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一個月,京東外賣“千單店”批量涌現
出品/巨潮WAVE
撰文/董二千
“我們是2月底上線京東外賣的,到現在差不多賣了一千單的樣子,最好的那天超過了90單。”
鄭州一家川菜館的老板鄧華早早就上線了京東外賣,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鄧華的門店迅速突破了月銷千單的瓶頸,據其介紹,“自己家京東外賣的單量巔峰期甚至一度超過了美團。”
京東外賣自2月11日正式上線以來,已有超過40萬家品質堂食餐廳門店入駐,入駐申請甚至超出了審核人員的負載能力,有京東外賣的服務商對《巨潮WAVE》形容,“最高的時候我們一個地推一天能開十個客戶。”
0傭金、更低的運營成本和更高的利潤,正在吸引那些有堂食、符合京東對品質要求的餐飲門店參與到京東的外賣平臺,一批月銷破千單的賣家正在出現。
某米線門店曾分享過一張京東外賣的后臺截圖,顯示一份鮮肉炸醬米線用戶支付價格21.4元,但商家到手收入22.9元——由于京東承擔了一定的營銷成本,居然出現了商家收到更多錢的情況,“要是在其他平臺這一單最多到手15、16塊錢”。
南京某日料店韓老板也認可這一點,他認為京東外賣“0傭金”比較有吸引力,而且上線新平臺估計能新增不少客人,所以愿意嘗試。
若將視角抬高到行業視野,我們會發現,京東正試圖重構外賣行業的商業范式。
根據《晚點LatePost》此前的報道,“2024年,多個開設了上千家門店的全國連鎖性快餐品牌日單量、客單價均有10%-20%幅度的下滑。在低迷的市場環境下,外賣平臺不得不調整目標,投入更多的補貼和設計更多的低價產品來刺激需求,保證外賣的消費頻次。”
在此之前,外賣行業似乎正在一個“沉悶時期”之中,商家創新不足,活力有限,影響了消費者的滿意度,行業規模也會隨之收縮。
客觀上,行業已經到了可以通過新生力量的刺激產生新需求的階段。《新京報》的調查就顯示,在北京CBD商圈,某連鎖日料店負責人稱其門店月銷量已突破2000單,“平臺客群消費能力強,復購率比例高。”
困局
陳穎在合肥開了一家肉蟹煲門店,在京東的地推人員向他說明“0傭金”政策后,他當即痛快地答應了入駐京東外賣。
“我的店位置不太好,雖然老客戶還挺愛來吃的,但平時門口也沒啥流量,生意主要就是靠外賣平臺”,陳穎表示,“但是外賣平臺的傭金太高了,一單客戶付了24塊我到手最多18、19塊,刨掉食材、房租、人力之類的,一單就賺一兩塊錢。”
多名餐飲商家均表示,除京東以外,當前平臺的外賣傭金基本要到22%左右。另外如果想要店鋪在外賣平臺有額外的流量露出,還需要購買平臺的推廣通等產品。“我每天在美團的投流費加起來要到200塊錢左右”,陳穎表示。
不久前,山東濱州、遼寧大連、北京大興的餐飲協會相繼向外賣平臺喊話,呼吁平臺降一降傭金,與商戶共同良性發展。西貝創始人賈國龍也曾公開表示,“平臺利潤大得不得了。”
這其實也是京東決心參與外賣市場的一個關鍵:建立新的利潤分配機制,讓外賣行業重新回到健康良性的發展態勢上,從而自身也獲得市場一席之地。
京東表示,2025年5月1日前入駐的商家全年免傭金,這能切實的幫商家提升不少利潤。畢竟即使強如老鄉雞這種大品牌,凈利率也超不過六個點。
“在京東外賣上,免除傭金費率后,一份售價24元的外賣,扣掉配送費后,我到手還能有20元以上”,陳穎具體說道,“雖然暫時單量還不太多,但我確實希望京東外賣越來越好。”
激活
餐飲老板和行業協會的表態,實際上反應出了餐飲外賣行業所存在的一些困局。
“0傭金”實際上是對這種困局的一種“暴力破解”——通過解決商家盈利性的問題,吸引到更多商家提供更豐富的供給,更多創新,更高品質的餐品,以吸引更多消費者,真正打開外賣行業重新增長的空間。
除此之外,京東外賣還強調其定位于“品質外賣”。
