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他們扎根云南,讓咖啡走出云南
一粒咖啡種子,從栽種到破土而出,需要近兩個月,而等待咖啡樹開花結果則需要漫長的五年時間。在這快節奏的時代,有一群人選擇以“慢”的方式,將初心融入云南咖啡的深耕之中,用十年的時間扎根云南,做好“提升云南咖啡品質”這一件事。
2012年,一群來自天南地北的星巴克伙伴(員工)先后匯聚彩云之南,因為熱愛,他們扎根這片熱土,將星巴克精品咖啡種植理念和技術帶給當地咖農,成為云南低調又忙碌的咖啡人。直到5年之后的2017年,首款符合星巴克臻選標準的中國云南咖啡問世,更多的咖啡愛好者才知道他們的存在。今天,我們一起走近這些可敬的咖啡“愛豆”,傾聽他們十年的故事。
01
來自大城市的職業經理人
和咖農交了十年的朋友
今年6月,當Alan第一次喝到來自葉萍的日曬咖啡豆時,他百感交集:“這杯咖啡好喝得讓人完全聯想不到是云南咖啡了,現在的云南咖農真的太了不起了。“對Alan而言,每一口都讓他想起過去十年那些辛苦付出的場景和故事,每一杯都盛滿了和無數云南咖農的記憶。
2012年,天津人Alan初到云南,曾經是工程師的他以為這僅僅是一份工作。那一年,星巴克亞洲首個咖啡種植者支持中心在云南普洱落成并投入運營,而他不僅是負責人,更是當時星巴克中國第一位也是唯一的農藝師。
圖1:星巴克云南種植者支持中心負責人佟亞倫(Alan Tong)
“咖啡種植者支持中心剛成立時,真是兩眼一抹黑,每天坐在辦公室里等咖農的到來。但是當時大家都不知道星巴克,也不知道咖啡種植者支持中心能夠怎么幫助他們。” Alan至今還清晰地記得第一次培訓,只有25位咖農來到現場的平淡場景。
Alan決定打破舒適圈,他帶上新來的農藝師翻山越嶺,從最近的咖農開始,挨家挨戶的上門拜訪,走近咖農了解他們的難點與痛點。慢慢的,與咖啡種植者支持中心聯系的咖農越來越多,從最初的25個發展到250個,然后又快速拓展到2500個……。
走近咖農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還是要走進咖農的心里。“10年前剛來時,云南的咖啡質量參差不齊,也沒有人告訴咖農怎么才能種出品質更好的咖啡。咖農賣不出去咖啡,就沒有收入,有些人甚至生活在極度貧困的環境中,大家都對種咖啡沒有信心。聽到這些,我意識到我現在做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我的工作可以做些什么來幫助他們。“Alan回憶起最初與云南咖農溝通時的情景。要獲得咖農的信任,就需要和咖農們一起生活,和大家交朋友。這些農民不僅是他的供應商和合作伙伴,還是他的鄰居和朋友。
如何才能讓咖農恢復種咖啡的信心?Alan和團隊在當地率先推出了“優質優價”的獎勵機制,即在原來高于市場采購價的基礎上,通過“優質優價”的獎勵政策,在品質上“優中選優”,最后以高于市場均價20%-30%的價格收購高品質咖啡豆,還對達到星巴克采購標準的精品咖啡豆給予額外獎勵,極大提升了咖農對種植精品咖啡的積極性。這也是第一次在當地喚起咖農對品質的意識,讓大家第一次了解精品咖啡的理念。
2017年11月,星巴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品鑒活動在云南普洱市萬人體育場舉行,來自云南各地超過4000名咖農受邀出席,慶祝咖啡的豐收。在那一刻Alan感到無比的自豪,他想起當年的25人如今已經發展到上千人;當年的陌生人如今已經成為可信賴的朋友,并一起創造了與全中國咖啡愛好者共享的云南高品質咖啡。
