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便利店之王”美宜佳是怎樣煉成的?
來源/零售商業財經
作者/呂鑫燚
你知道中國最牛的便利店是哪家嗎?
上至北上廣深,下至五六線鄉鎮,都能看到其身影所在,27年深耕,門店數量超35000家,正是出自東莞本土的美宜佳。
在不少零售企業選擇謹慎拓店之際,美宜佳卻一路逆勢開店,無論從覆蓋城市、門店數量,還是其數字化變革所帶來的業績增長,美宜佳的發展都令行業側目。
那么,作為“中國便利店之王”,美宜佳的制勝密鑰究竟是什么?
這背后的原因可以歸結于以下三點:
其一,開放加盟+下沉路線;其二,升級供應鏈能力;其三,深耕數字化布局。
1990年,美宜佳的前身美佳超市在廣東東莞成立,這也是中國第一家連鎖超市,在那個“萬元戶”的年代,其年營業額能達到數億元。
1997年全新面貌的美宜佳開出第1家便利店。在拓張前期,美宜佳以極具前沿的戰略眼光部署供貨體系,在美佳超市供貨體系的基礎上,與東莞市偉盛飲料有限公司等建立商品直送業務,更好地滿足了門店經營需求。
連鎖品牌規模化擴張有個鐵律,早期(百店)考驗門店運營及標準化,中期(千店)拼后端及供應鏈縱深;后期(萬店)則會由貿易型轉變為制造型零售企業,規模推進企業變身,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成立之初,美宜佳就確立了社區選址路線及特許加盟經營方式,2016年,美宜佳又在此基礎上推出了“合伙加盟”新模式,進一步分離投資權與經營權。3年后,美宜佳增加區域授權模式試點,由此快速將門店復制至全國上下。
除了更為靈活的加盟模式外,美宜佳的選址路線更多傾向于下沉市場。2022年底,“每10個鄉鎮就有1家美宜佳”的門店密度是其他便利店品牌難以匹敵的。
此后,美宜佳嘗試加入鮮食、咖啡等品類,試水便利店+藥店及美宜佳零食店等多種業態,以應對日益多元化的消費趨勢。至此,美宜佳從最初的“小生意”升級成為了如今的“大版圖”。
當然,這僅僅是第一步,美宜佳之所以能夠位居便利店之首更多依賴于其對鍛造供應鏈能力的重視。
在實現全國擴張的過程中,美宜佳逐步從傳統零售轉型為制造型零售,嘗試自建物流、冷鏈配送中心、食品加工廠等多種配套產業,從商品力、倉儲力、履約力各個維度進行供應鏈升級。
此后,美宜佳還確立了以“現賣+外賣+電商+增值服務”為盈利模式,將采購、存儲、運輸、管理等一系列供應鏈環節逐步打通,在規模化擴張的同時提升單店盈利指數。
數字化方面,美宜佳算是業內較早實行數字化的便利店品牌之一,對智能化、數據化、可視化方面頗為重視,甚至投入過億資金進行升級。
原本美宜佳要幾年才能開出200家店,自2002年使用海鼎信息系統后,針對貨品和門店的管理效率提升,每年新增門店超過100家,由此,美宜佳從一個完全松散、弱管理、弱聯系的品牌便利店,轉型成了高強度統一的IT型便利店品牌,同時深化了總部-單店之間緊密聯系的特許加盟制度。
換言之,美宜佳在200多家門店時,就已經完成了對運營、供應鏈的完善,且具備800家門店才能配齊的配置。
在回顧2023發展和數字化進程時,美宜佳董事長張國衡表示:企業能夠在行業寒冬依然取得了亮眼成績,恰恰體現了美宜佳這幾年數字化轉型的價值。未來,美宜佳將朝著“成為國民驕傲的便利店品牌”的愿景大步邁進。
圖源:品牌官網
前端運營管理,后端做重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升級串起品牌便利店發展前中后期,美宜佳徹底起飛。于其他本土便利店企業而言,美宜佳堪稱實打實的降維打擊。
早期實現萬家規模,美宜佳用了20年;而后僅用了28個月,將門店從2萬家開到3萬家,平均每日新增12家店。當全盤能力成熟后,有數萬家門店作為背書,美宜佳的虹吸效應也逐步顯現,讓其在人才吸納、優質供應商等諸多環節具備優勢。
當正向閉環形成后,美宜佳下一個35000家店,不會太遠。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