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這場仗,沒有贏家
出品/鈦媒體APP
作者/馬金男
硝煙從未像今日這般濃烈。
美團、京東、阿里三方重兵集結于外賣戰場,價格戰的血腥數字在各大平臺首頁跳躍:0元奶茶、3元咖啡、6元炒菜……當消費者為低價狂歡時,外賣行業卻陷入了一場無底洞般的消耗戰。
這場看似熱鬧的商業競逐背后,是供應鏈企業的利潤擠壓、騎手權益的脆弱平衡,以及整個行業創新力的停滯。
若將競爭等同于“比誰補貼更狠”,這場仗注定沒有贏家。
如今的平臺策略像極了一場賭局。阿里系的淘寶閃購在首頁亮出“百億補貼”的底牌,用戶以4.9元購得一杯原價20元的奶茶,背后有沒有平臺對商家的補貼攤派?京東以“零傭金”開路,用真金白銀燒出日單量破千萬的繁榮數據;美團則繼續建設商家生態,以千億資金為籌碼,承諾“反哺商家”的同時,也被迫卷入價格暗戰。
表面上看,用戶獲得了短暫的實惠,但當消費者習慣了通過平臺補貼降低支付意愿時,企業已悄然將成本轉嫁給產業鏈中更弱勢的群體。
這場混戰的背后,是巨頭們對“高頻流量入口”的瘋狂爭奪——外賣業務并非簡單的送餐服務,而是撬動即時零售帝國的杠桿。
京東的算盤精準,用戶日均打開京東App的頻率僅有1.2次,遠低于外賣的1-2次需求,通過外賣激活用戶活躍度,便能將流量導向家電、數碼等傳統強項,同時阻擊美團閃購對3C市場的滲透。
阿里的野心更大,手握淘寶9億月活用戶,外賣成了串聯“瀏覽”與“下單”的黏合劑,人們點一杯奶茶的同時,天貓旗艦店的服飾推薦和同城3C門店的低價直送已悄然擠入屏幕。
至于美團,外賣早已不僅是基本盤,更是支撐閃購業務日均千萬單的毛細血管,600萬騎手和3萬座閃電倉編織的配送網絡,讓“30分鐘萬物到家”成為可能。
平臺沉迷于用補貼魔法改寫市場格局時,企業財報上的數字則暴露出另一個真相。
阿里在2025年投入的“百億補貼”中,巨量資金用于填補履約虧損;京東外賣市場份額的點滴增長動輒就要付出百億的代價,這種“流血擴張”對資本市場而言無異于飲鴆止渴。即便是一貫穩健的美團,也在競爭中不斷加碼騎手保障,加速試點為騎手繳納社保。
企業本該憑借產品與效率獲得市場,如今卻將價格視為唯一武器。當外賣平臺從“服務戰場”退化成“補貼戰場”,行業的競爭維度便從戰略創新降格為財務忍耐力的較量——誰融資能力更強,誰能虧得更久,誰就能暫時掌握主動權。
這場殘酷的戰役正在撼動商業邏輯的理性,深度補貼策略對用戶長期忠誠度的轉化效率不足,但對產業生態的破壞卻呈指數級蔓延。
有人將當下的外賣拉鋸戰比作十年前的“千團大戰”,但這場戰役的結局可能更為荒誕。當年的互聯網開拓者們用技術創新重構生活場景,而如今的零和博弈本質是存量市場爭奪的絞肉機。阿里用淘寶流量扶持餓了么,京東以自營物流反哺外賣,美團依賴閃購業務構筑護城河,但三家平臺的業務疊加并未真正創造出新價值,反而讓行業陷入“內卷循環”。
零和博弈的盡頭是沒有星辰大海的。
當價格數字游戲成為主旋律時,真相往往藏在被遺忘的角落。美團開發的AI調度系統“超腦”能將履約成本降低20%,京東聯合達達打造的“大件即時送”填補了傳統物流的空白,餓了么的“直播+即時零售”開拓了新的消費場景——這些真正改變行業的科技創新,卻被淹沒在補貼大戰的喧囂中。
對于科技公司而言,當財務報表上的主要支出項是“營銷費用”與“市場補貼”而非“研發投入”時,商業戰場便失去了持續進化的動力。
從歷史上看,瘋狂價格戰從未能培育出真正的超級品牌,卻讓中國制造長期困在低價泥淖;手機行業的“性價比大戰”擠占了技術投入的空間,最終讓芯片斷供成為行業之痛。如今的外賣行業正站在同樣的十字路口:若三巨頭執著于日訂單量的數字攀比,行業終將淪為資本的角斗場;但若能跳出補貼黑洞,用科技創新重塑商業模式,這可能是中國智能服務業迭代的契機。
特斯拉的利潤率令中國所有新能源車企艷羨,亞馬遜的云計算和AI服務已成為其利潤的引擎,而非零售……中國外賣行業能否走出零和博弈的泥潭,取決于企業能否將視線從對手移到未來——優化冷鏈技術讓農產品更鮮,用AI預測降低餐飲業損耗,開發無人機配送突破人力瓶頸……這些才是真正值得投入的星辰大海。
真正的護城河不是對手倒下的尸骨,而是在面向未來的科技創新里。畢竟,在零和博弈中生存的只能是一時的贏家,在創新之路上堅持的才是真正的破局者。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