人也看
到了入世后圖書流通領域的增長潛力,所以索克決定投資書業(yè)。而作為中國出版業(yè)改革試
點單位的上海世紀集團也早有向下游(零售業(yè))拓展的愿望。“思考樂”可以為世紀集團
提供強有力的營銷賣場,世紀的產品又使“思考樂”的貨源有了保證。
在徐家匯美羅城和福州路開出頭兩家連鎖門店后,“思考樂”的第三家門店很可能出
現(xiàn)在浦東最繁華的賣場八佰伴。但和一般的租賃不同,上海百貨業(yè)巨頭一百集團提出的是
參股投資,他們要的是資本層面上的合作。可以預料的是,“思考樂”要在未來幾年內做
大,創(chuàng)的是新概念“思考樂”的牌子,走的必是資本運作和戰(zhàn)略聯(lián)盟這條路。
面對圖書市場即將到來的新一輪競爭,無論是國營書店還是許多志存高遠的民營書店
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在這個市場上求得生存和發(fā)展。已成為名牌的季風在拓展方面顯得非
常小心謹慎,也許他們正在默默等待著一個機會,如果有志同道合的資金進入,就是一個
融資擴張的機會,多年經營的品牌價值就會彰顯出來。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堅持做一家
獨立書店也不是壞事。
“思考樂”把自己稱為書局也自有深意。這不僅使人聯(lián)想起“中華書局”、“商務印
書館”這些中國書業(yè)史上響當當的老牌子,更令人回憶起過去的書店本身就是出版巨頭,
切入內容產業(yè)是“思考樂”的戰(zhàn)略之一,國外沒有一家書店是不搞“內容”的,他們正準
備推出“思考樂叢書”,發(fā)展新的增長點。
書中自有黃金屋。上海書業(yè)市場必將引來新一輪的激烈競爭。 (中國商報 張仲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