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圖書零售市場:民營書店開始掘金
來源:
聯商網
2004-02-16 08:58
鄭州圖書零售市場,一時山雨欲來。有人指出,以我省民營書業散、小、亂的狀況而言,應對競爭依然是任重道遠,產業升級形勢緊迫。
農歷正月初十,鄭州市經五路上一家名為“新概念”的圖書大廈粉墨登場。說是圖書大廈,上下6層,總面積不過3000平方米,遠沒有鄭州購書中心的規模宏大,也許稱之為圖書超市更合適些。
從樓前的介紹上得知,這家新概念圖書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其聲稱新概念圖書大廈“是河南省規模最大的民營圖書超市,在全國民營圖書超市中也位居前列”。
的確,在人們通常的印象中,鄭州市的民營書店大多集中在幾十平方米這個檔次上,面積達到二三百平方米的已是鳳毛麟角,還沒有一家上規模上檔次的,這家號稱圖書大廈的超市,理所當然引起了業界的關注。
其實,新概念所在地的前身是省統計局人口普查資料庫,選擇做圖書行業,有點事出偶然。據新概念總經理劉黑介紹,他們從去年6月份就開始考察項目,在百貨、醫藥、圖書等行業中選擇比較時,最終傾向于做圖書行業。
“一是從樓房結構上考慮,承重大,適合做圖書,二是地處行政區,中小學校多、機關團體多,團購市場大。”當然,劉寥寥數言說出的只是表象,之所以進入以前他們并不熟悉的圖書市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們看好今后圖書市場的發展。
“大家翹首盼望的批發業務,原來估計到2003年底才放開,或者在2004年元月出臺政策,沒想到2003年9月1日政策就出臺了。”劉說,新政策的出臺很大程度上激起了有實力的民營資本進入書市撈金的興趣。
“進入批發市場的單店營業面積要在50平方米以上,獨立經營單店面積要不少于500平方米,注冊資本要在200萬元以上”,也許這個門檻對國有資本來說并不算什么,但對一直是小門小店經營的民營書店來說,真正夠格者為數并不多。窺視已久的新概念在緊鑼密鼓的運作下,順利拿到了批零兼營的營業執照。
記者在現場看到,6層的營業面積容納了圖書8萬余種,社科、科技、少兒、典藏應有盡有,儼然一個綜合書店。但仔細轉轉發現,占用4樓5樓兩個樓層的教輔讀物占了很大比例,瞄準中小學生堪稱新概念經營的一個特色,這也和新概念的名稱相吻合:中小學生都知道“新概念作文”,大中專學生則都熟悉自學英語教材《新概念英語》。取名“新概念”,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親和力,再聯系到精心選擇的良辰吉日正好放在中小學校開學前后,方方面面似乎都在表明,書店成立之初就把教輔讀物作為一個重點去著意經營。
記者的猜想得到了劉的證實:中小學教輔讀物的發行已經開放,有實力的企業無論民營還是國有,都可以角逐這個規模最大、利潤最豐厚的市場,應運而生的新概念豈肯甘居人后?當然,先做賣場也就是先做品牌,如果真能在中小學生和老師家長的心目中樹立起響當當的品牌,并且借助賣場經營增強了圖書發行經驗和資金實力,那么,下一步在教輔發行的競爭中就有可能脫穎而出。明眼人不難看出新概念所打的如意算盤。
時至今日,全省中小學生所用的教材還是由新華書店系統獨家發行,雖說業界進行教材發行改革的呼聲似乎已經很高,但從前年就在全國開始的教材發行招投標改革試點情況來看,新華書店系統外企業無一家中標,也許這一現象更印證了新華書店作為教材發行的主渠道作用,但就引進競爭機制而言,毫無疑問,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有人甚至提出了“目前教材發行的改革時機并不成熟,應該推遲進行”的意見。因此,對多數民營企業來說,進軍教材發行,還只是停留在遠景規劃上。眼下,有不少企業像新概念一樣,把眼光盯在發行數量眾多并且能同樣帶來豐厚利潤的教輔發行上。只是政策剛剛放開,一時半會兒新華書店系統外的企業還不能占據更大的優勢,但從長遠看,這個領域必將引來激烈的廝殺。
因此,覬覦這一市場的企業決不止新概念一家,除去隴海路圖書城有相當數量的商戶是做教輔批發生意起家以外,原計劃在原北環蔬菜批發市場投資建立的河南省圖書文化廣場也希望能在北郊造就圖書批發的輝煌,當然,其中同樣少不了教輔的身影,只不過礙于“一個省會城市只能建一家圖書批發市場”的硬性規定,而遲遲沒有得到批復。不過,省新聞出版局李運生說,如果以一家公司的名義申請批零圖書業務,做大型圖書賣場,在政策上還是允許的。
歲末年初的鄭州圖書市場并不平靜,突出的表現是省新華書店系統應對競爭可謂是重拳出擊。
2003年11月16日開業的中原圖書大廈又一次吹響了向零售市場進軍的號角。6500平方米的面積,12萬以上的品種,繁華商業區的地理位置,先進完善的服務設施,甫一亮相,就吸引了不少眼球。
