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輝的榜一大哥,競爭太激烈
出品/電商報Pro
作者/楊子
01
與輝同行人氣禮物榜前十全是商家
7月2日,“與輝同行”終于來到重慶,首場直播便人氣爆滿,觀眾們的熱情讓直播間迅速沖到了平臺帶貨總榜第一。
據統計,此次直播觀看人次超2600萬,在線人數峰值超38萬。此次首日直播GMV共計6220萬,其中董宇輝時段的銷售額超過4900萬,實力依舊不減。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直播活動中,人氣禮物榜單前幾十名全被商家占據。商家們紛紛自發刷禮物打榜,上演了一場激烈的“爭霸賽”。
圖源:電商報微博
他們之所以如此慷慨解囊,是源于對董宇輝及其團隊的感激與喜愛。
有商家留言表示,某些主播要么需要交坑位費,要么要求最低價,壓價很多,有的還要求商家打榜。而董宇輝只要求品質質量過關,不壓榨商家必須最低價,也不收商家一分錢坑位費。
確實,今年3月,董宇輝就已經在直播間聲明,稱與輝同行從開播以來,從未收取過任何商家坑位費,選品原則完全以商品品質、服務為準。
“如果有人聲稱花錢就能上直播間,建議商家不要猶豫,直接報警。”
此話也得到了一些商家的佐證。
圖源:科技剛子微博
而據重慶市商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早在一個多月前,重慶就全面啟動選品工作,精挑細選出300余個山城特色優質產品,包括農產品、食品、日用品、工業消費品、生活服務等多個品類。
該負責人還表示,這次活動是重慶商品集體亮相的難得機會。出現在“與輝同行”直播間里的產品,無一不是經過重重挑選、極具代表性的山城好品優品,對抖音店鋪綜合評分、商品體驗、月銷量都有嚴格要求。
從直播間的展示和后續反饋來看,此話頗有可信度。
以美食產品為例,火鍋底料、麻辣香鍋底料、臘肉香腸、榨菜等,輪番登場。
作為王牌的重慶小面,面條筋道順滑,竹筷一拌,就裹滿了鮮香亮澤的麻辣紅油,讓無數網友在屏幕前都看得垂涎欲滴。不少網友紛紛留言:“已經下單了,恨不得今天中午就能吃上。”
據了解,重慶“金牌干溜”一口氣在直播間上架了干溜小面、干溜豌雜面、豌豆面等五款產品,一個上午,直播間售賣數量就超過3300件,貨值近14萬元。
作為重慶老字號品牌的東溪豆腐乳也實現了爆單,負責人驚呼:“今天一上午直播間的銷售量,超過平時我們一個月的網上銷量,太值得了。”
可見,與輝同行團隊的選品理念和經營模式,實現的是主播、商家和消費者的互利共贏。
對主播來說,在選品上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更能維持良好的口碑;對于消費者來說,不必過多擔心主播因為收錢而指鹿為馬,對到手的產品也會更加放心;對商家來說,不僅減少了成本,還降低了主播為沖業績而損害品牌形象的風險。
這次商家們的自發支持,不僅是對董宇輝的認可,更是在向整個直播電商行業傳遞一個信號:公平、透明、尊重的商業合作模式,才是長久之道。
02
直播“坑位費”亂象屢見不鮮
近年來,直播帶貨大熱,行業亂象頻發。有關“坑位費”的問題常常引發熱議。
圖源:浙江天平公眾號
今年1月5日,據大象新聞報道,臘肉商家王女士與某傳媒公司簽訂直播協議。王女士提供產品,對方則開展多輪直播售賣,并承諾邀請明星、網紅助力站臺。
屆時,王女士只需交10萬元坑位費,就可最少保底得到140萬元實際銷售額。直播結束后,還會將楊子、黃圣依和覃進展三人與產品同框帶貨的授權切片視頻贈送給王女士,以便持續宣傳產品。
然而直播當天,楊子、黃圣依并未如合同所寫的那般出現,產品僅在覃進展一人的匆匆介紹下,不足兩分鐘便被替換。王女士精心準備的價值170萬元的臘肉,以戲劇性的“僅售1單”收尾。
3月26日,記者在上海市公安局辦案進展系統查詢得知,湯某、孟某、王某等六名涉事公司的工作人員已被刑事拘留。
圖源:觀察者網
王女士的經歷并非個例。6月1日,據1818黃金眼消息,某電商從業人員趙先生反映,他所在的公司請了直播達人賣貨,花了十萬多的坑位費和15%的傭金,結果算上退貨只賣出去了兩萬多。
趙先生說,對方的招商人員曾口頭承諾,會在晚上8到12點這個黃金時段直播他們的產品,但其實是在第二天早上的6到7點鐘直播的,而這時候很多人都還沒有醒。并且一個品類只直播了大概十分鐘。
與此相比,一些主播利用自身影響力向商家索要高額坑位費、壟斷最低價,似乎都成了司空見慣的“小問題”。
直播行業的野蠻生長,就如一場缺乏規則的狂飆突進,不少商家和消費者都被卷入或波及。
然而,近期的種種跡象表明,這股狂潮正在迎來轉折。平臺之間的競爭日益白熱化,曾經風光無限的主播效應開始褪色,商家們也開始逐漸對達人直播祛魅,重新審視直播帶貨的價值所在。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有商家明確表示,“不愿意把錢花在主播身上,而是更愿意投流”。同時,店播逐漸普及,更為穩定可控、有性價比的品牌自播成為直播帶貨界的新風尚。
03
直播電商將駛入更規范的航道
據艾瑞咨詢《2023年中國直播電商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直播電商成交額高達4.9萬億,同比增長35%,其增長空間尚未飽和,前景依舊廣闊。
然而,在經歷了爆炸式的增長后,直播電商的風向已經開始發生改變。
今年5月24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公示,擬新增包含網絡主播在內的19個職業。直播帶貨將被納入正規職業體系。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行業走向正規的信號。
不久前,北京市場監管總局還發布了《北京市直播帶貨合規指引(征求意見稿)》,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該新規對直播帶貨做出了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從多個方面明確了直播帶貨平臺經營者及從業人員的合規要求,預示著該行業即將面臨更為嚴格的監管,主播們的打法也或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顯然,直播行業正逐漸步入冷靜期,增長步伐放緩。行業的規范性、專業化成為新的關鍵詞,同時也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對于主播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站在行業的十字路口,是時候重新審視自我定位,提升專業素養。因此,主播們應該積極遵守行業規范,提升業務能力,以誠信和專業構筑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橋梁。
對于商家而言,這也是一次洗牌與重生的機會。規范化的市場環境意味著更高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商家需要緊跟行業脈搏,聚焦產品質量與服務體驗,利用好各種直播模式,塑造品牌形象,贏得市場認可。
而對于平臺來說,強化內部管理,優化供應鏈建設,構建優質內容生態,是推動直播電商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石。平臺應當扮演好部分規則制定者和執行者的角色,引導行業朝著更加成熟、理性的方向前行。
總而言之,在行業規范化的道路上,每一位參與者都是關鍵一環,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推動行業實現更加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未來的直播電商,將不再僅僅是超頭主播的舞臺,而是回歸本質,更加注重內容質量、服務體驗和商業誠信。想必屆時,它會以更加成熟、理性的面貌,迎接市場的挑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