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電商的進化發展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這樣的運營模式開始越來越懂“懶人心”。而足不出戶、省時省力的購物就足夠了嗎?如何給用戶省錢,和用戶建立持續、反復購買的關系,也大有學問可作。亞馬遜捕捉用戶習慣,鼓勵用戶用Regularly的購買方式,或許會對創業者有一些啟示,“低價”、“折扣”的一時瘋狂促銷,倒不如和用戶建立固定供貨關系。
最近我心都要碎了,因為迷迷糊糊大禍小禍一起闖,狠狠地,我被美國車輛管理局DMV罰了一大筆錢。這倒提醒我更加勒緊褲腰帶來。在美國,實際上每個外來居民都是省錢高手,倒不一定是斤斤計較,而是當你明白就像做菜,扔進鍋里東西一丁點兒不同,它出來就狠不一樣,本質上也是種“創造”,你簡直就會對商家怎么考慮為消費者省錢這件事兒著迷。
事情是這樣的:大概是在一個月前,我發現我的“歐萊雅保濕精華乳”用完了,我需要去亞馬遜再買一瓶。這東西價格是 13.97 美金,因為我是亞馬遜 Prime 會員(權益包括免費兩天貨物送達)。也就是說,付下一筆 13.97 美金,東西就送我家了,總費用是 13.97 美金。
但這時,我突然發現右側購買地方,出現一句提醒:
Add to your next monthly,subscribe save delivery:Feb 14.下面是供你選擇的選項:Delivery every (),你可以選 1 個月,也可以選 2 個月,3 個月、4 個月甚至半年。
重點來了:如果我選擇以這種方式購買,我將省下 5% 費用,付費將從 13.97 美金降到 13.27 美金。我想:雖然只省 0.7 美金,但如果 50 瓶就是 35 美金,這小玩意差不多 2 月就用完了,長遠看,像我這種品牌更換懶到家的人買到 50 瓶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我研究了下,發現:第一,亞馬遜不是所有類目都推這個功能,而是那種它認為你有固定使用頻率的東西,比如某牌子晚霜,或某品牌洗發水(可以擴展聯想:做飯用的油、大米)。
總之,東西特點是你用段時間就用完了,但你會持續用;第二,用戶端,算一下自己會把東西用完的時間,然后選一個需要亞馬遜按什么時間頻率送貨上門,比如精華乳我大概兩個月用完,我就選 “Every 2 Months”。
亞馬遜承諾:如果對五種產品(嬰兒尿布除外)都選這種方式購買,最終你可以省下總價目的 15%,注意:是 15%;第三,允許你隨時取消這個功能。
也就是說,亞馬遜可能通過后臺數據意識到用戶有持續使用某物品習慣,提前讓用戶把重復購買動作和時間省掉了,到點,它就會像銀行卡或支付寶綁定 Utility 水電煤費用那樣直接把錢扣掉,并把東西送到你家。
但為什么,亞馬遜可以因此給到更低價格呢?我找來曾在西雅圖亞馬遜總部工作的朋友問了下,他告訴我:
這種做法亞馬遜其實很早就有,只是集中在“奶粉”品類,沒擴大到日常消費品,但現在開始擴大;第二,亞馬遜能給到用戶更低價格是因為:實際上,它是在用“批發價”概念,走商家端。
無獨有偶,我在硅谷最近新出來的一些電商平臺上也看到了這種趨勢。比如,Grubmarket 是個專門賣水果、生鮮,并做遞送的電商平臺,半月前,我發現它已支持并鼓勵用戶用這種 Regularly 方式買東西。
甚至不僅是 Regularly,它按水果生鮮物品用戶購買習慣,把美國最成功超市之一 Costco 的理念也做掉了。比如,你可以按 “Regular” 邏輯買,也可以按 “Family” 邏輯買,甚至還可以按 “Enterprise” 企業用戶邏輯買。
這里補充一個小故事,我硅谷有位連環創業者朋友,他第一個創業項目就是五年前想用 Location 小區方式賣蔬菜,不過是在中國,結果賣著賣著,發現最后只能走通中小企業用戶,因為這些企業會把它買下來送給員工做福利,所以,電商(尤其垂直電商)也別忽視企業級用戶思維習慣。
(iDoNews 文/楊琳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