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對我們每個人而言,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老家這個詞,百度百科這樣解釋它:父母長期居住的地方,兒女或許從小在此地成長;或許是過年過節(jié)時能回去聚會的場所;或許僅僅是履歷表中填寫的一個陌生的地理位置。
而對我言,老家,就是日落日出,裊裊生煙的安靜恬淡,也是院子里那棵梧桐樹的深沉。
一、他們好像沒那么喜歡老家了
今年過年,和很多好久不見的朋友的見面,和他們聊的最多的就是以后的發(fā)展,有的說打算在外面買房子了,把老家的父母都接過去,要不就有的打算出國了,但也都是把家里二佬都接過去,說讓他們過過好日子。
他們給的理由,卻出奇意外的一致:他們活這么大了,是該享享福了。
他們說,老家的交通也不方便,出趟遠門只能坐汽車。其中一個朋友說:我從外面回來,就希望能做頓好吃,給家里的老人,讓他們吃點好的,比方說想吃個海鮮之類的,還得跑到遠一點的縣城去買,很不方便。
他們說,在老家上網也很受限制。他們跟我抱怨說沒有wifi怎么活啊。他們看個視頻,或者跟同事視頻啥的,還得考慮流量夠不夠用,真的很心累。
我一時語塞,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們。
是啊,他們在外面想吃啥就能吃的到,想吃海鮮,去多倫多吃個夠。無論什么稀奇的海鮮,大城市都有啊,再不濟去超市逛一圈,也能買的到。還有,城市里到處都是無線網啊,根本不會擔心把流量用完。
但是,他們好像忘了什么。
他們好像忘了還沒離開老家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們還小,條件也沒這么好,逢年過節(jié)吃到媽媽做的糖醋排骨就很知足,那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彌漫了他們整個童年;他們好像也忘了還沒離開老家的時候,每年盛夏的傍晚,撒滿了整個天空的紅蜻蜓,。他們不停的追逐著它們,那時候,天空才是他們的游樂場。
二、懷念那些陪伴我兒時的知了聲
小時候,家里的條件不是很好,唯一能在別人面前炫耀的東西,是家里的一輛老飛鴿牌自行車。在那個出行全靠腳的年代,騎輛兩個輪子的自行車,就如何現在開著跑車在路上,回頭率極高。
還記得,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我和我姐是輪著騎自行車上學。今天她騎車帶我,我就坐后頭,明天我騎車,她就坐后頭。所以,每次我坐在后頭,我就特別盼著第二天能夠早點來,因為第二天,我就可以騎著我們家那閃閃發(fā)光的自行車,把頭抬得高高的,走在我們班女生面前。
印象里,老家還有一件事讓我印象很深刻,就是到夏天,我們村子里的小孩全部出動,去樹上尋找夏天的一種美味:知了。以前,在我們小伙伴中樹立威信,捕到知了的數量多少,絕對是個重要因素。
當然,讓我們不顧夏天的炎熱,去抓這種零活的生物,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帶給我們樂趣的基礎上,它還能滿足我們對美味的需求。畢竟,把炸的黃燦燦的知了放在我們面前,流口水這種生理沖動,我們是控制不住的。
時至今日,每到夏天,我還經常想起,老家房子后面那顆最粗的槐樹上,知了最多。
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離開老家,在另一個新的城市慢慢的扎穩(wěn)腳跟,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想吃什么都能吃的到,也不論去哪兒,有足夠更好的出行方式。
但是,我始終覺得我的根還在老家。
因為老家有我們最愛的親人啊。即使他們的模樣產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可能額頭皺紋多了,白頭發(fā)也漸漸地跑了出來。可是我們一心想讓他們過過好日子,卻沒有察覺到每次你和他們在一起時,他們的笑容比吃到任何好吃的還要開心。
因為老家還留著我們兒時的奔跑啊。我們小時候從這個村跑到那個村,這樣來回跑,仿佛腳停不下來似的,也不曾覺得累。那時候我們想去哪兒,跑一會就到了,也就動動腳的事兒。
然而老家,對于現在快節(jié)奏的社會來說,越來越難存活。殊不知,我們每次回老家拋給它的“白眼”,都會加速它的“死亡”。
每個人內心其實都需要歸屬感,而老家,陪伴我們長大的地方,無論我們在那兒,它都安安靜靜的在那兒,等待著我們的歸來。
我希望每個人心里都有這樣一個地方,它可能很普通,它可能很簡陋,但是它就靜靜的存在那兒,什么話也不說,你就覺得很安穩(wěn)。
責篇:奇樂尼 文章轉自:武漢兒童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