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謀殺”每日優鮮?
01
每日優鮮的致命之旅
兵敗如山倒,每日優鮮的狀況還在惡化。
8月3日,有媒體報道,每日優鮮的被裁員工和投資者,起訴該公司及其華爾街承銷商,員工希望索要逾期未付的工資,投資人則指控每日優鮮違反了美國證券法。
每日優鮮陷入了連環訴訟的泥淖之中。
兩天前,網傳一則“每日優鮮資金鏈斷裂”的公告,后被辟謠,然事件真假難辨。
時針撥回到7月28日,有內部消息爆出,每日優鮮“原地解散”,“極速達”業務解散,網傳大部分員工解散(后辟謠),當日美股收盤,股票跌40%,近乎腰斬;每日優鮮回應稱,業務調整,部分員工離職。
當夜,每日優鮮總部人去樓空,保安說,明天不用上班了。
922名員工在度過漫長而恐慌的一夜后,次日中午11點,開始組團維權。
29日,有媒體報道,每日優鮮北京、上海大部分配送站已關停,因欠薪,部分配送站的貨物被站點店員扣押;傍晚時分,創始人徐正說,我會一直在國內。
30日凌晨4點半,每日優鮮員工申請勞動仲裁。
原本以為每日達會變成次日達或隔日達,然而,從員工凌晨4點就開始申請勞動仲裁的態度來看,每日優鮮已經到了“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地步。
這個誕生于2014年的生鮮電商獨角獸,曾獲得12輪融資,金額超百億,如今搖搖欲墜,令人惋惜。
每日優鮮
歸結起來,每日優鮮,可謂“成也前置倉,敗也前置倉”。
曾經引以為傲的商業模式,最終卻因為尾大不掉,生生拖垮了整個系統。
所謂前置倉模式,是指在社區附近建立小型倉庫,將原本儲存在城市遠郊大倉的商品前移,用戶下單后,商品就近發出,這種模式可大大提高生鮮的配送效率。
前置倉,低門檻、易復制,為資本所看中,但是,企業想要兼顧成本以及效率,則很難實現全面盈利,因為生鮮產品的損耗以及運營成本,比一般的工業產品更為復雜。
說白了,多搬一次貨,就多一次的費用和損耗,而社區團購和前置倉模式卻沒有減少,甚至反而增加了搬運次數,弊端很明顯。
最關鍵一點,前置倉的運營成本很高,像每日優鮮的廣州荷光路前置倉,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月租金約10萬,水費為一噸5元,電費為1.31元1度,另外,每月還要支付10%的電損費用,租約1年起簽,算下來,每日優鮮每年要支付120萬元的場地租金。
同為生鮮電商、3年燒光114億的叮咚買菜,財報顯示,2021年凈虧損的64億之中,大部分的虧損來自于二三線的前置倉。
叮咚買菜
此前已有媒體爆料,叮咚買菜或將撤銷多地業務,包括安徽宣城、滁州,廣東中山、珠海等城市,足見前置倉的“殺傷力”。
站在企業角度看,前置倉是最大兇手,作為局外人來看,“追求鮮”,似乎是更大的“兇手”。
因為“鮮”的背后,藏著的是強大的消費需求和巨大的消費市場。
與生鮮電商形成對比的錢大媽生鮮超市,在近日獲得投資,這也是錢大媽時隔兩年后,首次融資。
錢大媽門店
02
火鍋人從中看到什么
每日優鮮屬于電商平臺,與傳統的火鍋店相比,盈利模式判若云泥,不過,也給了火鍋人一些啟示。
>“鮮”,將成為最大的食材風口
中國人對“鮮”的追求,亙古不變,古時就有“不時不食”的說法,意為,吃東西要遵循自然之道,吃些符合時令節氣規律的食物,古語云“冬鯽夏鯉,秋鱸霜蟹”,就是這個意思。
鮮,意味著“美味、健康、養生”,尤其是后疫情時代,人們更加注重健康飲食,一些“鮮貨”類的火鍋和食材,總能受到顧客青睞。
像前段時間,鄭州食材展,各種鮮牛肉、鮮羊肉、鮮蝦滑、鮮豆腐、活體豆苗的展位前,總會站滿試吃的火鍋老板。
▲火鍋 鮮毛肚
主打鮮牛肉的火鍋品牌,也在這兩年迎來了消費小高峰,像巴蜀大將、八合里,都是如此,而且顧客群體多為年輕人。
鮮食材、滑類產品,前景看好。(詳情見《魚蝦解凍后神奇復活?火鍋業打響“鮮價比之戰”》)
>不要讓房租拖垮你,最好開小店
無論是每日優鮮還是叮咚買菜,前置倉都是最大問題,原因就在于高昂的租賃費用和運營成本。
作為火鍋店,最大的成本則是人工、食材和房租,食材有漲跌,人工可商榷,但房租很難還價,畢竟,房東也不容易,如果是臨街旺鋪,更是“一家女百家求”的局面,哪有你溢價的份兒?
所以,在選址上,一定要再三思慮,最好開小店,畢竟,小店租金更便宜一些。
▲社區火鍋店
其實,掙錢多少,跟店面大小,關系沒那么大,大店未必掙錢,小店未必虧損,關鍵還是看掌柜的想法。
如果可能,房租的成本,盡量不要超過總成本的10%。
>要成為“老百姓的廚房”
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的初心是,“提供凈菜,或者按菜譜配好菜,重構 ‘買菜’方式,讓用戶買到更好的菜,更方便地買到菜,有更多的選擇,最終解決吃飯的事。”
餐廳的存在,也是基于這個原點——解決吃飯的事。
所以,作為火鍋店,一定要貼近老百姓;只有貼近,才能更方便地解決他們的問題,當然,最好是成為他們的“廚房”。
▲干凈衛生最動人心
家庭廚房的特征是,干凈衛生、食材新鮮、還有為家人烹調的用心。
如果顧客能放下戒備心,把你的餐廳當成自家廚房,你肯定是他們的“最優解”。
當然,這背后牽涉很多環節,比如食材采買、服務體驗、調研需求等等。
很累,但很對。
寫在最后
一座大廈的倒塌,背后總有多種原因,在我們感慨惋惜的時候,也別忘了如實觀照自己。
畢竟,別人的淚水里,往往會藏著自己的故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