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狂開350家店,憑啥把預制菜做成“東北麥當勞”
來源/餐企老板內參
撰文/內參君
01
米村拌飯的逆襲,贏了口碑又跑出規模?
米村拌飯,真是出息了。
最近,在北京上班的內參君打開外賣軟件,發現公司坐標三公里以內,就有6家米村拌飯,其中4家門店月售達到1000+。另外,望京新薈城店月售則達到6000+,門店銷量第一第二分別是烤牛肉拌飯、石鍋拌飯。
作為發源東北、又是朝鮮族拌飯這樣的一種地方菜小眾品類,米村拌飯在橫掃華北地區后,向南進的速度也在加快。12月10日,米村拌飯開出上海第一家門店,與此同時,還宣布這是其全國第1000家門店。
這意味著,米村拌飯已經成為除老鄉雞和鄉村基集團之外,又一個達到千店規模的中式連鎖快餐品牌。要知道,米村拌飯創立于2014年,實現千店連鎖,老鄉雞用了18年,鄉村基用了24年,米村只用了7年,其中還有3年是口罩年。
而這種突飛猛進,主要集中在近兩年,極海數據顯示,2022年米村拌飯開出了350家門店,總門店數超550家。2023年,則是以平均每天新增1.3家店的速度賣力地跑著。
一邊是洋洋灑灑地開店,另一邊,米村拌飯的口碑也在極速上升,成為打工人之光。
明明是毫無任何新意的拌飯,卻以一副“購物中心里一家火到排隊的網紅快餐”的嶄新面貌被人重新認識。據中國新聞周刊的報道,即使是工作日下午3點,米村拌飯北京楓藍國際購物中心店的近40個座位依然幾乎滿員。
明明年輕人普遍對預制菜抱有敵意,但“明目張膽”使用預制菜、甚至連蔥都是預制的米村拌飯,卻用一場場“預制菜的現制表演”——撕開料理包、加熱、攪拌、給顧客端上桌,讓自己收獲了“普通的好吃,普通的價格,普通的品控,做出來的就是頂級預制菜”的美譽。
米村拌飯這場匪夷所思的走紅,憑啥?拌飯,會是今年的黑馬品類嗎?
02
米村拌飯走紅背后,是拌飯又行了?
除了米村拌飯,在拌飯賽道,頭部品牌們也在穩扎穩打。
在烤肉拌飯這一細分賽道上的“張秀梅烤肉拌飯”,據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已覆蓋30個省份、227個城市,門店在800家左右。其產品體系精簡到只有烤肉拌飯、脆皮雞飯和肉夾饃3款,通過“2個人、5平米”的小店模型,靈活占領商業區、美食城、食堂、寫字樓等地。
另一個是去年從西塔老太太泥爐烤肉延伸出來的新副牌“西塔老太太拌飯”,目前在江浙滬地區逐漸發展壯大到了10家左右,剛開業的上海首店和杭州首店引起網友熱烈打卡。門店開在如久光百貨等高端商場,裝修以綠色為主,時尚大氣,為顧客們營造清新舒適的用餐環境。
“第一次烤肉拌飯世界大戰”的兩位主角,在眾多游戲玩家面前刷足臉的謝寶林拌飯和小饞貓拌飯,前者2023年新開店將近300家,后者也是東北網紅餐飲代表之一。
還有2023年格外流行的蟹黃拌飯,蟹柚記蟹黃拌飯是近兩年才成立的拌飯品牌,據其社交平臺賬號介紹,目前門店規模據達到400+家左右。同賽道的蟹三寶蟹黃撈飯人均消費高達100元左右,但也是上海等地的排隊王。
除了蟹黃拌飯,其他拌飯細分品類如東北老式拌飯最近也在社交平臺上走紅,煎雞蛋+大米飯+小料汁,是一些東北烤肉品牌在近年著力發展的菜品。
