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退市,董事長辭職,人人樂最終還是沒“樂”起來
出品/即時劉說
撰文/劉老實
5月7日晚,*ST人樂(人人樂,002336.SZ)宣布,公司于2025年5月6日收到深圳證券交易所下發的《終止上市事先告知書》,深圳證券交易所擬決定終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這家承載著無數記憶的老牌零售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舞臺上,即將落下帷幕。
公告中顯示,人人樂2024年經審計的凈資產為-4.04億元,財務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結果,無情地觸發了退市條款。而此前的3月19日晚間,*ST人樂就已經發布公告稱,董事長侯延奎因健康原因辭去公司第六屆董事會董事、董事長及法定代表人等全部職務。
停牌前,人人樂的股價猶如斷了線的風箏,連續多日跌停,年內跌幅超40%,總市值也僅剩下16.24億元。回首2010年上市首日,那高達130億元的市值,如今已蒸發超八成,令人唏噓不已。想當年,人人樂曾是能與沃爾瑪正面對抗的超市巨頭,年銷售額輕松破百億,可如今卻倒在了資本市場的門檻前,實在是讓人感慨萬千。
從“硬剛外資”到“斷臂求生”
1996年,在深圳這片充滿機遇的土地上,人人樂開出了首家門店。就如同在平靜湖面投下的一顆石子,迅速泛起層層漣漪。它憑借著生鮮品類和極具殺傷力的價格戰策略,在零售市場中迅速崛起。
1999年,當零售巨頭沃爾瑪試圖在深圳擴張版圖時,人人樂的創始人何金明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智慧。他采用“突襲式”促銷,并且靈活調整門店布局和經營策略。這一系列操作,讓沃爾瑪的擴張計劃遭遇重創,硬生生地被逼退。沃爾瑪的高管甚至將何金明稱為“最難纏的對手”,這無疑是對人人樂極大的認可。
到了2010年,人人樂迎來了又一個高光時刻,成功登陸A股。此時的它,營收突破百億大關,門店數量也達到了78家,當之無愧地成為民營超市第一股,在零售行業中風光無限。
成功上市后的人人樂,仿佛被注入了一劑興奮劑,開啟了激進的擴張之路。從2011年到2016年,短短幾年間,新增門店數量高達87家。然而,急速的擴張并沒有帶來預期中的高增長,反而讓人人樂陷入了困境。營收增速從最初的 30.5% 急劇暴跌至 - 11.7%,存貨周轉天數也不斷攀升,現金流更是連續四年為負。
與此同時,電商如同洶涌的潮水,迅速改寫著零售格局。當其他企業紛紛積極擁抱電商,進行線上轉型時,人人樂的線上轉型卻顯得極為被動。僅僅是“完成任務式”地開發了APP,用戶體驗極差,根本無法留住客戶。在這場電商變革的浪潮中,人人樂逐漸迷失了方向,被時代的列車越甩越遠。
自2016年起,人人樂陷入了一個令人無奈的“虧損—賣資產—摘帽—再虧損”的惡性循環。2016年,通過出售長沙物業,人人樂勉強實現扭虧。2019年,曲江文投入主后,又先后通過關聯交易,出售西安、天津的資產,以此來緩解資金壓力。
到了2024年,公司更是以令人咋舌的13元“白菜價”打包出售13家子公司及40家門店,連西安物流中心等核心資產也未能幸免被剝離。雖然通過這一系列操作,最終實現了賬面盈利4.1億元,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實際虧損卻超 5 億元。這種通過不斷賣資產來保殼的方式,雖然能解一時之急,卻也嚴重削弱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為后續的發展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退市背后的“三重死結”
財務魔術
為了改善財務狀況,人人樂通過資產出售等手段,試圖讓凈資產“轉正”。然而,這背后卻隱藏著諸多問題。交易款項能否按時到賬,一直存在很大的疑問。以2024年出售的13家子公司為例,其中有5000萬元債務被延期至2025年2月支付。會計師也因為無法確定交易的真實性,給出了“無法表示意見”,這無疑是對其財務真實性的嚴重質疑。這種看似改善財務報表的行為,更像是一場自欺欺人的財務魔術,最終無法掩蓋公司財務狀況的惡化。
經營崩塌
在巔峰時期,人人樂的門店數量超過百家,那是何等的輝煌。但隨著經營狀況的不斷惡化,到2024年底,門店數量僅剩32家,全年關閉門店多達45家。門店的大量萎縮,直接反映出公司經營的崩塌。
長期的缺貨現象,讓消費者常常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供應商訴訟不斷,也讓公司的信譽受到極大損害。購物卡兌付危機更是讓消費者對其信任度降至冰點。有消費者回憶:“疫情時人人樂還能下單,后來連貨架都空了。”這些問題如同毒瘤一般,逐漸侵蝕著人人樂的根基,徹底摧毀了消費者對它的信任。
治理混亂
2019年國資入主后,人人樂在短短6年內三換董事長。每一次的換帥,都伴隨著戰略方向的大幅調整。何浩時代,曾大膽試水7種新業態,但由于缺乏系統性規劃和持續投入,均未取得成功。侯延奎上任后,則采取大規模關店的策略,試圖削減成本,但這一舉措卻加劇了核心業務的萎縮。
2025年3月,侯延奎在關鍵時刻“卡點”辭職,這一行為被外界質疑是為了規避退市責任。頻繁的換帥和戰略的搖擺不定,讓人人樂如同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中失去舵手的船只,無法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最終只能在市場的浪潮中逐漸沉沒。
傳統零售的集體迷失
人人樂的命運,并非個例,它像是一個縮影,折射出整個傳統商超行業的寒冬。
大潤發,這個曾經在零售行業中占據重要地位的企業,在2021年營收達到1243億元的峰值后,便陷入了持續下滑的困境。累計虧損22億元,關店數量也達到了100家。曾經的輝煌逐漸黯淡,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
永輝超市同樣未能幸免。從2021年到2024年,累計虧損超百億元。為了尋求突破,被迫學習胖東來模式,對門店進行調改。然而,轉型之路充滿了陣痛,效果仍有待進一步觀察。在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永輝超市努力掙扎,試圖找到新的發展路徑。
家樂福中國的處境更加艱難,到2024年底,門店數量僅剩4家,2025年甚至有可能徹底退出市場。這個曾經在中國零售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品牌,如今已搖搖欲墜。
傳統商超行業面臨的沖擊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線上零售平臺如盒馬、叮咚買菜等,憑借低價策略和即時配送服務,吸引了大量消費者,搶走了傳統商超的客源。另一方面,新業態如倉儲會員店、社區生鮮店、折扣店等不斷涌現,分食著市場份額。傳統商超在這兩面夾擊之下,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陷入了集體迷失的困境。
人人樂轉型為何失敗?
