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的圍城:私有化能否拯救運動之王
來源/觀點網
撰文/潘玲宣
沉寂已久的李寧股價迎來大幅上漲,原因卻是有關一則私有化的傳聞。由于并未得到證實,翻紅的股價也只是應聲而起了一下,在消息傳出的第二日便有所回落。
私有化消息傳出后,市場在第一時間給出回應。
3月12日午后,李寧股價一度漲超20%,盤中最高達每股24.55港元,創2023年12月以來新高。截至當天收盤,漲幅8.07%,報每股22.1港元。受關聯影響,特步國際、安踏等國民運動品牌的股價均較前一交易日有不同程度漲幅。
不過,在李寧于收盤后給出的解釋中,并未提及私有化相關內容。在這份自愿性公告里,李寧僅表示,公司董事會注意到股價不尋常變動,經查詢后董事會確認并不知悉變動原因,或有任何須予以披露的內幕消息。
公告一出,市場也就此冷靜下來。一時間關于李寧私有化的可行性分析,為這家企業貢獻了第二波“流量”。
而即便是在私有化傳聞之下,3月12日盤中最高點24.55港元的股價,也較此前巔峰時刻相距甚遠。
李寧在短時間內,仍難回運動之王的寶座。
扶不起的股價
今年6月,李寧將迎來上市的二十周年。作為首家在港股上市的中國內地體育用品企業,李寧也有過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
2018年,李寧登上紐約時裝周和巴黎時裝周,以“悟道”和“中國李寧”走上世界舞臺,秀場同款秒斷貨。次年2月12日,李寧再次來到紐約時裝周,以“行”為主題完成走秀,其股價也繼續走在逐年增長的向好路上。
借力“國潮”,李寧在2021年9月迎來股價最高點,每股107.28港元。也是在這一年,李寧實現了全年營收225.7億元,首次突破兩百億,同比增長56.13%,這一增長幅度為近年之最。
與此同時,其各項財務表現也均超市場預期,稱之為港股上市后最好的一份成績單也不為過。2021年的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36.14%,達40.11億元;毛利率53.0%,同比增長3.9%。
可即便如此,在前兩個交易日均取得超10%的漲幅后,披露2021年度業績的當天,李寧股價仍然收跌,跌幅達5.24%,報60.6港元。
股價與公司經營狀況、財務狀況走勢并不一致,但是反映了大致的市場情緒。
過往報道顯示,2021年9月9日,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羽毛球女子團體小組賽E組比賽7在西安開賽,其中,浙江隊的陳雨菲對戰福建隊的韓悅。
在這場比賽中,陳雨菲右腳大腳趾被運動鞋劃傷,而她穿的正是李寧年內推出的新款女子羽毛球專業比賽鞋,官方售價1099元。
事發之后,李寧雖第一時間做出回應,但事件引發的關注難以平息。品質與價格不符的疑慮,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其“國潮”定位彷徨。
2022年10月,李寧再次“翻車”。其發布的新款冬裝,因設計及顏色等,被指像二戰時期日軍軍服,國民品牌形象瞬間坍塌。
反映在股市上,當日股價暴跌至50.15港元,跌幅超13%,距離截至當日的年內最低點48.066港元十分接近。相比較于2021年9月的歷史高點,已經腰斬。
業績方面,李寧2022年收入258.03億元,同比增長14.3%;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32%,達40.64億元;毛利率48.4%,同比下降4.6個百分點。年收入再次創下新高,但各項數據的同比增幅已經明顯回落,各項數據不及市場預期。
業績發布后,李寧股價再次迎來暴跌。盤中最大跌幅超11%,股價56.75港元,市值跌破1500億港元。
股價起起伏伏,流年不利的李寧也還在試圖找到新的突破點,卻不幸憑借“囤地買樓”觸碰到了更多投資者的雷區。
2023年12月10日,李寧公告擬斥資22.08億元收購一棟物業資產,并將物業的一部分用作李寧在香港的總部,從而發掘香港業務的潛力及拓展國際業務。
香港樓市與李寧股價同樣不斷下跌,22.08億港元的價格是市場機會,但對李寧來說并非一筆小數目。
