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P敗走背后的快時尚風向
來源/觀點網
撰文/黃金土
早在2021年,業內便在傳GAP集團計劃出售大中華區的業務,當時GAP集團對于相關消息不予置評。
如今,這個傳言被證實是真的。
2022年11月8日,寶尊電商有限公司在官網發布新聞稿,宣布已簽署最終協議,將以全現金交易方式收購GAP大中華區業務。此次收購的股權交易對價為4000萬美元,視協議最終調整情況,總交易金額不高于5000萬美元。
預計此次收購將于2023年上半年生效。
同時,寶尊電商也與GAP達成一系列商務協議,GAP獨家授權寶尊電商在大中華區生產、推廣與全渠道銷售GAP產品,同時寶尊電商獲得GAP中國產品設計權。相關商務協議期限總計20年,初始期限為10年,每次續簽5年,可續簽兩次。
敗走的GAP
進入中國市場這么多年,GAP似乎并沒有真正抓住消費上升的紅利。
同為快時尚四大品牌的優衣庫在中國市場有800家門店,ZARA、H&M有500-600家門店。而據界面時尚統計,目前GAP在中國僅剩110多家門店。
據了解,GAP作為美國最大的專業服裝公司之一,旗下擁有Old Navy、Banana Republic、Athleta等多個品牌,其于2010年上半年高調宣布將全面進軍中國市場。
GAP首批四家旗艦店分別設立于上海和北京,首家店鋪朝陽大悅城店于11月7日正式露面;上海兩家門店同月開業,分別位于南京西路的中創大廈、淮海中路的香港廣場,面積分別為1796平方米和1140平方米。
截止到2012年底,GAP在上海、北京、香港、重慶、石家莊、天津等多個城市均設有店鋪;2013年登陸青島,在百麗廣場及萬達CBD均設有門店。
2014年初,GAP集團曾表示,公司在中國地區銷售額預計將在未來三年內達到10億美元。當時的GAP在中國有80多家門店,并且保持著每年新開30家門店的速度。
然而,事實并沒有那么理想,在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里,GAP在中國市場便走起了下坡路。
從歷年財報數據看,GAP大中華地區所在的亞洲市場業績增速自2017年以來不斷下滑,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而在2019年11月,GAP宣布旗下Old Navy在獨立分拆后將從2020年起退出中國市場,其后會把業務重心放在北美市場,以實現效益最大化;2020年,位于北京王府井APM的首店以及西單大悅城旗艦店、頤堤港店關閉。
今年以來,GAP在中國多個城市大范圍清倉關店,涉及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長沙、青島、昆明、中山等多個一二線城市,多地門店都打出了清倉甩賣的牌子。
另據天眼查顯示,目前GAP在國內三分之一的分公司已經注銷。
從業績表現來看,根據最新發布的財報,截止到7月30日,GAP集團銷售額為38.6億美元,去年同期為42.11億美元,同比下滑約8.36%;凈虧損4900萬美元,去年同期凈利潤2.58億美元。
財報提到,難以妥善管理季節性庫存流量和無法快速應對消費者偏好的變化,是季度業績表現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財報也指出,集團將利用強大的當地合作伙伴關系來優化品牌發展。
另外,曾被GAP視為救命稻草的“YEEZY GAP”也因合作伙伴發表的言論而不得不終止,GAP集團還在聲明中強調早在9月就決定終止“YEEZY GAP”原定10年的合作關系。
對GAP而言,迅速出售頹勢難挽的地區業務何嘗不是一種自救?有業內人士表示,本次交易對于GAP的意義之一便在于能使GAP集團從中國市場撤出,而價格對于雙方來說都是合適的。
對于寶尊電商來說,盡管是“低價”收購,但依然面臨著一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那便是作為一家純電商企業并沒有線下實體店運營的經驗。
對此,有公司內部人士表示,未來不會關閉GAP的線下門店,但具體如何去運營安排這些實體店,公司還在溝通規劃中。
本土品牌崛起
近幾年,隨著本土品牌興起,國外快時尚品牌已經沒有當初那么“輕松”了。
2020年,GAP子品牌Old Navy宣布撤離中國,將專注于北美市場的發展;今年6月,H&M關閉中國內地首家門店;7月份,ZARA三個姐妹品牌Bershka、Pull&Bear、Stradivarius全線退出中國市場;優衣庫2022財年中報顯示,上半年在大中華地區暫時關閉門店133家……
更早之前,New Look、Forever 21等品牌也退出了中國市場。
曾經,GAP、H&M、ZARA等國外快時尚品牌憑借緊跟時尚的設計、反應迅速的供應鏈、產品上新速度快等“快時尚”元素在國內大受歡迎,很“快”占領了中國市場,國內服裝品牌在他們面前仿佛毫無還手之力。
然而,成也“快”,敗也“快”。
高效運轉的全球化供應鏈輸出的都是標準化服裝,并沒有考慮到國家文化差異;緊跟時事的快速設計難以做到“本土化”;為了快速上新而大打折扣清理庫存的行為,也稀釋了消費者對品牌的期待價值……
這種種的因素導致這些國外快時尚品牌難以持續地打動本土消費者,自然會后繼乏力,走向下坡路。而國際品牌與國內不斷變化升級的消費環境之間脫節之際,正是中國本土快時尚品牌的崛起之時。
根據天貓發布的2022年“6.18”服飾銷售榜單,本土快時尚品牌UR排名女裝類目第一,長期位居榜首的優衣庫此次排名第二,第三名則是另一本土服裝品牌MO&Co.。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UR目前已開設門店超過200家。作為本土品牌,UR在2019年時便突破了50億銷售額大關。根據數據統計,UR在2018年開店39家、2019年開店35家、2020年開店38家,2021年新開45家,今年上半年也新開9家門店。
本土服裝品牌除了在設計、生產等方面有所優勢以外,在數字化營銷渠道方面也成功超越國外快時尚品牌。
在當前疫情之下,以天貓、京東等為代表的電商平臺以及以抖音、小紅書等為代表的的社交零售渠道對服裝銷售來說至關重要,本土快時尚品牌在線上的率先布局為其贏得先機,國外品牌對這方面的銷售渠道仿佛有點“后知后覺”。
另一方面,作為快時尚消費主要群體的年輕消費者喜好的變化、文化自信的增加等因素,也轉化為對國產品牌的大力支持,使得本土快時尚品牌的競爭力得以不斷提升。
此消彼長之下,本土快時尚品牌逐漸崛起。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