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消費品流通體制到了需要徹底變革的時候了!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鮑躍忠
按照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國民經濟由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大環節構成。
在這四大環節中,生產是起點,生產決定消費,發揮著對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決定作用。消費是一輪經濟活動的終點和下一輪經濟活動的起點,對經濟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拉動作用。
處于中間流通環節的交換、分配,必須要與生產和消費相適應、相匹配。流通反作用于生產與消費。相適應的流通體制,可以更好的推動生產的發展和消費的提升,反之,可能會制約生產的發展和消費的提升。
這四大環節是國民經濟活動的基本有機組成部分,相互聯系、相互配合和相互影響,共同推動經濟的發展。
這四大環節構成了國民經濟的基本框架,通過不斷的循環和相互作用,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增長。
所以說,流通體制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與消費提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縱觀我國的消費品流通體制大體經過了兩個發展階段:
一是建國初期開始到上世紀1984年。這個時期,采取的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匹配的國有流通企業主導的流通模式。
這種模式,對于適應當時的我國經濟現狀,特別是物資匱乏、生產分布不均等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1984年開始的城市經濟改革到現在。這個階段,打破了計劃經濟時期的單一流通體制,建立了“三多一少(多種經濟成分、多種流通形式、多種流通渠道、少環節)”新的流通模式。
這個時期的流通模式基本變成了計劃經濟時期由流通企業主導的流通模式,變成為了生產企業(品牌商)主導的流通模式。最大的市場特征就是在產品流通環節變成了各個生產企業自建自己的經銷體系、分銷體系。
這種流通體制,對于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市場發展需要,特別是促進生產企業更加靈活的推進市場,增加市場有效供給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隨著我國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隨著我國制造能力的不斷快速提升、隨著我國消費需求市場變得更加多元化,現有的流通體制與當前生產發展與消費提升不匹配、不適應的問題也日漸突出。
我國已經是消費品消費市場大國也是消費品生產制造大國。
2023年我國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471495億元,其中實物商品零售總額達到了418605億元。
據有關統計,我國現有規模以上消費品生產制造企業數量約18萬家,占規模以上全部工業企業數量的38%,約100多種消費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如果再包含規模以下消費品制造企業,整個消費品生產制造行業在我國國民經濟構成中占據非常重要的比重,整個消費品行業將占據我國整體經濟的半壁江山。
并且,隨著產業互聯網等一些政府推動和企業創新努力,我國目前的消費品制造能力快速提升。根據有關信息匯總,全球范圍內的“燈塔工廠”數量153家,其中,中國擁有62家燈塔工廠,數量位居全球第一。這些燈塔工廠分布在不同行業和地區,代表了全球智能制造和數字化的最高水平。包括美的、海爾、青啤等一些消費品制造企業都有工廠入選。
消費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要素。如何更好的滿足消費需求、如何更好的發揮流通對促進生產發展和消費提升的重要作用,在當前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
但是目前觀察,現有流通體制暴漏出的問題,已經開始成為制約生產進一步發展與促進消費進一步提升的重要影響因素,流通體制已經開始落后于生產發展的需要、落后于消費需求提升的需要、落后于技術等大的行業環境變化的需要。
目前看,我國現行的流通體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一是價值鏈扭曲:最近,新經銷趙波做了一個分析:在現有流通體制下,一款產品,售價10元,用傳統的流通價值鏈,該商品的生產成本不能超過3元,最好是2.5元以下,中間流通環節需要留出7-7.5元的利益空間,來滿足品牌商、經銷商、分銷商、零售商各個流通環節的費用以及各個企業的利潤需求。
這個分析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分析。基本代表了我國現行消費品流通體制下價值扭曲的現象問題:流通成本占據了我國消費品價格構成的主要部分。導致消費者最終為不合理的流通成本付出了較大支出。
這種模式可能對處于市場短缺、生產能力低下、供給市場階段是需要的,對調動生產企業的積極性會產生作用。但是,對處于供給過剩、產能過剩、市場供給極大豐富,需要想辦法更好刺激消費需求的時期,這種嚴重的價值扭曲現象就顯得非常不合理了。
