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餐飲人逃離旺鋪,拒絕再給房東打工
出品/職業餐飲網
作者/焦逸夢
天水麻辣燙店成批倒閉,網紅餐飲又一次變成了“流量密碼”!外行吃瓜看熱鬧,餐飲人的心情卻是五味雜陳。拿出積蓄、辛辛苦苦開的店無奈關門,不少餐飲人都有“同是天涯倒霉人”的共鳴。
隨著消費者愈發理性,房租成本連連攀升,拒絕給房東打工的呼聲不絕于耳。飲鴆止渴的網紅路線行不通,踏踏實實的傳統經營也“費心費力”,一些餐飲人甚至面臨“越努力越危險”的怪圈,集體患上“焦慮癥”。
但市場越是波瀾不定,餐飲人越需要穩下來、靜下來,撥開迷霧找辦法。本期,我們一起拆解餐飲難做的關鍵點,探討當下的破局之道。
01
高房租,正在“逼退”餐飲創業者!
房租,正壓得餐飲人喘不過氣來。
房租成本、食材成本、人工成本,是餐飲行業的三座大山,如果說食材成本、人工成本還和生意掛鉤,但房租是雷打不動的,不賺錢也要交、疫情期間不開門也要交……有人開玩笑說,即使外星人打來地球了,這筆錢依然躲不過去。
更讓餐飲人崩潰的是,有些房東看你生意好,還時不時漲租,漲2倍、3倍,直到逼得餐飲人做不下去,只能閉店。
此前,行業里就曝出了一些無底線漲租的案例,引起很多人關注。
一個是杭州的生煎店老板,他的房租從最早的40萬,后來漲到60萬,再后來漲到了120萬,而他的生煎賣6毛一個,后面逐步漲到一塊。房租漲到120萬的時候,他實在沒辦法做,吃不消了。
四川綿陽一美食街四十多戶商家集體停業,稱遇惡意漲租。房東向承租商家發出調整通知,租金最高漲幅超2倍。
廣州珠江新城等熱門商圈,一些旺鋪房租也翻倍漲。有商戶當時的租金7萬,后面是15萬。
上海一個剛進入餐飲行業的面館老板,每月2.3萬元的房租占到月營業額的30%-40%,每天賣出約100碗面,只夠交房租。他大致算了下,每天要再多賣50碗面,才可能盈利,而租房合同每兩年一簽,每次以5%的幅度遞增。
“一下子要付3個月房租,一個月的營業額都不一定夠。”這位老板稱,可能大部分老板到月底會有相同想法——在給房東打工。
很多打工人發現,每過一個年,常去的餐館菜單價格就會打上新的“補丁”,悄悄漲個一兩塊。其實,有沒有可能是房東漲租了,老板不得已為之?
在過去,很多時候房東的邏輯是餐飲店的生意好,就漲租,餐飲老板無奈,只能漲價。但現在,隨著消費者漸趨理性,顧客不愿為漲價買單。中小餐飲老板在租金上又沒有議價權,當房租漲到無法忍受時,只能關店離場。
占成本大頭的房租,是所有餐飲人都繞不過的硬性支出。有時即便房租沒有漲,也有可能成為壓垮餐飲創業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就是餐飲乃至所有實體生意最大的痛,地段差的地方沒生意,地段好的地方房租太高。很多時候,旺鋪不僅意味著高租金,還意味著十幾萬、幾十萬的轉讓費,成倍拉高了盈利平衡點。
今年,很多奶茶店老板都感覺生意難做,這是因為新茶飲的高流量、高單量時代過去了,供給已經飽和。
有業內人士算過一筆賬:“當茶飲品牌勢能下降,茶飲品牌門店的出杯量曲線會變得平滑甚至下滑。這時,房租成本攤下來,一杯的成本從8塊變成10塊、15塊,甚至更高”,當單量下滑,掙回房租錢可能都難。
更不用說一些餐飲小白,一上來就選旺鋪,房租高,不會算盈虧平衡點,有的打價格戰,有的把客單價做得很低,結果就是銷量很高,回頭一算賬,血虧。
據《2023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報告數據,房租、人力、食材這三項成本的增速去年分別達到了3.6%,2.4%,4.8%。這三項支出基本占到了商家總成本的70%-75%,再扣去稅費、固定資產折舊與其他損耗,利潤率通常只有5%-10%。
公開信息顯示,近年來商業地產類價格漲幅較快,租金水漲船高,這類剛性成本對餐飲經營帶來巨大壓力。再加上消費者普遍更加理性,在家自己做飯的人變多,讓餐飲店的生意更加“脆弱”,無法承受高企的房租時,就只能忍痛關店。
