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么向左,美團向右
來源/電商報Pro
作者/李迎
張勇:餓了么正在一個正確的軌道上
2021年7月,阿里巴巴進行了一次組織架構調整,將基于地理位置服務的三大業務,即高德、本地生活和飛豬組成新的生活服務板塊。
這次組織變陣過后,告別單兵作戰的餓了么開始了全面“重塑”之旅,而這場自我重塑的效果,則藏在了阿里的財報數據當中。
阿里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的這一季度,阿里本地生活營收125.49億元,同比增長17%,主要原因是餓了么的訂單量和平均訂單金額均有所提升,推動GMV 實現了正增長。
受益于餐飲消費的快速恢復,本季度本地生活服務訂單增長超20%,其中餓了么在本季度GMV增長和訂單增長顯著上升,且單位經濟效益連續錄得正數。
與此同時,受餓了么業務的虧損收窄所驅動,本地生活經調整EBITA為虧損41.53億元,2022年同期為虧損55.68億元。
如果拉長戰線,追蹤阿里過去幾個季度的財報,就會發現:自從2021年開啟組織變革后,餓了么就走在了穩健增長的道路上,成為被財報重點提及的業務。
阿里財報顯示,餓了么連續六個季度做到了平均訂單價格、非餐訂單持續增長,并且 UE(單位經營效益)持續改善,已經四個季度保持了正值。
2月底時,餓了么向全員發送內部信,宣布超額完成內部戰役的既定目標,公司將加大對員工的激勵總投入、優化激勵機制。
而在上一個季度的電話會上,張勇也肯定了餓了么的表現,“經過過去幾年的努力,餓了么正在一個正確軌道上,不僅是UE(單位經濟效益)持續轉正、繼續向好,并且訂單量、用戶量和用戶粘性都在變得更好。”
2023財年,在復雜多變的市場形勢及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阿里本地生活實現了12%的收入增速,和國際商業、菜鳥一起成為阿里新的增長引擎。在這當中,餓了么是推動阿里本地生活業務向上增長的關鍵力量。
過去兩年,餓了么做了什么?
作為“百團大戰”最后幸存的兩大玩家之一,不可否認的是,比起美團,餓了么確實有點“聲勢漸微”的意味。
比達咨詢數據顯示,2017 年第一季度,餓了么市場份額36.5%,美團外賣 33%,百度外賣 17.3%。同年收購百度外賣后,餓了么總市場份額一度接近50%,穩居市場第一。
然而遺憾的是,餓了么沒能守住優勢,之后幾年的時間里市場份額下跌至兩成,遠遠落后于美團。
不過,這兩年通過一系列變革,餓了么的存在感明顯變強,展現出了行業第二應有的氣勢。
在俞永福的帶領下,“飛高了”三個品牌告別單打獨斗,協作更加緊密,到了今年,阿里本地生活協同作戰進入了一個更深的階段。
3月22日,高德召開內部會議,宣布和阿里本地生活服務板塊下餓了么到店業務(原“口碑”)正式合并。未來,阿里旗下所有的本地生活到店業務將統一并入高德。
這次調整過后,餓了么不用再擔心到店戰場,可以全力以赴應對外賣市場的競爭,收復失去的市場份額。
事實上,專注到店業務也是餓了么這兩年工作的重心,在“四橫四縱”的戰略方向下,餓了么聚焦能力建設,通過技術與業務創新,促進新場景、新體驗加速落地。
而通過不斷優化和提升用戶日常消費體驗,餓了么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去年6月,餓了么創新性地推出了“免單1分鐘”的活動,這個活動很好地戳中了用戶的“賭徒”心理,一經推出就火爆出圈,大大提高了餓了么App的打開率和討論度。
此后,免單活動成為了餓了么重要的日常營銷IP,先后有地區專場、高校專場、會員專場等針對精準客戶群體的活動。
比如在世界杯期間,餓了么就推出了“猜球贏免單”活動;年初時還針對2023年內新上線的商家推出了“新店免單”專場活動,由餓了么每日出資送出專項免單名額。
與此同時,在“外賣送外物”的新趨勢下,餓了么也在加速布局即時零售,開拓到家業務更廣闊的空間。
去年5月,餓了么上線了主打半日達的“全能超市”,為用戶提供全新一站購齊超市服務。此外,餓了么還和小米、蘋果和蘇寧易購等3C巨頭達成戰略合作,進一步豐富平臺的商品供給。
餓了么新服務研究中心副主任薛艷曾預測,預計到2030年,本地即時電商的規模相當于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的60%左右,本地即時配送訂單量將趕上快遞行業的業務量。
而某種程度上來講,即時零售本質上是餐飲外賣服務的延伸,對已經培養了用戶外賣心智的餓了么來說,即使入局時間晚于美團、京東等玩家,也依然有著一定的優勢,財報上“非餐訂單增長強勁”的字樣就是最好的證明。
除此之外,在內部流量逐漸見頂的情況下,餓了么也變得更加開放,向外界尋求合作。去年8月,餓了么和抖音達成合作,雙方攜手探索“即看、即點、即達”的直播外賣新場景。
精簡業務體系,優化用戶體驗,開放平臺生態,通過一系列組織革新與業務創新,餓了么再次提速狂奔。
而在阿里啟動“1+6+N”的變革后,作為6大核心集團之一的本地生活集團,也迎來了獨立上市的希望。
餓了么向左,美團向右
內容化探索和抖音協同,到店業務劃給高德,餓了么不斷瘦身,專注于做精到家業務。
而餓了么的老對手美團則在不斷拓展邊界,變得越來越“重”。
在與快手的合作“名存實亡”之后,美團親自下場,在站內全面推進內容化。
3月底,美團開始試點集直播、短視頻等多種形式的“神搶手”促銷活動,并在深圳開啟了每天長達12小時的直播。
在4月份時,美團升級了每月的營銷活動“神券節”,在發放大額紅包券的基礎上,開啟官方直播售賣外賣商品券。
經過多年的探索試錯后,美團終于找到了正確的直播路徑:通過直播銷售外賣爆品券的方式,從交易切入直播,將流量聚焦在商品上。
在其他平臺直播間主要售賣團購套餐的情況下,美團充分發揮自己在履約上的優勢,真正為用戶帶來“即看、即點、即達”的外賣體驗。
而在鞏固國內市場地位的同時,美團的全球化也開始提速。
5月22日上午8點,美團旗下全新外賣平臺準時在香港開送。目前,KeeTa在人口密集的旺角、大角咀地區進行試點,預計年底覆蓋整個香港。
進軍香港外賣市場,對美團和整個行業來說都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而香港作為全球大都市的典范,在這片“試驗田”里,美團積累下來的本地化運營經驗也有助于其后續的進一步擴張。
餓了么向左,聚焦外賣業務本身;美團向右,不斷拓展邊界。昔日兩大對手走向了不同的道路,但不管是哪一條路,都還遠未到終點。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