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便利店母公司3387億收購案“告吹”
出品/聯商翻譯中心
編譯/李言
全球便利店行業的一次重大變局悄然落幕。
7月17日,經過長達一年的拉鋸戰,加拿大便利店巨頭Alimentation Couche-Tard(以下簡稱“ACT”)正式宣布撤回對日本Seven&i集團(以下簡稱“7&i”)的收購提案。這起原本可能創造全球最大便利店帝國的交易,最終以“主動放棄”收場。
對于ACT而言,這是一次戰略性的撤退。而對于7&i來說,這或許是一次“勝利”,但代價可能是錯失了在全球零售格局重塑中的關鍵機遇。
01
打造全球最大便利店集團“夢碎”
這起交易始于2024年夏季,當時ACT提出以每股2600日元(約合人民幣125元)、總價近7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387億)的價格(溢價47.6%),收購7&i全部股份,旨在打造全球最大便利店集團。
在最新的致7&i董事會公開信中,ACT宣布正式撤回收購提案,原因是“始終未能獲得7&i方面的實質性回應”。
據ACT描述,在長達一年的談判過程中,其所獲得的盡職調查機會極為有限,與管理層的接觸“程式化”“缺乏信息”,對方特別委員會與主要股東伊藤家族“始終拒絕展開真正的討論”。ACT直言,盡管在監管協調、剝離方案、反向終止費等方面已多次作出讓步,但始終“沒有收到真誠回應”,因此不再繼續推進本次交易。
面對ACT的表態,7&i同日發布聲明回應,確認ACT“單方面終止協商”。
7&i表示,對ACT公告中存在的諸多不實描述“難以認同”,但對其決定并不意外。7&i在聲明中指出,自收購案提出以來,全球宏觀經濟與金融市場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美國反壟斷監管門檻也遠高于常規水平,這些都使交易推進的不確定性大幅上升。公司強調,特別委員會始終以提升股東價值為目標推進評估工作,并同步開展自身獨立的價值創造戰略。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初,ACT已在日本完成法人注冊,并與多家日本本土金融機構展開接洽,顯示出其推進收購的長期意志。市場原本普遍預期,隨著其籌備趨于成熟,7&i將不得不回應外部壓力開啟實質性協商,然而這一局面最終未能出現。
與此同時,7&i再次強調了將“采取措施創造獨立價值”。這一戰略包括三個核心方向:一是引入戰略合作伙伴,優化超市業務資本結構;二是推動北美便利店業務IPO上市,提升資產顯性化程度;三是回饋股東,力爭在2030財年末前實現約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65.7億)的股份回購。7&i表示,這一系列改革路徑“具體且可執行”,將成為未來持續增長的基礎。
02
ACT是誰,憑什么收購7-11?
在本次收購戰中,很多人對ACT產生疑問:門店數不如7-11,為何敢出手“蛇吞象”?
ACT創立于1980年,總部位于加拿大魁北克。截至目前,ACT在全球擁有約1.7萬家便利店,覆蓋北美、北歐、亞洲部分市場(包括港澳)。旗下擁有Couche-Tard與Circle K兩大連鎖品牌。Circle K是其在美國的主力門店。
憑借激進的并購戰略,ACT近十年累計完成30余次收購,超過75%門店由收購獲得,其并購與整合能力被譽為“教科書級別”。2025財年,ACT總收入達728.5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229億),凈利潤近2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6.6億)。盡管ACT在亞洲存在感不強,但其市值超過4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73億),在全球資本市場上遠勝7&i(市值約3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27億)。
事實上,ACT與7-11并不陌生,其早在十多年前便對7&i表達過合作意愿。但由于日本企業普遍抗拒外資收購,加之7&i體系復雜,始終未果。同樣在2020年,它還向法國零售商家樂福(Carrefour)發出收購要約,盡管該交易最終未獲監管放行,但ACT表現出積極的國際化野心。
2024年7月,ACT抓住時機拋出橄欖枝:一方面,7-11在北美的“加油、便利復合店”業務正是ACT的強項,二是7&i股價長期低迷、結構臃腫,受到投資人質疑。
ACT此番出手,看中的正是北美7-11的加油站便利模式與其現有業務的高度互補性,以及整合后規模效應帶來的利潤提升空間。此外,7&i自2016年后屢遭激進投資者施壓,持續剝離非核心業務,令ACT認為此次具備突破契機。
隨后幾個月里,ACT不僅表達了全現金并購意愿,還表示愿意在監管、剝離、交易架構等方面充分配合。例如,其提出為反壟斷審核準備了近1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0.5億)的反向終止費,并愿先行尋找剝離門店買家。ACT甚至評估過“分拆結構”交易——只收購7&i海外業務和日本業務中的40%,以保留伊藤家族對母公司的控制權。
然而,這些努力在7&i方面遭遇“沉默”。最終,歷時一年、方案多次調整、耐心幾近耗盡之后,ACT宣布撤回交易提案。至此,這場原本可能改寫全球便利零售格局的收購戰,以“主動放棄”告終。
03
7-11錯失“涅槃重生”的機會?
