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開設終端不再稀罕,紛紛攻占社區店這塊市場。然而經銷商開社區店,怎么開最賺錢呢?以下以北京某高檔小區的某便利店(A店)為例說明。
一根蔥到一瓶酒
該便利店,非常非常小,比常規的7-11店還小一半面積。但針對小區住戶的服務,定位十分準確,超級賺錢。
小區內住戶偶爾炒個雞蛋,發現家里沒蔥,打個電話,5分鐘后,一根5毛錢的蔥,就送上門了。故很多客戶現在已經懶到晚上想吃點水果,就撥個電話,有時候都不知道自己想吃什么,而是問“你那兒今天進了點什么水果啊?給我隨便送點好了。”就這樣,很多住戶都被該小店鎖定。
這個小小便利店,就專門為小區內五六棟樓的住戶提供日常商品。你可能問了,“恐怕一根蔥那5毛錢,每天賣幾捆,也賺不到多少吧?單價和利潤都太低啦!”
蔥、手紙,利潤薄?有利潤高的啊!例如紅酒,小便利店里,整整兩面墻都擺著,幾乎沒國產的,都是從二三百到五六百的日常餐酒級別。這個小區老外極多,對歐美老外的中產(及往上)而言,紅酒就是日常必需品。而這個小便利店提供的英語服務,更大大提高了“鎖定度”。
奶酪、熟食,也各式各樣。水,從最便宜的農夫山泉,到伊云、巴黎、SPA,有氣的、帶咸味的,非常多,注意,一瓶檸檬味巴黎水的利潤,恐怕超過一箱農夫山泉哦!恰恰這個小便利店,賣巴黎水比農夫山泉還快!
小店靠著這種鎖定顧客的手法,店老板已經開了好幾家分店了,都設在北京最高檔的樓盤社區內。就算這幾家店,貨品也很大不同,因為有的樓盤明顯住戶扎堆嘛——有的樓盤,歐美人多,有的樓盤,日本人多,還有的,都快成韓國人小區了。針對不同消費特征,他不斷調整貨品品類,總能狠狠抓住該小區的消費習慣,靠“送上門,一根蔥”的策略(理論上講,只送一根蔥,從成本上講是賠錢的),慢慢遞進式的鎖定這個樓盤住戶的大量日常消費。
如何擺脫同一細分市場內低價競爭
A店的舒服日子沒多久久,因為戰略被人看透了,可A店的某些“壁壘”還未形成,咋辦?
例如地理位置壁壘,A店就沒有,小區內五六棟樓的一樓空房還有很多能租到;進價壁壘,也未形成,因為超大規模采購,才能讓供應商低頭,小小便利店那點銷貨量,還不足以揉捏供應商;品牌忠誠度壁壘……就別提啦,小小便利店,哪有太多品牌可言呢?
同一小區內竟然又出現了一家同樣定位,用同樣手法鎖定顧客的便利店(B店)。雖說這個小區內的消費者對價格不敏感,但相同東西便宜點,誰也都樂于接受。尤其同質化的東西,例如農夫山泉、可口可樂、舒潔衛生紙等,確實應了那句老話“沒有5分錢買不走的忠誠度”。
面對B店的低價競爭,A店仔細分析了小區內客戶的特征:都是些高收入、高知識、三十歲到五十歲間的混蛋。這些家伙呢,有一巨大特征,就是怕死!這時,A店就出現一個新的價值主張核心:綠色。
例如顧客從A店買西紅柿,送上來時,小伙計特意叮囑顧客:“這個西紅柿比前幾天的貴不少,貴三倍呢,不過可是“有機蔬菜”!完全無農藥、無化肥,您生吃一個,就知道味道比那些化肥催起來的,新鮮太多了!”顧客一試,嘿,還真是,味道確實不一樣。就這么著,顧客后來買西紅柿、柿子椒、土豆,都點名要有機蔬菜了。于是顧客心目中區別于B店,逐漸有了A店綠色健康的好形象。
發掘出新的“綠色”機會后,A店又進行下一步的拓展。這時,A店發現自己有個優點,是暫時B店比不了的——紅酒銷售!