并且這種流通成本奇高的狀況,并沒有較好解決生產與流通企業的問題,目前的現實是從生產商到流通企業依然存在普遍性的業績下滑甚至是經營虧損的問題。
這種嚴重的不合理流通模式下產生的價值扭曲問題,最終一定會對生產企業帶來嚴重制約影響。因為由于不合理流通成本的增加,造成了消費品最終價格的虛高,由于這種價格的虛高,一定會阻礙或制約消費需求潛力的發揮與挖掘。
二是流通企業能力明顯低下:由于在三多一少流通體制下,制造企業采取的是自建分銷體系的辦法,所以,目前市場上承擔流通重要作用的企業成為了以經銷商企業為主體的市場格局。
據凱度的調研數據,目前市場上消費品經銷商企業數量在100萬家左右。
這些經銷商企業大多表現是:
--規模小:一般企業十幾個人、幾十個人。企業銷售規模大多幾千萬以內,個別企業能達到過億的銷售規模;
--技術手段比較落后:企業一般采取的是比較傳統的企業管理技術手段,包括物流技術手段;基本處于成本高、效率低的一種狀況;
--行業地位比較尷尬:雖然經銷商承擔了非常重要的流通職能,但是,由于現行的流通體制下,屬于是制造企業自建流通體系,是制造企業主導的一種流通模式,經銷商處于明顯偏弱的行業地位。基本沒有話語權。特別是面對大品牌、強勢品牌,飽受壓貨等一些市場行為的“壓榨”。造成企業成本高、損耗高,目前大多經銷商企業經營都比較艱難。
說句不好聽的話,經銷商連個主管部分恐怕也找不到。工信部門管生產不管流通,不會管經銷商。商務部門管流通,但管的主要是零售環節,基本也沒有管過承擔重要流通職責的經銷商。
三是流通環節效率低、成本高:“三多一少”流通體制改革,三多基本實現了,但是一少并沒有實現。現有的流通模式依然存在流通環節多、貨物搬倒次數多、占壓資金大等嚴重問題。
據調研,現有流通環節至少需要3--4個環節,產品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據美的方總的分析,傳統模式下一個電飯煲到達消費者手中至少需要搬倒6--8次;據估算,目前在流通環節占壓的資金數量能達到10--20萬億。
雖然這幾年產生了電商新的流通形式,但總體看,電商創造了新的線上交易方式,但是并沒有創造新的高效率全流通模式。觀察看,電商的產地一件代發,從貨物流通的角度,不僅沒有提升貨物流通的效率,反而加大了物流的成本、降低了物流的效率。
總體看,我國消費品現行流通模式,已經不適應我國的消費品市場發展,流通體制嚴重滯后。
如何創新我國的消費品流通體制變革:
--政府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府發揮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國很多的重大創新、重大科技突破、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都是依靠于政府的推動。
面對如此大的市場規模、面對如此重要的市場地位、面對如此規模的企業數量、面對促銷費這一如此重要的課題,創新我國的消費品流通體制,必須要依靠于政府的強力推動。
政府推動的一個主要方向可以是:構建我國消費品流通新的基礎設施。類似于中歐班列、海外倉這樣的促進外貿流通的動作,去構建促進國內流通的新基礎設施,推動我國消費品流通的效率提升與成本降低。
還可以圍繞流通中面臨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各個環節面臨的問題,去推動解決以上的問題,促進我國消費品流通事業的發展,推動我國經濟的更好發展。
--大企業有作為:流通模式變革,既需要政府的推動,更需要一些大企業、國有企業的積極參與、努力創新。流通模式的變革過程,也是企業營銷模式的重大創新過程。
面對當前企業實際遇到的問題,企業不能再固守傳統的分銷模式,需要針對當前的中國市場環境,積極探討營銷模式創新,推動流通模式的變革。
類似于像美的探討的“一盤貨 用戶直達”模式創新。美的探討的一盤貨模式對企業整體的營銷效率、流通效率帶來非常重要的促進,顯著降低了企業的流通成本,推動了企業的更快速發展。
美的集團從2014年開始推動一盤貨變革,經過5年時間,取得了重要成果。
到2019年,集團倉庫數量由2244個減少到140個,減少了94%;倉庫面積由552萬㎡減少到166萬㎡,減少了70%;
整體訂單周期由45天下降到12天,下降了56%;
庫存周轉天數由51天下降到35天,下降了31%;存貨資金占比由17.6%下降到11.2%,下降了6.4個百分點。
從以上數據,應該可以清楚的看到,通過一盤貨對企業降低流通成本產生的顯著效果。
更重要的是:由于推進一盤貨,推動了美的集團的更快發展,從2015--2019年,企業營業收入由1393.5億元增長到2793.8億元,企業利潤由136.2億元增長到252.8億元。
--物流現行:流通模式的變革,特別是打破現有的流通模式,重構新的流通體制,是一個非常復雜、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時間,更需要投入。
從目前看,先從解決現有流通體制中關鍵環節--物流端入手,從解決現有物流模式中的突出問題入手,是整體流通模式變革重構的一個重要突破口。
現有消費品流通體制中物流環節存在的分散、規模小、技術落后等一些問題,已經十分突出。物流模式最終必須要由小變大、由分散變集約、由手段落后變技術支撐。
從美的整體的營銷模式變革過程看,也是首先從變革物流模式開始,無論是前段物流的T 3,還是后端物流的一盤貨 用戶直達,都是先從變革物流模式開始,用新的物流模式支撐企業整體營銷模式的變革。
總之,中國的消費品流通模式到了需要盡快徹底變革的時候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