有人說,中原圖書大廈和1998年開業的鄭州購書中心,這兩家新華書店系統內面積均在6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圖書城,一東一西,遙相呼應,構成黃金布局,像雙子星座一樣,將照亮鄭州市的圖書零售市場。而新華書店積累多年的品牌優勢,也將借助這兩個目前最具人氣的賣場,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據中原圖書大廈副總經理陳祖回介紹,目前圖書零售業務在新華書店整體業務中并不占大頭,但大型圖書城的布局,反映了新華書店經營重點逐步向終端消費者轉移的趨勢。
中原圖書大廈開業后,不少人心生疑問,定位同為綜合性圖書大廈的鄭州購書中心會不會受其影響,會不會兄弟相殘?據中原圖書大廈另一副總范三春透露,開業后對鄭州購書中心的影響實際上微乎其微。而據局外人觀察,開業時鄭州購書中心并沒有搞大幅度的打折活動,只是象征性地對禮品書進行折價銷售,倒有點替中原圖書大廈捧場的意思,看來還是手足情深。
這不能不歸功于省新華書店的協調有力。一個可以說明問題的例子是,中原圖書大廈開業之前,要對人員進行培訓,其中,最關鍵的實習是把人馬拉到鄭州購書中心去的。據說,在傳授經驗上做到了“毫無保留”,這在別的單位根本是不可想象的。新華書店的雙劍合璧,應對競爭的用意不言自明。
除了省會動作較大以外,目前全省各市國有書店也都有發展壯大的急迫愿望。新華書店系統規劃,至2005年要在全省發展出版物發行網點90處,其中,營業面積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書城18座、1000~2000平方米的小型書店28所。目的是要在全省建起一個覆蓋面廣的國有發行網絡。
這可以看作新華書店系統在面臨失去政策保護時的未雨綢繆。然而這“雨”不僅是指迅速崛起的民營書商,還包括挾強大資金實力預謀進入圖書分銷領域的其他國有資本,比較明顯的是郵政系統。據說,在鄭州市,郵政系統已經注冊了圖書經營公司,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東風也許指的是即將在鄭州市花園路建成的面積巨大的大型圖書賣場。
此外,還有影影綽綽看不甚清楚,但知道遲早要進來的國際圖書大鱷如貝塔斯曼等。據鄭州市新聞出版局發行處處長李正品透露,其實,早在去年年初貝塔斯曼已經來鄭州考察過,只不過綜合鄭州市的消費水平、消費習慣等,短期內還不會介入。
但狼遲早是要來的,不提前鍛煉好筋骨,等到打惡仗時后悔就來不及了,這也是新華書店強化內部管理、積極開拓零售市場的動力。
現階段雄踞一方的中原圖書大廈,也許在潛意識里并沒有把民營書店作為自己的競爭對手,原因不外乎有兩個,一個是民營書店個頭太小了,和他們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不堪一比,另一個是上規模的民營書店數量太少了,還威脅不到國有圖書發行公司的生存。這也許是中原購書中心一位副總對新概念圖書大廈的開業泰然處之的一個原因吧。
3000平方米的圖書超市已經在我省的民營書店里做了老大,這個發展現狀,同周邊省會城市相比著實堪憂。
以長沙為例,早幾年的國有、民營兩軍對壘、平分秋色的局面現在已經改變,民營書業已占據長沙圖書市場2/3的市場份額。市區現有書店700余家,其中國有書店門市10余處,而民營書店有600多家。
南京出現了12000平方米的民營圖書大型賣場———南京書城,其裝修考究、文化氛圍濃厚,加上賣場內的咖啡屋、美發廳、VIP廳等,使“讀書休閑”的主題得以凸顯,與擁有200萬發行量的《揚子晚報》合作,更顯示出民營書商的大手筆、大氣魄。
相形之下,我省的民營書店還存在小、散、亂的情況,由于缺乏一個敢當大任的龍頭企業,行業內的兼并重組聯合無法進行。李正品處長更是直言不諱地說,我省的民營書店和新華書店的競爭目前還沒有發展到短兵相接的程度,二者在綜合實力、讀者對象、經營方式上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換言之,民營書店對新華書店還沒有構成多大的壓力。
也許這只是零售市場的狀況,具體到批發市場情況就有所不同。
隴海路鄭州圖書城是全省唯一的以批發為主的圖書市場,去年對圖書城進行了增資擴建,追加投資600多萬,營業面積從原來的8000多平方米,增加到20000多平方米,商戶也從當初的92家增加到現在的162家。現在鄭州圖書城在全國批發市場銷售額排名中占到前5位,去年達到5個億。
其投資方鄭州博雅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長禮認為,我省的民營書業雖然有了量,但沒有形成規模,游擊隊多,正規軍少。從品牌和形象來看,在批發行業,真正能夠拿得出手的也就龍門書局等一兩個,就這還是做教輔起家的,在社科方面民營書業還沒有自己的品牌。如果現在和新華書店競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