與此同時,從2013年開始,Alan和他的團隊走遍千村萬落持續推廣星巴克咖啡和種植者公平規范(C.A.F.E. Practices)幫助咖農在提升產量和質量的同時,確保以對環境負責任的方式種咖啡。如今,咖農的目標和行動非常一致,那就是:種對環境好的好咖啡,賣高價格,增加家庭收入。目前已經有30000多人次通過了C.A.F.E. Practices培訓。
十年后的Alan已經把家安在云南,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家,更是“心理”意義上的家。云南咖啡對他來說已經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他熱愛的事業。十年的時間里,他領導的大家庭成員不斷壯大,如今已經達到28人。遠離繁華城市,深入鄉村與咖農打成一片,十年前的城市青年已然成為地地道道的云南人。
02
每年車行相當于繞地球一圈的“咖啡醫生”
只為離咖農更近一步
一輛沾滿泥濘的SUV在云南崎嶇的山路間前行,車身上布滿了斑駁的痕跡,無聲的講述著車主這一路的艱辛。農藝師王萬東剛剛解決完一家咖農的問題,馬上又風塵仆仆的正趕往幾十公里之外的另一戶咖農的家里。他是星巴克種植者支持中心的農藝師,咖農心中的“咖啡醫生”,更是云南咖啡莊園的活地圖,幾乎每個莊園的情況他都了然于心。
云南山高谷深,河流縱橫,開車時刻考驗著司機的十八般武藝,王萬東就是這樣一位膽大心細的“老司機”。十年來,他駕駛的SUV遇過險,拋過錨,走過山崖,越過叢林,累計路程約48萬公里,平均每年相當于繞地球一圈,行程遍及云南4個地15個縣68個鄉178個村委會。他駕車的行程堪比網約車司機,但是路況卻遠比城市的道路更艱險,而且每一次行程的目的地根本不是終點,而是他每一程工作開始的起點。
圖2:農藝師王萬東
咖農遇到的任何問題,從如何正確地照顧地里的咖啡樹、施肥的次數與每次的肥量,到修剪咖啡樹枝的方式、咖啡田里出現蟲害,甚至小到一片葉子黃了都需要他一一幫助解決。望聞問切這些技能電話解決不了,他就需要去現場“出診“,而在交通不便的云南,駕車是最快的方式。
忙完當天最后一家咖農的問題已是日暮時分,好客的咖農熱情地邀請王萬東一起晚餐以示感謝,但是他卻委婉地謝絕了。這樣的場景放在十年前,王萬東根本不敢想象,當時迎接他的更多的是漠然和閉門羹。十年的時間里,王萬東與咖農從最初的不理會、不理解,到慢慢的熟悉,再到加微信成為好友,咖農對王萬東的信任與信賴也與日俱增。
作為外出最頻繁的伙伴,王萬東不是在咖啡農場,就是在去咖啡農場的路上。有時候早上7點就得出門,他開5個小時的車到山里,給當地的咖農做培訓,帶著他們一起去咖啡園里做實地講解,忙完之后再開車回來,到了普洱就已經是晚上10點多了。
云南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很多咖農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甚至連基本的漢語交流都有困難,要給他們做現代農業培訓挑戰相當大。如今,王萬東的朋友圈,都是分享給咖農關于霜凍預警和蟲害防病方面的知識,他希望用自己的“自媒體”,為咖農傳播更多科學種好咖啡的知識。
10年來,星巴克云南種植者支持中心3位農藝師們跑遍了云南數萬名咖農的田間地頭,累計免費培訓30000余人次,認證2860個農場,累計認證面積達到34.03萬畝,將精品化的理念帶給咖農。每年繞地球一圈,只為離咖農更近一步,也為云南咖農離精品咖啡更近一步。