然而總體來說,相比米村拌飯的遙遙領先,目前拌飯賽道的動靜并不算大。但如果把視野放寬,會發現米飯快餐這門生意,近年來正在被許多品牌虎視眈眈,尤其是一些品類跨界餐飲。
如盛香亭、研鹵堂等熱鹵品牌推出了熱鹵產品+米飯面食等主食的組合,如研鹵堂的熱鹵拌飯等,同時搭配特色自制冰粉茶飲,以此滿足消費范圍更廣,全時段的餐飲需求。
深圳的知名鹵味品牌一心一味也加入了豬腳飯飯、鹵肉飯、土豆牛腩飯、金湯酸菜魚飯等相關米飯面快餐產品,越來越像一家快餐品牌。
還有酸菜魚米飯。與正餐一道70塊錢的酸菜魚大菜相比,魚你在一起做到每份酸菜魚33元,米飯免費,下沉市場小鎮門店最低做到一份酸菜魚25元,性價比杠杠的。
另外,據相關媒體透露,8月的時候海底撈就在全國上線了“海底撈·下飯火鍋菜”外賣專營店,產品主要以火鍋菜+飯的組合套餐售賣,內含3葷7素,定價31.9元起。
03
“實火”還是“虛火”?還是不能高興太早
實際上,對于目前米村拌飯在拌飯品類的“一家獨大”,相比品類的賦能,其走紅或許更多是與品牌運作和消費理性相關。
除了大刀闊斧精簡sku、加入類似“砂鍋”和“小火鍋”這樣的大品類、服務上送餐到桌等快餐正餐化的舉措外,米村拌飯之所以備受年輕人寵愛,或許還有“米村拌飯的打法,是盡量把三十多塊錢的快餐店做出網紅店的氣質”,一位餐飲快消分析師表示。
十月份“新晉國民霸總”魏大勛出現在米村拌飯,米村拌飯立馬接住這潑天富貴,#魏大勛來吃俺了#熱搜安排,并趁熱打鐵出了“微醺四件套”。如今,不僅魏大勛同款安格斯肥牛已經成了網紅套餐,“米村拌飯的窮鬼吃法”一度成為網絡流行。
另一個是消費理性。兜里不那么充裕的上班族越來越務實,從去年爆火的省錢省力的白人飯可見一斑,還有對“月薪兩萬吃不起一頓快餐”的控訴背后,飽含著消費者對性價比的渴望。平均客單價在30元左右的米村拌飯,似乎回到了快餐的本質——性價比高、飽腹感強。
正如另一個“打工人之光”南城香備受歡迎的背后,也說明了高質低價才是答案。
但盡管目前米村拌飯的確處于增長的飛輪上,也不能高興太早。主要是拌飯品類同質化嚴重,沒有差異化沒有競爭壁壘,這對品牌想要實現長虹是個巨大的阻礙。
現在,米村拌飯的門店主要分布在沈陽、長春、北京、大連等北方城市,占總數的34%。
也有一些消費者和業內人士反饋,隨著米村拌飯的極速擴張、開店密度增大,一些門店已經不太排隊。
另外,隨著米村拌飯越往南下,不僅創新不足的痛點會逐漸被放大,還要面臨來自其他米飯類快餐品牌的激烈競爭,在浙江有老娘舅,安徽有老鄉雞,重慶有鄉村基等,這些品牌已經在當地市場占據了主導地位,有自己扎實的根基。
沒有特別顯著的優勢,誰也不好說米村拌飯這波勢頭能維持多久。
尤其在米飯快餐這個極其殘酷的戰場,最新的例子如吉野家,憑借著一碗牛肉飯稱為紅極一時的“網紅日式快餐”,這幾年一直在走下坡路,曾人聲鼎沸的門店早已在商圈中退隱。在平臺上搜索顯示,吉野家在廣州的門店僅剩下4家了。
米村拌飯當前的火爆是一場品類創新、產品結構創新、門店贏利模型創新的勝利,而它的走紅無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拌飯品類的發展。而米村拌飯下一個是誰,我們拭目以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