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雪的茶掏出10個億:要搞新事
花10億投資布局瓶裝茶?對于去年虧損1.45億的奈雪的茶而言,如果這個消息是真的,確實是一個大戰略。
雖然奈雪公司對這一市場消息的回應為“不方便透露”,但也承認了“瓶裝茶是一個大市場,傳統飲料品牌和現制茶飲公司都在做這個”。
在內卷強大的新茶飲市場,玩家們又找到了新的發力點。過去兩年,喜茶、蜜雪冰城、樂樂茶、茶顏悅色等新茶飲代表,或是早就在瓶裝茶領域下場,或是也已經注冊了與自己相關的茶飲品牌商標。
對新茶飲品牌而言,把觸角伸向相對熟悉的瓶裝茶領域,似乎是理所當然。但它們所爭搶著進入的,其實是一個已經赤膊上陣的紅海市場。在這個超1000億的市場上,到處都是像康師傅、統一、農夫山泉等這樣的渠道實力強大的傳統品牌,還有像元氣森林這樣的飲品界的新貴玩家。
那么,新茶飲品牌們該如何擔當起“追趕者”的角色?
- 01 -
奈雪的茶要搶東方樹葉的生意?
繼喜茶、蜜雪冰城等茶飲品牌涉足瓶裝飲料之后,又一新茶飲品牌在瓶裝茶領域有了新動作。
市場消息稱,奈雪的茶近期因即飲產品銷量大增,正通過FA財務顧問機構在市場尋找收購RTD生產線,預計投資規模5億到10億元。還有媒體公布了,據一張某FA機構內部圖片顯示,其對于RTD產線的具體要求為:年產能規模達到7,000-8,000萬箱、生產線8-12條;技術要求無菌冷灌裝、自動化程度高;團隊具備超過10年工廠管理經驗。
對此,奈雪公司方面回應媒體稱,確實在大力發展瓶裝飲料業務,2021年成立了奈雪飲料科技公司,目前已推出7款瓶裝茶產品。對于網傳的投資事項,公司目前尚不方便透露。但卻表示,瓶裝茶是一個大市場,傳統飲料品牌和現制茶飲公司都在做這個。
新茶飲品牌跨界做瓶裝茶,其實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
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喜茶。從2019年開始,喜茶就率先開始向氣泡瓶裝飲料領域進攻,先是上新氣泡水產品。除了根據消費者的愛好研發氣泡水之外,為了謹防丟失自身品牌的特性,根據喜茶本身品牌的優勢和市場的調研,在2020年,喜茶同時確立了果汁瓶裝水的方向。2021年6月,喜茶首次推出兩款果汁茶飲料——地中海桃桃金鳳和伊比利西柚綠妍,分別對應現制飲品芝芝桃桃與滿杯紅柚。
除了對應自身品牌茶飲的特點之外,為了區別市面上大部分的茶飲,喜茶在配方上也走出自身風格,在茶湯萃取和果汁萃取技術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茶果汁含量高達50%。
這次的品牌擴大給喜茶再添新的商業版圖,而喜茶的經驗也變成了各大品牌借鑒的經驗,各家都相繼開始了品牌拓展之路。去年底,蜜雪冰城也申請注冊“雪王愛喝水”商標,分類為啤酒飲料,或將推出瓶裝飲用水,樂樂茶的母公司也注冊了“快樂茶”“瓶瓶茶”等新商標。
雖然奈雪的茶最近才爆出投資并大力發展瓶裝茶,但是它其實過去也在跟隨潮流一直在瓶裝茶上發力。2020年6月1日,奈雪的茶公號推出新飲品系列特調氣泡茶,10月16日,奈雪的茶在官方公號上發布消息再次推出了兩款不同的口味,包括白桃味和意大利檸檬味,主打0糖0脂0卡。
在今年,奈雪的茶繼續向瓶裝茶飲領域發起攻勢。今年2月,奈雪的茶開始在大量線下補貨,目前推出的系列分為無糖純茶和果汁茶兩個系列。據媒體稱,奈雪的茶已經和頭部便利店品牌711、喜市多、美宜佳等,大型商超品牌永旺吉之島、永旺美思佰樂,高端商場OLE及新零售頭部品牌盒馬、樸樸達成合作達成了合作。據了解,今年6月前,奈雪瓶裝茶將在重點資源區域完成15萬個售點目標。
“是因為一年虧損1億多,才急著尋找新出路的么?”