02
花式“對抗”高房租
只要開店就繞不過房租,但韌性十足的餐飲人們,也在想盡辦法讓降低房租對自己的影響,花式“對抗”高房租。
1、店鋪瘦身,降房租成本
消費理性時代,通過漲價分擔房租壓力比較難。所以,很多餐飲人都在壓縮房租成本上下功夫。
一些餐飲店被迫從商業旺地遷到了菜市場,還有部分餐飲店從商場遷到了社區,相比商場,社區的經營時間更靈活,比如可以經營夜宵時段,并且社區餐飲離消費者更近,做出口碑,生意就會相對穩定。
還有人對自己“動刀”,把門店面積切小。
有著互聯網基因的咖啡品牌們最為典型。庫迪咖啡門店最小只有1平,采取店中店模式;Tims天好中國咖啡也采用店中店模式,陸續與中石化易捷、21世紀不動產、良品鋪子等KA客戶合作。
就連肯德基大爺也改變策略,新開的門店中有三分之二采用了小型門店模式,尤其針對低線城市,更是推出了小鎮mini門店模式。
當占地面積變小,盈虧平衡點就相對較低,壓力自然變小。
甚至職餐記者看到,有商場里的絕味鴨脖把門臉的另一側,隔出新的檔口租給其他品牌,共用門頭互相引流的同時,還可以分擔房租,絲毫不影響正常經營和顧客動線。
還有餐飲相關從業者,為了徹底擺脫房租壓力,選擇用自己的積蓄回到縣城老家,花幾十萬買下商鋪,踏踏實實做生意,現在幾個門店經營得都還不錯,差的時候每天營業額也有三四千,活出自己的小確幸。
2、多元化經營增收入
之前的口罩重傷餐飲行業,雖然是不可抗力,但客觀來看,也暴露了餐飲業過度依賴線下、過度依賴旺鋪房租的弊病。一旦線下實體店無法開門,就沒有一點兒還擊能力。
線下復蘇后,一些餐飲商家就開始把焦慮轉化為行動,解決過度依賴線下自然流量的問題,提復購、擴經營面,比如,優化門店營運效率,想辦法直接和消費者在線上溝通,做私域配送、儲值會員、團購直播賣券等等。
不少餐飲企業也培養了第二增長曲線,比如西貝的牛羊肉新零售。
職餐記者還觀察到,袁記云餃通過開放小檔口,賣半成品生鮮餛飩,下午4點半的非飯點,也有不少顧客排隊購買,這也是一種多元化的路徑之一。
包括做一些團購套餐,讓顧客到店購買,也是一種有效激活附近客流的方式。
北京蜜雪冰城部分門店在美團等平臺上線了多個團購項目,其中,排名第一的某款檸檬水半年售出超出了1431萬份。這家店就處于商業區邊緣,租金低廉,開放團購后,從大眾點評、美團、百度地圖等線上平臺來到店里的客人占比約在一半左右。
3、加碼外賣,變相“降房租”
以上種種辦法,歸根結底都是在想辦法降低房租、人力等固定成本,擴大隱形經營面和“翻臺率”,提升流水擴大收入。這些辦法固然有用,但效果也有局限之處,本質上說,還是依靠門店點位,做周邊幾百米到一千米的生意,天花板依然不高。
據職餐網觀察,今年以來,不少老板開始重新審視外賣,投入更多精力去經營。原因也很簡單,房租和人力的固定成本已經付出,不擴店提升線下流量的情況下,外賣成了擴大經營覆蓋面好工具。
從空間上,原來只做一條街的生意,加上外賣能做到方圓3-5公里的生意,客群覆蓋面明顯增大。從時間上看,不同地段的門店有“淡”“旺”之分,商場店周末生意好,寫字樓底商工作日生意好,但加上外賣,門店波谷時段的生意能得到有效補充,這賬并不難算。“周末門店還得開,多做點外賣其實就是攤低房租,能多一單算一單。”有寫字樓底商老板直言。
03
開社區店、靠外賣突圍,
一批餐飲人想辦法“活下來”
如果說餐飲人之前對外賣的態度是“又愛又恨”,而到了現在,大家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變化——擴店是找死,加碼外賣則是一種“活下來”的必要手段。
在訪談了近百家不同類型的中小店鋪后,職餐網發現,80后老板普遍認為,當下做餐飲,必須堂食外賣兩條腿走路,但還有部分年齡超過45歲的老板堅決不愿意做外賣,因為他們認為外賣有扣點。
這部分餐飲人的想法也能理解,一些老餐飲人是和外賣平臺一起成長起來的,以前供給較少,可能家家生意都好,而且賺的錢都是自己的。沒有人愿意把賺來的錢拱手讓人。
但為什么還有很多老板在積極研究做外賣?
