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商為什么干不過線下實體店?
來源/公眾號“零售琦葩說”
早在30年前的1994年直播電商的前身,日本電視購物高田就已經開啟了在主流媒體的電視購物節目。截止現在,90%以上的日本消費者都了解這個品牌,一半以上的消費者也在這里購物過。
2004年,相當于現在的即時配也已經在日本開啟,消費者在西友這個線下平臺通過傳真、打電話的方式訂貨,西友在線上進行配送。
如此看來,日本的電商文化非常早。但直到2021年,日本的電商的滲透率在8.7%。與此同時,2021年我國電商的滲透率在24.5%。
為什么日本的電商起了個大早趕了個大晚?
今天,我們就從三個維度來進行分析。
1、日本電商的劣勢;
2、日本線下實體店的優勢;
3、日本線下零售給我國零售帶來的啟發;
一、日本電商的劣勢
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商業的本質的話,無非是人、貨、場、財四個維度。
1、人
①工資高:日本的老齡化少子化非常的嚴重,移民政策也比較滯后,導致日本的時薪非常的高,1000日元(約50元人民幣)起步。
②效率低:日本的電瓶車,普及率非常低,大部分線上配送還依然采用自行車。
2、貨
日本的供應鏈體系高度成熟,也導致了線上線下的貨源一致,商品差異不明顯,也就導致了價格差異的不明顯。例如在蔬果,不管線上線下90%的商品都來自于農協。水產方面來自于各漁港和市場。國內電商與線下差異最大的食百品類,在日本也大都控制在三菱食品、國分等幾大供應商手中。
3、場
①支付場景:日本的電子支付占比非常低,2021年只有32.5%,同年我國是83.5%。
②交付場景:日本道路非常狹窄,特別是在東京這樣的大都市,很多地方沒有這個自行車專用道,更不用說電瓶車專用道了,交付起來非常繁瑣。
4、財
任何資本都是以獲取利益為目的,再結合剛才三點,日本消費市場高度成熟,在不確定的收益基礎上,沒有資本愿意去燒錢。
二、日本實體店的優勢
日本電商的劣勢之一是用人成本高,在線下如何解決的呢?同樣從人貨場財四個維度
1、人
①人才培訓體系的強大
日本零售企業會花大量時間對人才進行培養,有入公司前三年每年的新人培訓,每次晉升后的崗位培訓,邀請社外老師的技能培訓,公司內的MBA等等。
除了培訓之外,員工的成長路徑也非常清晰,從剛入職到20年后,會有表格及前輩進行講解。
員工每年都有一次公平且清晰的晉升機會,通過筆試及面試。但審核也非常嚴格,10年離開門店進入事業部初級管理崗,20年進入分公司中級管理崗,30年才有機會進入總部的高級管理崗。
人才培養分兩個方向,一是縱向的管理崗位,而是橫向的匠人崗位。
②提升人效
門店分社員、全日制合同工、普通合同工、小時工等多種用人方式。減少店內加工及包裝,蔬果、肉、水產都是在上游或配送中心加工好后配到門店。即便是熟食和烘焙,很多都是各工場的成品,或者是預制菜的加工,純手工現制的比例不高。
③老齡化少子化的應對
日本的線下企業做了很多嘗試,譬如說永旺的GGmall,專門針對55歲以上客群的購物中心,且最近在升級改造,將目標客群的年齡提升到65歲以上。通過早晨7點開門,在門店開展大量老人講座、在門店設置健身通道等方式,提升購物體驗。
同時,近年來日本超市的貨架越來越低,這也是為了方便老年女性客群的購物。
2、貨
日本線下實體店的年輕客群也非常多,原因還在于商品及品類的豐富度非常高。能滿足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特別是在電商很難涉足的生鮮和低溫日配領域,商品開發及展示能力非常強大。譬如說豆腐這個品類,在日本的幾乎所有的超市當中,至少會有30個以上SKU。且只是純豆腐,不算豆皮等。
豆腐的豐富度看以下圖片您就知道了。
