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伊藤洋華堂春熙店正式閉店
出品/聯商網
撰文/多米
2022年12月31日,陪伴成都消費者25年之久的伊藤洋華堂春熙店正式落幕。
在進入2022年12月份以來,成都伊藤洋華堂春熙店舉辦了成都記憶影像展等多項活動,回饋消費者的同時也以此方式與大家告別。對此,成都消費者在社交平臺紛紛分享回憶與表達不舍,一位網友的留言最具代表性:“春熙店陪伴了我整個童年和青春!”
1997年,伊藤洋華堂正式進入中國市場,而成都春熙店作為中國首店,于1997年11月21日正式開業。在伊藤洋華堂全球門店中,春熙店算是名列前茅的存在,一直以來,其年營業額始終位居前列。
春熙店閉店之后,伊藤洋華堂在華仍有11家門店,其中成都8家,樂山1家,眉山1家,北京1家。根據規劃,伊藤洋華堂將加快拓展步伐,在深耕以成都為中心的西南市場的同時,力爭在2030年之前在北京開設9家門店。
無奈閉店,租金是關鍵
其實,早在2022年10月底,成都伊藤洋華堂春熙店就傳出了與業主方利都廣場因續約未達成一致而即將閉店的消息。彼時,成都伊藤洋華堂發給供應商的告知函顯示,接業主方通知將結束物業租賃服務,成都伊藤洋華堂春熙店將于2022年12月31日后終止經營。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租金沒談攏,應該是無法續約的關鍵!在春熙路這樣一個高端商圈來說,如今的租金水平已經不在伊藤洋華堂的承受范圍之內,畢竟伊藤洋華堂定位不屬于高奢商場。雙方無法找到一個利益平衡點,這也是雙方最終沒有談攏得核心原因。從地段優勢來看,利都廣場未來有可能轉為高奢商場。
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上佳認為,對利都廣場來說,伊藤洋華堂及其首店經營的能量也是可測的,但位成都繁華的春熙路商圈,新租期的價值標的肯定會大幅提高,選擇斷約,利都廣場有這樣的自信。對房地產行業來說,過去零售業吃到的租金紅利,也是他們失掉的紅利。所以,續約抬價是必然的選擇,就看零售方能否承受。伊藤洋華堂春熙店的遭遇,只不過是眾多零售品牌遭遇的翻版而已。
實體零售業在成本飆升的情況下,無疑需要新的業態盈利模型,這其中包括物業合作模式的創新。在租金紅利消亡殆盡的情況下,在后疫情時期,在人流聚散和注意力已經重構的情況下,物業方和承租方其實都需要改變。
據《聯商網》統計,2022年以來全國至少已經關閉了30余家百貨商場。包括伊勢丹百貨、新世界百貨、大商股份、供銷大集、通程控股、百盛、宜家、南城百貨、遠東百貨、SM百貨、廣州東百、大洋百貨、百聯東方商廈等企業,均有門店關閉。
對于傳統百貨來說,伴隨著消費模式的不斷迭代升級,新業態的層出不窮,尤其是新渠道的毀滅性沖擊,而傳統百貨自身又存在經營模式落后等各種積重難返的癥結,存在的根基被動搖。
對此,對于部分老牌百貨來說,雖然有著體量小、物業老舊、硬件硬傷等諸多問題,但好在其商業位置絕佳、交通優勢明顯,一旦轉型調改到位,依舊具有強大的客流吸附能力。近年來,有些老牌百貨也不斷通過閉店、調改、轉型等各種方式謀求涅槃新生。但是對于一些類似伊藤洋華堂春熙店這樣的租賃物業來說,其命運已經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首店關閉,影響巨大
如今,春熙店的即將關閉,對于伊藤洋華堂來說,絕對是一個不小的打擊。正如聯商特約專欄作者、上海尚益咨詢創始人胡春才所言,中國首店關閉,首先對伊藤洋華堂在供應商以及消費者心中的影響力受損;其次,銷售份額的下降也無法避免。對于伊藤來說,雖然暫時有一些損失,但憑借多年深耕成都市場所積累的形象與口碑,后續也很容易在成都其他商圈選址重開,繼續擴張問題不大。
一位久居成都的業內專家認為,春熙路店閉店主要是由于物業變更,導致其沒有辦法繼續經營。伊藤洋華堂在成都經營了20多年,已經融入成都人的生活,過去老成都人去春熙路,一定是要去逛伊藤洋華堂,這個店給成都人帶來了太多美好回憶。如今時過境遷,春熙商圈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客群發生改變,有幾個影響非常明顯:
首先,在目前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下,春熙路店閉店對整個四川乃至西南零售行業的沖擊還是很大的。其次,會對伊藤洋華堂本身在成都的社會化口碑會產生一定影響,但整體影響應該不會特別大,伊藤洋華堂這兩年在成都已陸續開出一些新店,其超市經營比較扎實,不過其到店率確實在下滑。
此外,純商業圈的超市,顧客的需求實際上非常分散,這也會導致伊藤洋華堂在春熙路很難再繼續經營下去。
上佳也認為,首店關閉,對中國伊藤打擊不小。在任何一個市場,一個企業的首店承載的文化記憶和企業精神,都有非常厚實的尺度,況且對春熙店這樣一個首屈一指的好店。不過,從另一方面看,伊藤洋華堂先進的經營理念與精細化的運營管理經驗在業內一直有口皆碑。春熙店關閉后,企業有更多的資源去打造新的頂流,在新的零售形勢下進行創新和永續經營,面對無界競爭,要做弱店提升。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