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補貼都救不活的社區食堂,憑什么讓萬科永輝搶破頭?
出品/深氪新消費
作者/周慧嫻
清晨7:20,幼兒園褪色的卡通迎賓毯突然被風掀起一角,露出底下“社區食堂專用通道”的嶄新標識。穿碎花罩衫的老太太和背奧特曼書包的男孩在幼兒園門口擦肩,前者悠哉地踏入由閑置教室改造的社區食堂,后者則蹦蹦跳跳地走進教室。
老太太洗手、落座,打開動物貼紙尚未褪盡顏色的餐盒,緩緩舀起沉浮在甜粥上的堅果,像打撈起兩個時代碰撞出的甜。這一幕,折射出幼兒園新增社區食堂業務的現實背景。
隨著出生率的持續下降,不少幼兒園紛紛開啟自救之路,將部分場地改造成社區食堂。社區食堂的興起并不僅僅局限于幼兒園。物業、房地產、連鎖餐飲、傳統商超等行業也在環境變化中遭遇陣痛,社區食堂似乎成為這些行業的集體救贖和止痛藥,相關布局動作不斷。
當幼兒園的教室變成食堂、房地產商的售樓部擺上餐桌,這場看似熱鬧的“集體自救”,究竟是陣痛企業的救命稻草,還是飲鴆止渴的幻覺?
虛假的集體救贖
為什么社區食堂會成為不同行業背景的企業,集體尋求第二增長曲線的突破口?
隨著老齡化加劇和城鎮化的推進,社區服務市場擴容至萬億級,社區食堂作為其中的重要環節,吸引了大量企業目光。國家政策的持續加碼,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和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為社區食堂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降低了企業的運營風險。
同時,社區食堂的剛需屬性使其具備較強的抗周期能力,為企業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因此,社區食堂成為企業突破增長瓶頸的理想選擇。2023年全國新注冊社區食堂超過1700家,較2022年增長近50%。
然而在看似安全的賽道卻在2024年遭遇了行業寒潮,有社區食堂剛開業兩個月就匆匆關張,上百位老人的預付卡退款無門……
社區食堂最大的特征就是低價,低價背后隱藏著精密的成本核算——客源單一、成本黑洞、模式僵化成為橫亙在社區食堂生存之路上的“三座大山”。
社區食堂的第一座大山——客源單一,食堂陷入老年人的“雞蛋籃子困境”。
老年人雖是社區食堂的核心客群,但過度依賴這一群體無異于“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受其消費習慣的限制,老年人并沒有養成外出就餐的習慣,這也導致了實際客流量遠低于預期。客源單一不僅限制了收入天花板,更放大了后續成本與模式問題的破壞力。
社區食堂的第二座大山——成本黑洞,食堂陷入重資產與“四小時經濟”的困局。
食堂其實是一門重資產生意,涉及場地、人力、食材成本。更殘酷的是,傳統食堂的四小時經濟缺陷——日均有效營業時長僅午晚高峰4小時,導致設備閑置率極高。而客群規模不足進一步加劇了設備閑置與人力浪費。
社區食堂的第三座大山——模式僵化,大鍋飯思維與顆粒度戰爭業已打響。
許多社區食堂的運營模式固化,毫無創新。許多社區食堂的運營者仍停留在“大鍋飯思維”,卻不知市場已進入“顆粒度戰爭”時代。
一家社區食堂,開業初期日均接待達500人,后來由于菜品單一化,兩個月后驟降至日均30人。當社區食堂的餐桌上重復著相似菜式時,轉角處的小餐館正以靈敏的市場嗅覺分流食客。當成本壓力與客源萎縮疊加時,僵化模式終成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社區食堂想成為陣痛企業的救贖,那么就必須深度挖掘被忽視的時間碎片與空間角落,以低成本的杠桿撬動驚人的商業勢能。
在時空褶皺中重構效率革命