西紅柿也有30多個SKU。
這些商品的豐富度是線上是無法能夠比擬的。
3、場
在線下,日本零售的業態非常多,譬如說在一個小城鎮的十字路口,有4家500平米以下零售業態。業務超市、生鮮超市、藥妝店、100元便利店;非同質化競爭,大家抱團取暖,互補長短。
零售的發展,除了商品和品類不斷的高度成熟,業態方面我認為也會越來越包容。一定不是誰取代誰,消費者的需求是多元的,多元的零售業態才更美好。模式紅利會越來越少,商品紅利才是真正的紅利。
日本實體企業除了線下豐富,其實也在努力提升線上占比。早在2006年,711就做了這樣的探索,其旗下百貨、綜合賣場、超市等商品,在線上下單,在線下其遍布全國的711便利店就可以進行提貨。日本另一大零售品牌永旺也于10年前的2013年上線即時配,在app下單,用小皮卡車2小時內送達。門店會專門辟出一塊區域,進行商品存儲及揀貨。
4、財
日本GDP在1995年達到巔峰以后,近30年來幾乎一直處于下滑,被稱作“消失的三十年”,經歷了巔峰和低谷的零售行業,也見證了太多企業的興衰和模式的更迭。現在對日本零售業來說,最重點的是盈利至上。
盡管強如日本兩大零售永旺和711,2022年銷售額已經超過9兆日元(約4,500億人民幣),但依然是盯緊現金流,并不會盲目做模式的探索。要做也是少而精的逐步推進。以新店來說,每家新店都是企業的旗艦店,所有最好資源都放在新店,最優秀員工,最新實驗都在新店。但每年開的不多。會把投入少產出高的老店的升級改造放在更重要的一個地位。
三、日本線下實體店帶給中國零售的啟發
還是從人、貨、場、財四個維度進行分解。
1、人:少用人 用好人
(1)少用人
①重上游輕門店
在門店盡量減少用人,把打包商品都盡量放在上游或者加工中心。
②減少不必要的部門
特別是門店的服務型部門、沒有直接面對顧客的部門,能減盡減。
③增加小時工
也是靈活用工的表現,日本的正式工和合同工(包括小時工)的占比2:8 甚至是1:9。
④增加班次
根據門店需求和員工實際情況,增加不同班次,不再是只有早晚兩個班次。
(2)用好人:即如何提高人效
①做好培訓和現場的指導,沒有教不好的士兵,只有不會教的將軍。
②做好人才梯隊的建設,讓員工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成長路徑。
③關鍵崗位的能力的提升,包括生鮮采購,門店的生鮮主管,生鮮經理等
④充分激發員工積極性的薪酬體系
2、貨:精簡貨 找好貨
(1)精簡貨
精簡占比越來越低的部門、品類及商品
(2)找好貨
①差異化的商品,通過走出去、沉下來,不斷去源頭找尋的同時,利用好本地資源。
②代表性的品類,顧客在提到企業或店的時候,第一想到的是哪個品類。
3、場:重軟裝、輕硬裝 關與開
(1)重軟裝、輕硬裝
不要把錢過多花在裝修上,把門店裝修的奢華好看。而是要將錢花在能展示商品的道具、燈光、助銷工具等軟裝上。
(2)關與開
長久無法給企業帶來效益,做過很多努力,但依然無法挽救的門店,無論曾經多么輝煌,多么美好,也只能忍痛割愛。不過多在意門店數量。開新店也要非常謹慎,做到開一家活一家,開一家強一家。每一家新店都是旗艦店,老店的升級改造,也可以看作是新店。
4、財:高筑墻 廣積糧
現金流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我們要抓住確定性的事務,而不再是概念及沒有被市場驗證的模式。你永遠無法賺到認知之外的錢。做好主業,抓主要矛盾。向內看,把有限的資金真正投入到解決企業自身的問題上。譬如說,商品、人才培養、員工福利以及顧客體驗等。
零售的成敗,無關國籍,也不在于線上還是線下,本質永遠是商品和體驗,是成本的管控和極致的效率。您覺得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