ACT看中的,是7-11這塊“招牌”。但現實是,7-11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數據顯示,“7-11日本”2025財年第一季度營收2234.7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4億),同比下降0.7%;營業利潤545.3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4億),同比下降11.0%。值得注意的是,“7-11日本”自2024財年第一季度起,已連續五個季度呈現負增長態勢。
作為7&i集團“頂梁柱”的便利店業務,分別貢獻了83.4%的營收和97.1%的營業利潤。其中,“7-11海外”雖然貢獻了該板塊90.4%的營收,但營業利潤率僅為0.4%;相比之下,“7-11日本”雖然僅占營收的9.6%,卻貢獻了86.3%的營業利潤,營業利潤率高達24.4%。
這組看似矛盾的數據揭示了7-11當前所面臨的核心難題:日本本土市場高度飽和、增長乏力;海外市場雖已具備規模,但盈利能力極弱,結構性問題突出。
事實上,整個日本便利店行業正處在一個從黃金時代滑向“擠壓期”的轉折點。但在行業普遍承壓之時,7-11的表現卻落在了后頭。同為三大巨頭的羅森與全家,反而展現出強韌的增長動能。
羅森在本季度表現最為亮眼:全店銷售額同比增長5.0%;營收增長6.4%;營業利潤增長4.2%,三項關鍵經營指標均創下歷史新高。此外,羅森在日本本土的單店日均銷售額達到58.4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7萬),已連續五年實現增長。在中國市場,羅森繼續保持擴張步伐,門店總數已達6760家,本季度新增140家。
相較之下,全家同樣表現穩健,營收同比增長0.6%;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分別增長17.9%和36.7%。在全店銷售額同比增長3.2%的同時,全家已連續45個月實現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長。雖然客流僅微增0.3%,但憑借商品結構優化和單品定價策略,客單價提升達4.0%,盈利質量持續改善。
在這組對比之下,7-11不僅在營收和利潤增速上落后,其在單店效能上的“停滯”也格外值得警惕。這背后既有行業周期因素,也反映出其在商品策略、運營效率和用戶認知上的系統性疲軟。
在日本便利店行業邁入存量競爭的今天,領先者的標準已不再是門店數量或品牌知名度,而是綜合運營效率與可持續增長能力。對于7-11而言,當前的挑戰不僅是如何維持“便利店霸主”的位置,更是如何在新時代的零售生態中重新找回增長的邏輯與動力。
寫在最后
這場長達一年的收購“鬧劇”落幕,但圍繞7&i的分歧與疑問,并未隨之結束。
一方面,集團堅稱改革路徑“具體且可執行”;另一方面,外界則質疑,沒有外部監督與治理重塑機制的改革,究竟能走多遠?
在便利店行業正經歷結構性變化的當下,單靠回購與資產重估或許難以重塑長期信任。7&i想要證明“獨立價值”的邏輯成立,必須在真正意義上重新定義它在全球零售版圖中的位置。而這不只是指便利店的數量,也包括它如何面對效率、增長與治理的硬指標。
這一次,它只能靠自己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