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人的下半年:不下牌桌,就是勝利
出品/紅餐網
作者/周沫
2025年,餐飲業的焦點,似乎不再是新品牌的崛起或資本的加持,而是一場真正的“生死局”。
無論是街頭小店還是連鎖巨頭,無論是傳統酒樓還是新興網紅店,都在這場洗牌中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01
外賣補貼激戰下,
餐飲業的利潤“薄如蟬翼”
近段時間以來,一場史無前例的外賣補貼戰上演,短短數月,便有逾800億補貼資金流向餐飲市場。
當“0元奶茶券”“滿18減18”等極端優惠席卷全國,外賣平臺單日訂單甚至一度達2.5億單。
然而,這場熱鬧背后,卻是無數餐飲人咬著牙的苦笑:堂食客源被“吸干”;外賣訂單越多、虧得越多;員工忙得腳不占地,利潤卻“薄如蟬翼”......
第一財經報道,有茶飲店某些訂單因為設置了比較高的補貼金額,門店最后到手收入只有1-2元,而杯子、蓋子、保溫袋加起來都要1.1-1.3元。參與外賣大戰活動后,單杯利潤變薄是肯定的,甚至10單里面大概會有1-2單微虧。
利潤的黑洞,終究要從別處填補。于是,一場無聲的成本壓縮悄然上演:小紅書上,“咖啡淡得像刷鍋水”的吐槽頻頻出現;外賣包裝從厚實的牛皮紙盒,換成了輕薄易破的塑料膜;曾經“滿杯”的奶茶,如今搖一搖便能聽見冰塊撞擊杯壁的空響。
相關投訴平臺上,關于外賣的投訴量隨之飆升,那些“變了味”的食物,背后是商家在生存邊緣的無奈妥協:降低食材標準、悄悄縮減分量、堂食外賣產品“雙標”,如此種種,成為一些餐飲店維持運轉的“潛規則”。
長期來看,這樣的補貼戰無疑會影響整個餐飲生態良性發展。盡管目前補貼戰的勢頭有所減弱,但外賣業態不會消失。當喧囂散去,能留在牌桌上的,從來都不是在平臺里血拼低價,而是在風暴中穩住品質、練好內功,始終把顧客放在首位的品牌。
02
一線城市,成餐飲創業“煉金爐”
高昂的運營成本、“網紅效應”的短暫性、以及市場供給的高度飽和,使得一線城市成了檢驗餐飲品牌生存能力的“煉金爐”。
以廣州六運小區為例,這一開放式社區曾因核心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追求潮流的年輕消費者,成為眾多餐飲創業者的首選之地。
然而,隨著租金逐年上升,疊加激烈的市場競爭,許多新開業的餐廳難以維持長期經營。業內人士透露,能在該區域存活三年以上的門店不到15%,每年都有大量新店涌入,也有門店悄然關門“易主”。
△圖片來源:紅餐網 攝
這種現象在北京簋街同樣明顯,這條曾被譽為“餐飲金街”的地標,如今換租率居高不下,部分熱門鋪位空置期長達數月。
一些在全國布局廣泛的連鎖品牌,也難以在一線城市穩住陣腳。上半年,皮爺咖啡、漢堡王、稻香酒家等知名品牌相繼調整在北上廣深核心商圈的門店布局,關閉了部分位于熱門地段的門店。
高昂的租金成本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些繁華地段,即使是50平米的小店,每月租金也可能高達四五萬元,加上其他成本,門店開業前已背負巨大財務壓力。以六運小區為例,該社區不少商鋪月租金已達到700-800/平方米。
此外,一線城市餐飲供給的高度飽和加劇了市場競爭。據企查查數據,僅上半年,北上廣深新增餐企注冊數量就超過6萬家,總存量超過85萬,創下五年來新高。
激烈的競爭環境下,許多餐飲店不得不通過價格戰等手段爭奪有限的客源,從而陷入了惡性循環的競爭狀態,即所謂的“內卷”。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上半年不少連鎖品牌也開始調整其在一線城市的布局策略,關閉或遷移部分位于非核心商圈的門店以減少開支。同時,下沉市場由于較低的成本和未充分開發的潛力,逐漸成為更多創業者的關注焦點。
03
餐飲人加速“逃離”商場,
撤離潮或將持續2年
2025年上半年,仍有大批餐飲人“逃離”商場,有門店經營不足一年便選擇關閉或轉讓。
以廣州海珠區某商場為例,去年9月開業的一家越南米粉店,經營僅半年便發布轉讓信息。同樓層還有多家快餐店已空置數月,至今未有新店鋪入駐。在成都,一位火鍋店主投資300萬元,苦撐一年多后也不得不于今年6月正式撤離……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這些案例是整個行業趨勢的縮影。有業內人士指出,餐飲品牌撤離商場的“拐點”至少還需兩年才能出現。也就是說,這場“撤離潮”可能還要持續2年甚至更久。
“租金對不起流量”,是許多餐飲從業者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這句話道出了當前餐飲品牌在商場運營中最核心的矛盾:租金成本高,但帶來的客流和營收卻不如預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全國購物中心的客流量僅為2019年同期的78.3%。還有業內人士指出,國內不少購物中心在工作日的客流量僅為周末或節假日的四分之一。
