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星爾克一天掉粉一萬多,不能全怪“野蠻”消費者變了心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老刀
圖片/鴻星爾克官方微博
在“鄭州暴雨”發生后,鴻星爾克宣布通過鄭州慈善總會、壹基金緊急捐贈5000萬元物資。這一舉動引發了廣大網友的關注,“感覺你都要倒閉了,還捐這么多……”
隨后,網友自發購買鴻星爾克的產品,聲稱不能讓鴻星爾克吃虧。一時間,關于鴻星爾克“破產式捐款”的話題霸屏網絡,網友紛紛到直播間下單以示支持。
當日,鴻星爾克直接打破多項紀錄:銷量猛翻52倍,總銷售額超2200萬元,許多產品一度脫銷。隔天,許多消費者趕到鴻星爾克實體店打卡支持,甚至出現“男子買500付1000拔腿就跑”、“連模特身上的衣服也被扒光”等野性消費行為。
連鴻星爾克董事長吳榮照都不得不親自下場,呼吁網友們“理性消費”。
如今,距鴻星爾克破產式捐款已經時隔100天,門店線下人流量已大幅減少。不少店員告訴記者,目前店中客流量較七八月份的高峰期已恢復正常,除卻少數鞋子斷碼外,貨品齊全。
此外,熱度過后,鴻星爾克線上平臺的粉絲量也直線下降。飛瓜數據顯示,截至發稿,鴻星爾克抖音平臺粉絲量為1455.6萬,近一個月增量為-26.9萬,幾乎每天掉近一萬粉。
以10月31日和11月1日兩天為例,“鴻星爾克品牌官方旗艦”抖音號分別掉粉8568人和6167人,月內僅10月11日山西暴雨捐款當天,其新增1192個粉絲。除了上述賬號,抖音認證為鴻星爾克總裁的“鴻星爾克吳榮照”抖音號近30天內增量也為負數,掉粉20.9萬。
此外,鴻星爾克快手平臺粉絲量為374.8萬,近一個月增量為-5.3萬,幾乎平均每天掉2000粉。以10月31日和11月1日兩天為例,分別掉粉1900人和1600人。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有過粉絲“野性消費”的時刻,但當下,鴻星爾克粉絲的變現率普遍不高。抖音粉絲量為1455.6萬的鴻星爾克品牌官方旗艦店,近一個月內55場直播銷售額為1294.1萬元,人均貢獻0.88元。其中近7天因為有“雙十一”的加持,鴻星爾克抖音直播間10場直播銷售額破500萬元。
消費者對鴻星爾克破產式捐款的“心疼”,引發了階段性的非理性消費。從數據來看,目前消費者對鴻星爾克的熱情已趨于理性。
鴻星爾克遭遇過山車一樣的市場反應,背后說明了什么?是因為這屆粉絲太善變,還是因為產品和品牌本身的吸引力和持續營銷的能力欠缺?