瑞銀報告指出,基于是次就非核心業務作開支,預料會對股價產生負面影響。公告次日,李寧開盤暴跌11.1%,截止收盤跌14.29%,報18.30港元,股價一度創年內新低。而自3月份發布年度業績以來,李寧股價已跌近八成,總市值降至480億港元,較年初僅剩三分之一。
伴隨股價的持續向下,李寧也迎來了回購最為頻繁的一年。
去年9月起,李寧用于回購的支出已經超3億元,于股票交易市場上的反應卻是平平。宣布香港買樓事項后,李寧隨后也宣布了30億港元的股份回購計劃,將在未來6個月內完成,這是李寧上市以來最大規模一次回購安排。
為了拯救被低估的股價,“私有化”或許也是辦法之一。
3月12日,有市場消息稱,李寧正考慮將其同名運動服裝公司私有化。李寧考慮由一個財團收購李寧公司,TPG、PAG和高瓴資本等多家全球和地區性私募股權公司已或邀加入投資。
李寧認為,公司在香港交易所的股價被低估,可能會較當前股價大幅溢價的價格進行收購。不過,私有化的討論尚處于早期階段,尚未敲定細節。
私有化陣營
一般而言,港股私有化退市主要由大股東以一定價格回購二級市場股票來進行,回購完成后宣布退市。
從出發點來看,無外乎股價低迷,流動性差、變現或再融資能力不足,公司內部重組三方面原因。私有化退市后,也可以等到市場環境更好,能夠贏得更高估值時,再重新上市。也因此,會有港股公司私有化后,選擇登陸A股市場。
于李寧而言,私有化之后,也能省去市值管理的相關工作,投入更多資源在其看中的“國際化市場”,或是其他利于企業實現快速發展的戰略決策,而不再需要擔心股價的忽上忽下。
此外,港股市場在過去幾年的表現并不樂觀。
曾有機構指出,如果2023年底恒生指數收盤低于19781.41點,這將是自1974年以來港股首次出現連續四年下跌的記錄。
事實上,剛剛結束的2023年,由于受多項因素影響,大市在年內余下時間呈下跌趨勢。伴隨最后一個交易日收盤,恒生指數全年累跌2734點或13.82%,跑輸全球主要股市之余,也證實連續第四年下跌。
恒生指數(恒指)及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國指)分別錄得13.8%及14.0%跌幅,恒生科技指數(科指)下跌8.8%。恒生A股行業龍頭指數及恒生A股通300指數分別下跌6.0%及11.6%。
數據上來看,年內漲幅居前的公司,主要涉及教育、科技、能源和制造業等行業,而李寧、中國中免、美團、萬科企業等公司的跌幅居前,主要為零售、房地產、生物科技和互聯網等行業。
面對不振的二級市場,不少港股上市公司選擇進行回購。
截至2023年12月23日的統計數據顯示,年內港股市場有超過200家公司實施了回購,回購數量超過了85.24億股,回購金額高達約1206億港元,是前五年年度平均水平的3.9倍。
上市公司回購金額規模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但也有部分企業選擇了另一條路,將公司直接退市。
中泰國際在一份2020年發布的研報中指出,據香港聯交所披露信息及公開媒體的數據統計,2018年、2019年及2020年第一季度發布私有化公告的港股上市企業分別有3家、10家及6家,港股私有化明顯升溫。通過總結2006年至今的部分私有化案例發現近年港股私有化主要集中在消費、香港房地產、能源等行業。
匹克體育于2016年11月成功退市,物美商業于2016年1月退市,新世界百貨則因小股東否決未能成功。2023年,達利食品因股價低迷,喪失維持上市地位的優勢,股權集資能力有限等原因選擇退市,私有化價格為3.75港元/股,資金需求57億港元。
在此次李寧私有化的相關傳聞中,有消息人士稱,李寧本人認為公司的市值被低估。私有化每股的收購價格將大幅度高于當前的股價。
若以3月12日的收盤價格22.1港元/股計算,李寧私有化的資金需求將超千億。這可能也是TPG、PAG、高瓴資本等出現的原因。而上述幾家的豐富的專業經驗,也將有利于順利推進李寧的私有化事項。
不過,據李寧公司最新回應,該公司稱沒有需要披露的內幕信息,也沒有直接答復關于私有化的相關事宜。李寧私有化是否成行,還有待觀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