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應該“制造”排隊,還是“消滅”排隊?
來源/餐企老板內參
撰文/張鐸
排隊,再一次引發爭議。
01
排隊,又一次
茶顏悅色,是“懂排隊”的。
武漢首店開業時,排隊8小時買一杯奶茶。深圳快閃店開業,首日訂單排隊超過5萬。南京首店開業時,5分鐘售罄、半小時停業,還驚動了當地警方。如今再一次因為“罰站式排隊”掀起爭議。
起因是,部分門店測試對點單取杯流程:按照到店排隊順序新鮮現做,離開隊伍視為重新排隊。官方在致歉中稱,這一內測希望做到有序取杯,讓顧客獲得更好的體驗和口感。
茶顏悅色測試的點單取杯流程
有消費者認為多此一舉。該模式的漏洞也引發了公平性的爭議:結伴而行的消費者可以分開排隊,等待時間反而更短。
稍加思索就會發現,其中一些排隊,其實是可以避免的。小程序進訂單量太多,可以臨時性關閉、分時段限購。深圳快閃店取號5萬號,顯然超過了門店正常的產能。
為了口感而罰站式排隊也大可不必。如果產品的口感,比消費者時間更重要,那茶顏悅色為什么還在做外賣呢?
02
制造排隊
排隊,可以簡單的分成三種。
第一種,是餐飲品牌專門制造排隊來吸引顧客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長時間的排隊能夠引發社會關注,是消費者接觸和了解新生品牌的契機。有調查顯示,八成以上受訪者愿意為打卡網紅店排隊。
此前在上海引發排隊的肉桂卷 圖源:上海吃飯公司
因此,有不少網紅店此前被爆,雇人排隊制造虛假繁榮。上海還曾破7億元奶茶加盟詐騙案:團伙雇人排隊,騙取加盟商信賴。
第二種排隊,是強勢品牌跨區域擴張時,溢出的首店流量與接待能力的沖突。
尤其是認為有利可圖的黃牛,線下排隊或線上攻擊排號平臺,讓問題變得更加復雜,消費者吃飯難上加難。
不過消費者難以辨別真黃牛還是品牌請來的黃牛。因此大多一股腦的發泄在品牌方頭上。朱光玉火鍋館上海首店九成以上的差評都是因為排隊而起。
第三種排隊,是持續的排隊,是365天的排隊。
排隊肯定不是顧客的目的。顧客排隊對于品牌的認可,只要產品足夠驚艷,加上良好的口碑與體驗,排排隊還是沒問題的。
03
應對排隊
排隊其實是會折損消費體驗的,點評網站的諸多差評,都和排隊有關。
中式正餐雖然導入了排號系統,但由于顧客就餐時間的不一,難以精準預估時間,還是需要在門店附近等位。
開新店分流,是一種選擇,畢竟排隊背后的一大原因,就是稀缺。
破店肥哈燒烤聯合創始人黃青杰此前在中國餐飲創新大會上表示:如果在客人平均排隊時長超過2個小時,我們會在范圍內再開一個店,最好控制在半小時以內讓客人都吃到。
費大廚也在通過開新店解決排隊問題。也為此進行大范圍招聘。在朝陽大悅城招聘的海報上,還承諾約24個月完成考核接店,年薪24萬+。
海底撈開誠布公的,將“減少等位時間”當作黑海會員的“權益”,類似于銀行為高端客戶提供的優先服務。黑海會員是海底撈會員體系中的最高等級,需要消費者實打實的吃出來。
小放牛則通過一些服務創新來解決顧客通點·。比如北京的門店拿出10%到20%的面積做等位區,等位區的設計更像家庭會客廳,設置零食與小吃、拼豆、魔術表演,還提供編小辮服務。
04
消滅排隊
一些曾經被黃牛困擾的咖啡與新茶飲,已經“消滅了排隊”。
顧客直接在品牌小程序或APP中下單,頁面顯示大致的等待時間,也可以預約時間自取,無需排隊。
消滅排隊的前提,是這些品牌可走食可外帶,不需要等位,消滅排隊的關鍵,是門店標準化和品牌數字化。
門店標準化擴張做區域鎖定,保障供給充足,數字化則串聯起了各個環節,前臺為消費者提供絲滑的購買享用流程,同時成為品牌提升效率與體驗的引擎。
比如當顧客點外賣時,系統按照門店運營情況工作量分配訂單,區域內門店協同作戰。收集的各類數據也可以為產品開發、SOP優化及用戶運營助力。
05
結語
消費者的痛點,就是機會點。在排隊這件事上,餐飲企業要挖掘機會,而不是主動找消費者的不痛快。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