1、鴻星爾克的崛起與失誤
2000年,吳榮光與父親共同創辦鴻星爾克,搭上晉江創業潮的末班車,隨即又趕上“電視廣告+明星代言”的宣傳潮。當時的安踏簽下奧運冠軍孔令輝,使其營收翻了十倍,突破3億元。其他品牌紛紛效仿,特步請謝霆鋒,貴人鳥請劉德華,德爾惠請周杰倫……
2001年,名不見經傳的鴻星爾克請來“山雞哥”陳小春為品牌代言。當時,陳小春靠著《古惑仔》《鹿鼎記》《神啊救救我》《算你狠》等作品,紅遍大江南北。又酷又叛逆的陳小春,成為年輕人潮流的風向標,鴻星爾克也搖身一變成了當時的“潮鞋”,品牌知名度一躍而起。
除了扎堆請明星代言,為了布局相關細分領域,強化自身定位,贊助體育賽事也成了兵家必爭之地。1991年匹克贊助八一籃球隊奪冠,從此成為國產籃球鞋的先鋒。
2007年,鴻星爾克選擇了網球領域,贊助多項頂級賽事,一度躍升為“中國網球服飾第一品牌”。贊助體育賽事的商業價值顯而易見,2006年鴻星爾克營收還是14億元,2007年就達到20億元。
依托代言人和電視廣告,鴻星爾克“To be No.1”的口號幾乎人盡皆知。
2004年,鴻星爾克營收達到6.7億元,是當時安踏的兩倍。2005年,鴻星爾克在新加坡成功上市,發行股票1.20億股,每股發行價0.40新幣,共募集資金4800萬新幣,折合人民幣約2億元,成為國內最早在海外上市的運動品牌。隨后,安踏、361°、匹克等品牌也相繼在香港上市……
到了2008年,在奧運會的刺激下,中國體育用品行業規模達到1039億,鴻星爾克擴張到7000家門店,比阿迪多出3000家。
運動品牌們被眼前的繁榮景象迷了眼,盲目地擴張門店、制造庫存,也為接下來的大潰敗埋下了種子。
在奧運期間盲目擴張帶來的庫存積壓,拖垮了包括鴻星爾克在內的一眾國產品牌。再加之過度擴張、選址不當、管理不善等問題,在2008年那場金融危機后,國貨們陷入了一場非常嚴重的庫存危機。當年有人預測,即使晉江停產,庫存的鞋子還能賣3年。
李寧、安踏們斷臂求生,關閉大量經銷門店;鴻星爾克反其道而行之,非但沒有關停銷路不佳的經銷商門店,反而提供了8億元資助,以維持表面的風光。2011年,鴻星爾克把這8億算入營收中,進而導致財務造假被停牌,股票市值停留在了2.9億美元,約合18.8億人民幣。
2、為什么產品吸引力不足?
在這次過山車一般的大起大落之中,鴻星爾克內在“基本功”的缺失暴露無遺。
據媒體報道,一位抖音粉絲表示:平時作品評論區有吐槽鴻星爾克款式老舊和質量不行的,也有粉絲覺得廣告創意不夠新穎。還有人表示:此前關注鴻星爾克是在捐款期間,抱著好奇的心態來刷直播間有趣的評論,“但發現一些款式不太吸引自己,相比其他的大牌溢價空間有限,就沒有消費。”
也有消費者表示會繼續支持鴻星爾克,“鞋子不像食物一樣需要頻繁購買,之前買過鞋子后,短時間不需要再買,但以后會優先考慮鴻星爾克。”
鴻星爾克董事長吳榮照也意識到了鴻星爾克質量方面的缺陷,試圖樹立起品牌的質量口碑。有網友在他賬號下反映“有人說奇彈系列有扎腳的地方”,吳榮照回復“有扎腳我是不能忍受的”,并表示“要向他致歉并給他解決售后問題”。
在鴻星爾克因捐款出圈時,便有網友在支持同時,提出對產品設計和質量上改進的建議。彼時,吳榮照也在回復網友時稱,此前鴻星爾克一直追求穿著體驗,未來會在設計上多下功夫。
很多人說,想出一份力,但是翻遍整個店鋪都找不到想買的東西。那些吹捧的話語,大多是“質量好到十年都穿不爛”,卻鮮少有夸設計好看的。如果光從鴻星爾克產品本身來看,是缺乏吸引力的,這也是最致命的一點。
在產品研發這塊的投入,耐克和阿迪一直維持在5%-10%。反觀鴻星爾克,2008年因庫存危機研發投入1000萬,僅占營收的0.3%,2015年有所重視占比達到4.8%,2016年又回落至2.7%,從2017年起,鴻星爾克不再對外公示這項指標。
產品設計也是國產運動鞋的普遍痛點,想不出好看的鞋型,很多品牌就選擇模仿。森馬2019新款韓版休閑運動鞋與阿迪的yeezy500一模一樣;安踏被指從AJ1抄到AJ6;鴻星爾克的“奇彈”系列也被認為抄襲。
3、品牌感知與粉絲運營
10月29日,鴻星爾克發微博宣布,將聯合陳小春拍攝國風大片《一人之下》。這也是時隔二十年,鴻星爾克第二次簽下陳小春。
筆者認為,作為港星,陳小春在大眾心目中始終都是一個“古惑仔”的形象,這樣的標簽十分鮮明而且根深蒂固。所以鴻星爾克選擇陳小春作為形象代言人,有失偏頗。運動品牌本身需要打造陽光,向上,積極正能量的品牌價值觀,但陳小春與這幾個關鍵詞的關聯度似乎并不是很大。
另外,如何做好粉絲運營,其實不僅僅是鴻星爾克需要精益求精的難題,很多傳統品牌在社群搭建、粉絲運營這一板塊并不熟稔。
關于粉絲運營,筆者認為,需要從本質上去理解它。粉絲運營的本質到底是什么?筆者在《從元氣森林到鴻星爾克,沖上熱搜之后的空虛寂寞冷》一文中指出,品牌與粉絲之間最關鍵的衡量要素是“粘性”。
在此,筆者想再次詳述一下,什么是粘性?