戰略短視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人人樂試圖通過多元化業態布局來尋求突破,先后嘗試了Le super精品超市、會員店、社區生鮮等多種業態。然而,這種多元化戰略并未經過深思熟慮和充分準備,只是盲目跟風市場熱點,資源分散嚴重,未能形成有效的核心競爭力。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盒馬和山姆。盒馬通過數字化手段對供應鏈進行深度重構,實現了線上線下的高效融合,為消費者提供了全新的購物體驗。山姆則專注于會員制模式,通過深耕差異化商品和服務,精準滿足目標客戶群體的需求,在市場中站穩了腳跟。人人樂由于缺乏明確的戰略定位和長期穩定的發展規劃,在不斷跟風試錯中消耗了大量資源,卻始終未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供應鏈崩盤
供應鏈是零售企業的核心命脈,而人人樂在這方面卻遭遇了嚴重的危機。長期拖欠供應商貨款,導致雙方信任關系破裂,供應商訴訟案件頻發。許多供應商為了降低風險,減少甚至停止了對人人樂門店的供貨,使得部分門店因缺貨而不得不停業。
2024年前三季度,人人樂門店營收同比暴跌44.84%,資金鏈斷裂引發的連鎖反應讓公司經營陷入了絕境。供應鏈的崩盤不僅直接影響了門店的正常運營和商品供應,還進一步損害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市場信譽,使得消費者對其滿意度大幅下降,加速了公司的衰落。
資本運作反噬
為了保住上市資格,人人樂在近年來頻繁進行資本運作,采取“賣資產保殼”的策略。雖然這種方式在短期內能夠美化財務報表,使公司暫時避免退市風險,但從長遠來看,卻嚴重削弱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西安物流中心等核心資產的出售,使得人人樂的供應鏈能力進一步退化,物流成本增加,商品配送效率降低。這種惡性循環導致公司在市場競爭中愈發被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經營困境。單純依靠資本運作來維持上市地位,而忽視了企業核心業務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最終只能是飲鴆止渴,無法實現真正的重生。
人人樂退市啟示錄
人人樂的退市,給整個零售業敲響了警鐘。它的失敗并非偶然,而是傳統零售企業在轉型過程中諸多問題的集中爆發。從人人樂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首先,聚焦核心能力。零售企業不應盲目追求多元化,而應聚焦自身的核心能力。像胖東來,通過在區域內深耕細作,以優質的服務和商品贏得了消費者的高度認可。山姆則憑借會員制模式,精準定位高端客戶群體,提供差異化的商品和服務,打造出了獨特的競爭優勢。傳統零售企業應深入挖掘自身的優勢和特色,集中資源打造核心競爭力,而不是盲目跟風,分散精力。
其次,擁抱數字化。在數字化時代,線上線下一體化已成為零售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傳統零售企業必須積極擁抱數字化技術,打通線上線下渠道,實現商品、庫存、會員等數據的互聯互通。同時,要充分利用即時零售平臺,拓展銷售渠道,滿足消費者即時性的購物需求。通過數字化轉型,提升運營效率,優化消費者購物體驗,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第三,重建信任。供應鏈是零售企業的重要合作伙伴,消費者是企業生存的根基。傳統零售企業必須重視供應鏈管理,按時支付貨款,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應對市場變化。同時,要以消費者為中心,提供優質的商品和服務,解決消費者的痛點和需求,重建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只有贏得了供應商和消費者的信任,企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人人樂的故事,從一個民族品牌的崛起開始,卻以資本市場的黯然離場告終。它的興衰歷程,深刻印證了零售業的殘酷法則:在快速發展的時代浪潮中,如果不能緊跟時代步伐,及時轉型變革,就必將被時代所拋棄。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