在時空褶皺中重構效率革命,錯峰經營、延展經營時間,空間寄生、利用閑置空間等正成為社區食堂突圍的關鍵路徑。時間與空間,這兩個曾經被視作成本的維度,如今正在被重新定義為價值杠桿。
有餐飲品牌通過時段切割喚醒了時間的沉睡價值。
真功夫的“長者飯堂”在上午十點半迎來老人,以10元的價格享用清蒸排骨套餐;兩小時后,同一張餐桌被白領占據,商務套餐開始流轉。錯峰經營長者食堂這種時段切換方式,不僅復用了廚房設備與人力,還在非高峰時段創造了增量收入。更巧妙的是,部分老人會攜子女再次消費,無形中完成了客群裂變導流。
萬科的“第五食堂”則進一步延展了時間的價值,從清晨六點的早餐到深夜十一點的夜宵,五餐制覆蓋全天候需求,配合智能保溫柜實現自由取餐。延長營業時間不僅攤薄了固定成本,更激活了社區的潛在消費需求。時間,這個曾被視為成本的維度,如今成為撬動效率的支點。
空間的重新定義同樣在重塑社區食堂的商業邏輯。
物美將平價食堂嵌套在熟食區中,永輝則緊鄰門店開設社區食堂……這些寄生在超市生態的平價自助式快餐食堂,并非以盈利為主要目的,而是作為黏合超市消費者的“502膠水”。通過提供平價餐食,這些食堂攔截了更多客流量,吸引消費者到超市購物,間接補貼了運營成本,形成了商業閉環。
萬科的老社區則展現了另一種空間智慧。閑置的售樓部被改造為“第五食堂”,不僅解決了物業收入倒掛的問題,還通過社區共享空間的形式提升了居民的歸屬感。當一家三口與隔壁的老兩口在同一張餐桌上禮貌問好時,那些曾經困在收費倒掛中的閑置資產,找到了活化的突破口。
無論是喚醒沉睡的時間、空間,還是空間寄生,其本質都是讓社區食堂從“政策套利工具”蛻變為“需求轉換器”。時間與空間不再只是資源的消耗維度,而是觸發深層價值的開關。每一平米的空間、每一分鐘的營業時長,都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對于企業而言,效率革命只是生存的底線,真正的破局在于將社區食堂轉化為需求轉換器。當時間與空間的價值被徹底激活,或許就能為陣痛中的企業撕開一道生存裂縫,找到新的增長可能。
更敏銳的玩家已意識到:效率革命只是生存底線,真正的破局在于將社區食堂轉化為需求轉換器——讓每一平米空間、每一分鐘營業時長,都成為觸發深層價值的開關。
從陣痛到破局
當一碗粥能兌換保潔服務、一張餐桌能連接兩代人,社區食堂的終極答案浮出水面:救贖企業的不是飯菜,而是重建“附近”的能力。
如果只盯著賣飯,這門生意注定無解。
社區食堂的未來,不在于它能提供多少碗低價飯菜,而在于它能否成為社區的超級觸點。真正能存活的,不是那些只會算“每頓飯虧幾毛錢”的玩家,而是懂得把“吃飯”變成“社交貨幣”的破局者。
重慶民主村社區老年食堂延伸提供有康復護理、文化娛樂、日間照料等服務,實現了老年人“下樓有飯吃”“社交有場所”“休閑有去處”的夢想;廈門聯發嘉悅里社區食堂主打“智慧化“”多元化“”健康化”的青年用餐模式,設置寵物友好區、露營外擺區和可充電戶外休閑卡座,并提供夜酒模式,讓食堂成為年輕人社交娛樂的場所;上海慧芝湖社區食堂舉辦點心課堂和烘焙活動,吸引居民參與互動……
當社區食堂的經營者們不再糾結于“每份餐虧0.5元還是0.8元”,轉而思考如何將一次消費轉化為10次服務觸達時,這場自救運動便跳出了傳統商業的坐標系。
未來的社區食堂或許不再有固定形態:它可能是便利店冷柜里的一盒便當,是物業App里的一個訂閱按鈕,是獨居老人預警系統的一段代碼,更是重構社區商業邏輯的底層操作系統。
試圖以社區食堂為錨點,走出陣痛的企業也終將發現,他們真正販賣的從來都不是飯菜,而是一整套重新連接人與人、人與社區的新契約。
社區食堂的真正價值,從來不是填飽肚子,而是重建正在消失的“附近”。因為商業的盡頭是人性,社區的終點是溫情。陣痛企業如果無法從“填飽肚子”轉向“重建附近”,社區食堂注定只是短暫的陣痛轉移,而非真正的救贖。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