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財經暢銷書叫《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副標題“無組織的組織力量”,其中的無組織指的就是粉絲群體,或者叫社群。粉絲們是自發地因為品牌、產品、事件或者某個人而圍攏過來的,所以是無組織的、自發的。但是,這些粉絲們因為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有共同認可的人或事,讓他們對核心的產品或者品牌具有一致的行動,這似乎又成為一種“有組織的力量”。
作者克萊·舍基在書中說到:
工業化時代,在本質上是干巴巴的,用啟蒙運動的術語,這叫祛魅(放棄了對神秘性的崇拜)。工業化好比一臺烘干機,將社會關系中一切帶有人情味的東西烘干,然后用原子式契約將個體聯系起來。我們把烘干的社會關系,稱為組織。每個生命體,一旦脫離了組織,就會感到惶惶不可終日。活的東西,反而要將就死的東西。
而未來在本質上是濕乎乎的。當人們把組織像衣服一樣脫掉時發現,人與人之間可以憑一種魅力相互吸引,相互組合。憑感情、緣分、興趣快速聚散,而不是像機關、工廠那樣“天長地久”地靠正式制度強制待在一起。
人人與人民的不同就在于,人人是一個個具體的、感性的、當下的、多元化的人;他們之間的組織是一種基于話語的、臨時的、短期的當下組合,而不是一種長期契約。
關于強化粉絲的粘性和歸屬感,筆者有四點建議僅供參考:
1、“主張”獨特:給粉絲帶來充分的精神滿足和價值認同感,讓粉絲產生“我的品格、審美或者價值觀是獨一無二的”感受。
這一點,無論是蘋果、華為還是小米都做到了,給用戶帶來了截然不同的文化體驗,蘋果足以讓用戶獲得炫耀的資本,而華為緊密關聯著愛國,小米則在于年輕時尚、為發燒而生。
2、搭建圈子文化:需要形成某一種平臺,可以讓用戶與同類人相遇、相識,最好還能進行線下交流。就像小米一樣,依托于微博、論壇,不斷開展各類活動和交流會,并且鼓勵粉絲進行互動,從而讓“米粉”之間成為一個大家庭,提升用戶的黏合度。
3、平等對話:創始人不再高高在上,他更像一位大哥和導師,與粉絲進行深度交流。雷軍很顯然就是這樣的創始人形象。包括曾經的馬云馬老師,也是以他獨具一格的演講風格獲得了粉絲的內心共鳴。另外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老人家,以正能量、親和、奮斗拼搏的形象圈粉。
4、加深互動:讓粉絲可以直接對品牌發展提出意見,甚至做出改變,尤其是鐵桿粉絲。讓粉絲產生“我也是品牌的管理者”和“我就是品牌死忠支持者”的想法。很顯然,小米的成功,正是來源于由網友們共同開發的MIUI系統,以及最為快捷反饋機制的小米論壇。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網立場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