王萬東還有個小小的心愿,那就是希望30年后開個咖啡博物館,記錄下這些年星巴克與咖農的點點滴滴,咖啡博物館不論大小,但是他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云南咖啡和咖啡人的故事。
03
沒有“味道”的工作
見證一年比一年好的云南咖啡
十年不化妝,不用任何香味的洗護用品、護膚品,試問哪個愛美的女孩子可以接受?十年清淡飲食,遠離辛辣與油膩,又有哪個云南辣妹子可以做到?杯測師郭瓊就是這兩個問題的答案。
郭瓊被伙伴們親切地稱呼為擁有“黃金舌頭”的女孩,她的工作需要客觀地判斷每一款咖啡豆的甜味、酸味、苦味、后續余韻和香氣、以及品質的優劣,并通過聞香、吮吸、確定、描述四重奏,辨別咖啡的品質。郭瓊和她的團隊的任務就是負責為云南咖啡豆的品質把關。
然而,郭瓊“黃金舌頭”的背后是堅持不懈的飲食克制以及針對感官的訓練。為了確保自己嗅覺和味覺的高度靈敏,郭瓊不僅放棄了自己愛美愛打扮的喜好和嗜辣重口的偏好,即使朋友聚會也需要遠離煙酒及辛辣食物,選擇了一種幾乎沒有味道的生活。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10年。
對于杯測師來說,與生俱來的靈敏的嗅覺及味覺極為重要,但是天賦并不是首要因素,堅持不懈的后天系統性訓練才是成就“黃金舌頭”的關鍵所在。不同原產地的咖啡都有其獨特的風味因子,而郭瓊她們則需要從繁復的風味中尋找最獨一無二的那一縷。10年前,杯測師還是一個全新的職業,在國內基本找不到可以借鑒學習的中文資料。每年郭瓊和她的同事們都會跟隨星巴克西雅圖總部和瑞士的杯測師學習新的杯測知識和方法。在向海外杯測師取經的同時,她們一邊埋頭從英文書籍開始學習,一邊找各個產地的咖啡豆來練習杯測。
圖3:郭瓊和杯測師團隊(左一為郭瓊)
咖啡杯測時,每一種咖啡樣品需準備6杯,郭瓊和其他5位杯測師都會試飲同時評品,互相交流心得,非常謹慎地做出評價。郭瓊和她團隊的工作不僅要對顧客負責,把好品質關幫助他們找到最佳的咖啡,更是為咖農負責,同時也不錯過任何一款好咖啡。如今,杯測師團隊日品咖啡600多杯,十年里累計杯測超51萬杯。
“最初的時候咖農們送來的咖啡,光是挑瑕疵豆就要 7、8 分鐘,最后也只有 20%-30% 的咖啡豆能符合標準,更不要說純凈的風味,有些甚至還摻雜著各種雜味。”但是,當郭瓊看向比她更失望的咖農們時,那些氣餒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她心里最柔軟的那一部分,她暗暗下定決心要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
為了從源頭解決質量問題,而不是等咖農將咖啡送到種植者支持中心時才發現問題。從2020年開始,郭瓊和她的團隊跟農藝師一起組團下鄉到農戶家,教咖農們如何進行杯測,在普及知識的同時,提高咖啡的合格率,保證云南咖啡高品質的穩定性。
“看著咖農每次送來的咖啡合格率在不斷變高,是我和團隊最開心和欣慰的事情。” 郭瓊笑著說:“如今,云南咖啡的品質已經有了很大飛躍,挑瑕疵豆3分鐘都不要,合格率也到了 80%,而且經常還會有驚艷的風味出現。”
守初心、沉下心,十年辛苦是尋常,正是這些咖啡“愛豆”抱樸守拙點點滴滴的澆灌,十年前星巴克在云南種下的那顆咖啡夢想的種子,如今才迎來厚積薄發的時刻。向下茁壯生根,向上開花結果,這份咖啡的力量不僅屬于每一款萬里挑一的星巴克臻選云南咖啡,也同樣屬于這一群默默無聞的咖啡“愛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