賣這個東東,其實是麻煩事,你的銷售人員必須懂紅酒才行,這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培訓一個紅酒促銷員,通常需要幾個月的強化培訓呢,這瓶酒產地?年份?風格?是黑莓子還是偏巧克力風味?葡萄的種類有哪些特征?……哇,這些東東,B店一時半會搞不定。
延伸細分市場,發現新機會
通過綠色主張和紅酒產品,A店和B店暫時拉開了差距,然而這一厘米的距離,B店不多會兒就追上啦,那A店怎么辦呢?
通過一個和顧客聊天的過程,A店發現,有些顧客曾經有“斷電”的教訓,有的顧客呢,燈泡壞了,沒時間買,都壞了半個月了,還沒換新。有的呢,沒時間交電話費、沒時間給燃氣卡充值……
怎么以前沒發現呢?這其實在目標客戶,尤其是核心客戶中,很常見啊!他們都是一群“有錢沒時間”的人!很正常。
這時,A店決定推出新的服務,代客戶買電、換燈泡、充燃氣卡等……通過賣紅酒培養起的溝通能力和信任感,又不額外收費(當然換燈泡的燈泡錢,顧客自己付),A店把“便利店”的便利二字,從商品拓展到服務。在這個階段,雖然服務本身賺不到錢,但大幅增加了“交易機會”,起碼給原來的衛生紙、洗潔精銷售、帶來了新增加——王永慶賣米的例子嘛,只要勤去,就能猜到你的消耗量,給你買電,從你家拿電卡時發現你家洗潔精用光了,晚上把沖完電的電卡送回時,“順便”帶來一瓶洗潔精,很順理成章吧?
隨著A店服務能力的大幅提升,新的機會,出現在眼前。其實想想看,這時的A店,是不是更像個“小管家”了?顧客已經把它的電話號碼,當成了“萬金油”,什么小破爛事,生活的小需求,都叫它給辦?它還真免費給辦!
能不能拓展出新的細分市場?當然容易啦……小區內的住戶,有很多犯懶,肯定不會自己洗衣服吧?肯定是叫洗衣店來送洗吧?所以A店推出洗衣取送服務時,顧客也樂于接受,理由有二:第一,顧客并不愿意N多人出入我家,用生不如用熟,從安全角度講,顧客也愿意用一家。第二,更重要的,A店并不是自己開洗衣店,而是提供三家給顧客選(其實就包括了顧客原來用的那家),A店只管取送,但關鍵是比顧客原來獲得的價格便宜!
這其中的玄機?A店變成攜程網了,通過攜程訂酒店,比自己單獨去酒店拿的價格便宜,攜程還能再從酒店方,收取一筆傭金。當A店擁有“大單”時,確實就可以壓榨小區內的洗衣店了……還順便把利潤讓給消費者一點點。
通過這個思路,A店一下子財源大開:小時工的清潔服務,皮鞋養護(這個可是部分顧客最希望有的服務,把顧客的皮鞋都拿走擦,擦得干干凈凈,除臭除菌后,再送回來,最好,不對季的鞋,還幫顧客保存!哈哈),擁有客戶資源,就能轉化為利潤。
這時的A店和B店已經不能算是同一級別競爭對手了,級別岔開了,即使是零售那一部分,B店也可能被A店削得慘不忍睹……
我們也可以把A店的思路,叫做“占領電話機號碼思路”。因為A店的絕大部分生意,都是通過一個電話號碼開始的。誰讓顧客記住了自己的電話號碼,誰就盡占風流。
早晚會有人來整合社區服務,那么經銷商從便利店開始轉型過去,還是值得大賭一把。
(來源:銷售與市場•渠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