“不奇怪,換過姿勢繼續割韭菜而已。”
……
當奈雪的茶傳出10億重金押注瓶裝茶之后,這樣的聲音在社交媒體上就頻繁出現。
在內卷越來越嚴重的新茶飲賽道,玩家們確實需要講出新的故事,才能在這個風卷殘云的狂潮中站穩腳跟,甚至甩掉對手。這個時候,把觸角伸向相對熟悉的瓶裝茶領域,似乎是理所當然。
其一、瓶裝茶成本低,利潤相對現制茶飲更高,關鍵是價格便宜;
其二,瓶裝茶銷售場景更加多元,可以減少線下門店租金、工資、水電費、制作材料、銷售運營成本的壓力;
其三,奈雪的茶等本身就有一定的品牌力,進入一個對自己不算全新的賽道,更容易快速建立影響力。
果然,資本市場也對奈雪的茶給出了正面的反饋。截至4月27日收盤,奈雪的茶當日股價漲幅超13.54%,市值達到86.27億港元。
- 02 -
新茶飲品牌如何做好“追趕者”?
這次,新茶飲玩家們爭搶著進入的,其實是一個已經赤膊上陣的紅海市場。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國內軟飲料市場規模約6000億元,其中瓶裝茶占比為19.64%。據此估算,這個市場規模已超千億。以老牌品牌統一為例,數據顯示,統一在2021年光是的茶飲業務的收入就達到了62.72億元,并且同比增長15.2%。
1993年,旭日升推出瓶裝冰茶,由此開創了國內垂直的瓶裝茶飲市場。此后,來自臺灣的康師傅和統一、國內的娃哈哈與農夫山泉、日本三得利等相繼推出相關系列產品,開始了各領風騷的年代。
在近30年的時間里,國內瓶裝茶飲市場經歷了多輪迭代。隨著消費升級,茶飲市場結構出現顯著變化。繼“冰紅茶”等有糖茶飲之后,無糖茶飲經過多年市場培育,在2018年迎來“增長元年”。瓶裝茶飲也從2元、3元進化迭代到5元、8元。行業中間環節利潤過低,急需更高利潤空間的產品來改善局面。
在茶飲品類發展相對成熟的日本市場,無糖茶早已成為被消費者廣泛接受的主流飲品。如今,受中國消費者健康意識增長的驅動,我國無糖茶飲料零售額也開始持續快速增長。另外,瓶裝茶相對于現制茶來說,屬于盈利模式更加清晰的賽道。“無論是低糖,還是無糖,我國的瓶裝茶飲市場規模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一位投資人判斷。
只不過,在資本市場上,如今基本上所有的相關融資都發生在瓶裝飲料項目上,沒能垂直到具體的瓶裝茶品牌商。至于其中原因,上述投資人認為與創業公司的體量、品牌力等有很大關系。
目前,市面上的瓶裝茶產品大多分為三大陣營:傳統飲品品牌、新式飲品品牌以及跨界的茶飲品牌。其中如康師傅、統一等傳統飲品品牌仍占據著市場霸主地位,依據2021年半年報數據,截至2021年上半年,康師傅的瓶裝茶市場占有率為42.1%,穩居市場首位。在這個行業,創業品牌與跨界的喜茶、奈雪們等,其實也都只能扮演者“追趕者”的角色,阻礙就在所難免。
一方面,對于很多新茶飲品牌來說,瓶裝飲料這個賽道無論產品、包裝還是渠道和營銷都是全新的領域。這就需要綜合考慮品牌背后的財力和綜合實力能否匹配。
另一方面,新茶飲品牌們的渠道能力和飲料巨頭們比起來,差距不是靠努力就能補齊的。此前,農夫山泉與元氣森林曾就渠道終端進行巷戰,以氣泡水這一品類為例,農夫山泉可以做到在一個月里鋪設百萬個線下終端,而這個數字,差不多是元氣森林多年積攢的終端售點的總和。相比之下,市場上所有新茶飲品牌加起來的門店數量也就50多萬家,其能鋪設的網點數量和前者們一比,確實略顯單薄。
但新茶飲也有自己的優勢。相比這些深耕賽道多年的飲料界大佬,新茶飲玩家想要突圍還得靠自己擅長的那一套,在品牌、產品、營銷、運營等各個維度建立競爭優勢。
“如今頭部的茶飲企業其實已經轉向‘茶飲+X’的跨品類發展模式,之前也一直在持續發展交叉銷售的品類,例如咖啡、烘焙產品、包裝零食及其它周邊產品。”CIC灼識咨詢合伙人朱悅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這樣的模式可以進一步加深消費者的品牌印象和品牌粘性,不光是從飲品角度,還是從休閑生活方式的角度對品牌產生更大的認同感。
在他看來,這樣的模式同時也能進一步挖掘目標客戶群體的多重需求,拓展消費者在全時段、多場景的消費,實現企業的業務持續增長空間。“比如,包裝飲料方便攜帶,更容易覆蓋早餐時段,在居家、工作、購物、學習、休閑、運動等各個場景都可以直接消費。”
最為重要的是,新茶飲品牌擁有這個時代最為重要的資產——年輕人受眾。相比老牌平臺,他們更知道如何想方設法去抓住年輕人群體的注意力,并且將其轉化為持續的購買力。因為不僅是對瓶裝茶飲而言,如今的消費行業,都已經是得年輕人者得天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