京東規定,商家必須有堂食或實體經營店鋪,京東通過審核營業執照、審核門店照片、銷售人員線下拜訪核驗等方式確保品質,據服務商告知還需要達到大眾點評、抖音美食等平臺3.8分以上。
如今,外賣商家所面對的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就是被裹挾著進入“價格內卷”的循環里動彈不得,無力提升餐飲產品的品質,這是外賣大盤陷入瓶頸的一個關鍵因素。
監管端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3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提出加強網絡訂餐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強化無堂食外賣監管和社會監督。
而京東外賣也率先走出了第一步,品質外賣與京東過去所倡導的品質電商如出一轍。在用戶端來看,主打品質外賣“消費升級”,也試圖讓各商家不卷價格,而是更多注重食材品質、菜品設計。
這樣的定位,是希望與市面上大量不具備堂食條件的“純外賣店”打出差異化。
市面上有大量專門供給外賣渠道的店面
《巨潮WAVE》近期詢問的某客單價150元以上的正餐店,表態正計劃通過京東試水外賣市場,他們認為京東外賣比較符合其品牌調性,“我們正在測試怎么保證外賣菜品的口感、溫度等不受影響。”
劉強東過去對于品質電商的解釋,同樣可以套用于此:“......中國有了好品牌,人們愿意為好東西多花點錢,商家有了利潤,企業給員工提高待遇,帶動員工消費,一切形成正向循環,經濟才能走向正常發展的路子。”
重構
很多人至今仍然對京東參與外賣市場有些困惑,其實京東外賣的“三板斧”,也是京東過往成功方法論的一次重演:
其一,發現行業核心痛點并解決,與原有對手形成差異化競爭;
其二,降低平臺毛利,吸引雙邊用戶;
其三,優化用戶體驗,讓商家能夠賺到錢,將整體生態做大,大家一起分增量的蛋糕。
在當年淘寶如日中天之際,京東看到了C2C電商良莠不齊的現象,堅持自營為主,降低毛利并以自建物流等差異化手段,形成錯位競爭,吃到了消費升級時期的最大蛋糕。
外賣行業如今的情況有所不同,但也同樣存在消費升級的潛力。
京東外賣推出的“0傭金”“限品質堂食餐廳入駐”“為騎手繳五險一金”政策,從商戶端、顧客端、騎手端入手,試圖以“降低平臺毛利——提升供給品質——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增強商家盈利性——保障騎手利益——擴大平臺規模”的邏輯,重構外賣行業的增長飛輪。
外賣行業的增量空間有望被打開
如果外賣行業仍然保持目前美團、餓了么兩家穩定的市場格局,那站在消費者和商家的角度,這都是一個明顯的賣方市場,平臺對于消費者能吃到什么、商家能供給什么菜品都有比較強的決定作用。在口味需求復雜、豐富、高度個性化的中國餐飲行業里,平臺是否有能力滿足所有消費者的所有口味需求,需要打個問號。
新平臺的出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匹配消費者需求的豐富度,這對于整個行業來說都是利好。
一旦京東外賣新的增長飛輪成功轉動,給行業能夠帶來的好處將遠超各大平臺的“損失”,畢竟中國消費者對于餐飲的需求幾乎是無止境的。
而對于京東來說,這意味著這家人力資源規模龐大的公司,將進入到一個與其規模更加匹配的巨大生態之中。就像京東集團CEO許冉在財報會議上說的那樣:
“我建議大家不要單獨去思考即時零售或者外賣業務,而是要放在京東整體零售業務能力和服務體驗上通盤考慮。在即時零售、外賣上的投入,對于我們豐富消費場景,打造能力,滿足用戶的需求和提升用戶體驗都有積極的效果。”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