對于依賴自然客流的中小餐飲品牌來說,這種客流波動帶來了不小的經營壓力。尤其在租金高昂的購物中心,一旦客流不足,營收難以覆蓋成本,虧損便不可避免。
不過,即便在商場餐飲價值經歷大洗牌的當下,餐飲人也并非只有出逃或撤離這一條路。“下沉”就蘊藏著機會。例如成本較低、客流較穩定的大型商場“下沉”樓層(如B2、B3層);再如,尚未形成競爭的三四線城市乃至縣域的商業綜合體等。
餐飲品牌若能提前布局,結合本地口味偏好與消費習慣進行產品和場景創新,還是有搶占市場空白,享受城市商業升級帶來的紅利。
04
大批傳統酒樓黯然落幕
2025年上半年,一批傳統酒樓集中告別市場。
二手設備商猴哥透露,在珠三角地區,僅6月份就有七、八十家大型酒樓咨詢設備回收報價。這些曾經輝煌一時的餐飲巨頭,如今不得不摘下招牌,將價值百萬的專業廚房設備、桌椅板凳當作廢品處理。
具體來看,廣州、深圳、上海、順德、中山、寧波、杭州及四川等地,就有超過30家知名老牌酒樓相繼關閉,包括廣州的竹溪荔湖酒家、漁民新村楊箕店、鴻星藝都海鮮酒家、香港富臨皇宮安華匯店、陶然軒二沙島店、小北酒家;深圳的中菜食府翠園益田假日廣場店、萬象城店;上海的王朝大酒店、順風大酒店......他們有的經營了十多年,有的則已有30余年歷史。
不少傳統酒樓閉店的原因在于,消費人群變了,年輕人成了主力,他們不追求那種“一家人整整齊齊坐一桌”的形式,更喜歡自由、輕松、個性化的用餐方式,外賣、小火鍋、網紅餐廳成了主流。酒樓那種“講究排場”“注重面子”的風格,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與此同時,酒店的成本壓力巨大。動輒幾千平米的場地,租金高昂;服務團隊龐大,人力支出沉重;再加上食材、管理、競爭加劇,稍有不慎就入不敷出。有的酒樓關門時,賬面上還欠著上百萬元的租金,這不是個例,而是很多傳統酒樓的共同困境。
此外,時代變了,審美也變了。年輕人追求新鮮感、體驗感,而不少傳統酒樓卻還停留在“老字號”“老味道”的舒適區,忽略了品牌重塑和服務升級的重要性。當市場風向轉變,固守舊模式的代價,就是被慢慢淘汰。
這批傳統酒樓的落幕也是一種提醒:再老的品牌,也得跟上時代的節奏。那些還在持續發展的酒樓,往往已經開始嘗試新思路。
比如探索與文旅融合,打造美食文化地標來吸引消費者;門店層面,打造更具特色的主題門店,為顧客帶來全新的消費體驗;業務層面,傳統酒樓也可以挖掘一些新的渠道,探索市場增量。
05
總存量逼近1700萬家,
餐飲“黃金時代”已成過去式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國餐飲相關企業存量已接近1700萬家,創下歷史新高。
這一數字背后所反映的,是行業蓬勃發展的欣欣向榮景象,也是市場高度飽和、競爭白熱化的殘酷現狀。
在激烈的存量競爭中,餐飲品牌正陷入一場沒有硝煙的“肉搏戰”。在眾多城市的核心商圈內,餐飲門店密集程度達到了“密不透風”的地步。
以茶飲和烘焙行業為例,同一條商業步行街上可以容納十幾家茶飲店,而在同一座購物中心里,也可能擠進十多個烘焙品牌,部分購物中心的烘焙品牌甚至超20個。
以北京朝陽區的合生匯購物中心為例,這個商場聚集了大約25家烘焙甜品店鋪,其中包括西樹泡芙、ZAKUZAKU、稻香村、B&C黃油與面包、KUMO KUMO以及UH佑禾等知名品牌。而在惠州的華貿天地負一層,這里也有十幾家烘焙店并肩而立。
烘焙品類的情況是整個行業的縮影,當品類高度相似,同質化現象愈演愈烈,大大小小的商家被拖入內卷漩渦,利潤空間就被不斷壓縮,一些撐不住的餐飲店只能選擇閉店離場。這些倒下的餐飲店中,不乏曾被資本追捧、門店過百的“明星品牌”。
這意味著,餐飲業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行業進入深度洗牌期,只有那些具備清晰品牌定位、強大供應鏈支撐、持續創新能力的企業,才有機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學會在存量中尋找增量,從現有市場中挖掘新需求,將成為餐飲企業破局的關鍵路徑。
結語
下半年,餐飲行業的深度調整與價值重構的仍將持續,這不僅是過去幾年行業劇變的延續,也是未來格局重塑的關鍵轉折點。面對日益激烈的存量競爭、不斷攀升的運營成本、消費趨勢的快速更迭,餐飲企業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淘汰賽”。
有人黯然退場,也有人逆勢突圍;有人選擇收縮求穩,也有人加碼布局、迎難而上。無論結局如何,這場“生死局”終將淘汰掉那些跟不上時代步伐的品牌,也將成就一批真正有實力、有遠見的新勢力。
對百萬餐飲從業者而言,下半年,只要“不下牌桌”,就是勝利。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