90后的董老板在一個寫字樓附近開了一個快餐店,只有幾張桌子,但生意不錯,幾天就能賺回房租錢。但只做堂食肯定是不夠的,而且寫字樓的店周末生意差些,于是增加了外賣,每天靠外賣能多做100多單,每天的營收直接能增加一兩千元。
此前,廣州的一些餐飲商戶因房租過高,從CBD搬到了社區,有餐飲老板表示,自己把店搬到附近社區,只需要原房租的六分一,壓力小了不少。雖然自然流量小了一些,但他把外賣占比從5%左右提到了30%,即便平臺有扣點,外賣帶來的利潤幾乎能把房租攤沒了,剩下的硬成本,主要就是人力,比之前從容了很多。
沒有人愿意把錢分給別人,除非這人能真正幫到他。
有餐飲老板算過一筆賬,人流量最高的商場底商,和商場100米外的巷子拐角處,租金可能差了一半。
如果外賣訂單能做到4成,情況可能就會有所改觀。算一下賬,做外賣要扣掉平臺服務費、配送費、線上優惠等,但這個費用并不是固定成本,有單子才有費用,沒單子成本就是0,并且可以隨時停。相當于多雇了1個臨工賣盒飯,但是扣掉這個人的成本可以多出30%的毛利,能把房租、加盟費攤薄。
這就開拓了一個新思路。開店并不一定要租旺鋪,一上來把攤子鋪得大,壓力就會很大。而是堂食+外賣,盈虧平衡點也變低了,風險更可控。
比如,如果省下了50%的租金,拿出其中一小部分作為線上外賣的成本,獲得的利潤可能會比線下“黃金位置”更多。
隨著這幾年小鎮青年的回鄉潮,縣城餐飲也迎來了新機遇。返鄉的年輕人習慣了外賣點餐,只要自己把線上店鋪運營好、配送服務做到位,就不愁沒有流量。
在縣城做外賣也有優勢,比如縣城一般不大,生活區域也比較集中,在大城市5公里只能送一個商圈 ,在縣城能送全城,覆蓋了全城的顧客。
從人們消費習慣上看,顧客在線上的時間越來越多,獲取信息渠道和速度大幅提升,外賣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有快餐店外賣占總營業額的占比幾乎到了90%,幾乎是“命脈”。
04
遍地都是坑,如何提高開店成功率?
去年上半年的餐飲報復式增長,帶來了行業的過度內卷,相比之前開個店就能養家糊口的市場環境,當下的餐飲門檻,正在越來越高,對餐飲老板的能力要求,也在直線提升。
比如,如何選店鋪?
如果是餐飲小白,先不要選高租金的旺鋪和其他餐飲老炮“硬剛”,比如可以選A類商圈附近100米、租金低一半的商鋪,或者是社區店,通過堂食和外賣,慢慢積累經驗,等慢慢走上正軌了,再挑戰更高難度的動作,做大基本盤。
而一些較為保守的餐飲老炮,當面臨堂食生意下滑,或許可以試著找專業人士,從線上尋找突破口。
如何挑選項目?
在挑選項目的時候,不要太過相信項目方畫的“大餅”,而是理性評估自己,量力而行。
比如可以去品牌方存活一年以上的成熟店面蹲點,分工作日和周末去蹲點,估算真實營業額、毛利率、人工成本,算出每個月真實的利潤和回本周期。
營銷投放怎么做?
做任何活動,都要先把賬算清楚。有新店為了獲客,推出半價甚至更低的優惠,即便吸引到客流也很難帶來利潤和留存,成本大于收益,得不償失。
本地生活平臺越來越多,有的是貨架電商的邏輯,有的是內容引爆的邏輯,餐飲人也要根據自己的預算合理投放,并且不斷調試。根據真實的賬目情況,判斷每個平臺的投放比例。
無論如何,餐飲人要一直跟上趨勢,而在做營銷投放時,一定要對目標客群和目標客群常去的平臺了如指掌,不花冤枉錢。
職業餐飲網小結:
以前,很多人都認為“餐飲的門檻很低 ,有點兒閑錢就去做餐飲”,結果迎來虧損、倒閉的現實,用真金白銀交了學費。
于是,人們終于明白,餐飲的門檻從來都不低,只是門檻在“門里面”。
但我們也不要“因噎廢食”。無論環境怎么變化,餐飲行業仍然是一個高頻、剛需的行業,每年仍然有很多新人躍躍欲試,也不乏一些帶來新模式的新生力量,餐飲行業奔騰向前,就是因為這些生生不息的力量。
而那些做到頭部的餐飲老板,無一例外也都一直在學習和變化,適應新的市場環境,當認知和經驗都上去了,消費者也終會用真金白銀為你投票。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