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否只有新零售?”阿里用了9年時間實踐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吳明毅
近日,阿里拋售大潤發與盒馬的消息塵囂甚上,引發萬眾矚目及全民討論,雖相關方出面辟謠,但無論是從盒馬、大潤發近期的一系列調整動作,也能看出只不過是在“待時”罷了。
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為阿里新零售核心主力的盒馬與大潤發用了差不多9年時間實踐驗證了馬云的預言,只不過結果似乎“不盡云意”,而這又向業界揭示了什么?警醒了什么?預示了什么?
一、9年實踐檢驗出了什么?
2016年10月,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在云棲大會上首次提出“新零售”概念。當時他是這樣說的:“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細究起來會明白這就是線上、線下與物流相結合,但其實在其提出之前行業就已展開相應模式的多維探討與探索,只是那時稱之為“全渠道”。
同樣是在2016年,盒馬第一家店在上海金橋開業,據說開業第一年就拿下2.5億的總營業額,坪效是傳統大賣場的3.7倍。一年半后,馬云出現在盒馬金橋店,在現場照片中,他把一只帝王蟹高高舉起,身邊是簇擁著他鼓掌的阿里高管們,由此不僅揭開了阿里“新零售”探索大幕,更可謂拉開了我國新零售春秋戰國時代的大幕。
如今一晃9年過去,實踐已然檢驗出了諸多東西,最能直接反饋的當屬業績:據阿里上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包括高鑫零售、盒馬、銀泰等業務的“所有其他”實現營收470.23億元,同比下滑7%;該部分凈虧損31.72億元,同比擴大87%。賺錢是商業的基礎,即便不賺錢,賺個好口碑或人望也行,但反觀如今大潤發及盒馬的人氣、口碑及相關趨勢,似乎此刻脫手反而成了最優選擇。
所以,我們基本可以得出如是結論:阿里用了近9年時間實踐檢驗出新零售不是不可行,但卻不是未來主流,即并非“只有新零售這一說”。
二、誤判核心在哪里?
剖析馬總的未來預言邏輯鏈則可發現:他之所以如此篤定“未來零售市場會大一統”,根本原因在于他認為線上、線下零售的邏輯是一致的,換言之即消費者在線上、線下購物的訴求與邏輯完全一致,即滿足購物需求。故若能更加便捷(配送到家)、實惠(活動補貼)且同質同量(實體門店貨品),那么消費者就必然會選擇更便捷的方式(新零售),如此則“新零售”勢必一統江湖。
但實踐結果卻明確指出:線上、線下的消費訴求、邏輯是不一致的,甚至差距巨大,故“新零售”會成為一種便捷的選擇與輔助,但卻根本無法實現大一統。
原因很簡單:線下實體不僅滿足消費者的商品需求(物質),更提供更多“情緒價值”。以我這類資深超市愛好者為例,我喜歡逛超市的核心原因其實從不是“購物”,而是感受一種“人氣、生活氣”,即由看到琳瑯滿目的實物商品、熙熙攘攘的真實人群而油然而生的一種生活感與購買欲。換言之,即并非由物質需求驅動,而是就想去逛逛,然后因游逛而激發出許多購物沖動。
所以在阿里入主大潤發之前,我曾是大潤發鐵粉,而當阿里入主之后,我轉為了家家悅鐵粉,因為大潤發愈發難以提供那種情緒價值,取而代之的更多是看到及聽到頭頂時常轟鳴而過的機械配貨軌道聲,因此我越發不愛去大潤發了,取而代之的是“淘鮮達”,即大潤發配送,但這全部皆是“商品需求驅動”,即突然發現缺什么東西,然后就通過淘鮮達并湊夠免運費金額下單。或許你會說“這不是也有連帶消費(湊免運費)”?還真不是,湊單一般選擇米面油之類必需品,反正總能用到、又放得住、且又重,如此直接配送上門豈不更好?
因此,阿里“新零售”改造大潤發之于我的結果是:越來越少去逛大潤發,但剛需消費依然還在大潤發,只不過那些隨機消費全部轉移。可回顧過往,隨機消費至少能占到總消費額的40%-60%,即本就想去逛逛,結果一下買了一堆東西。
可最關鍵的是:我的情緒需求還在且依然高漲,畢竟之于我這類沒啥業余愛好者而言,逛超市與早市(市場)是為數不多能帶來情緒價值的存在,那我的這些需求與對應消費去哪了?答:家家悅。
三、未來趨勢淺析:電商向下、實體向上
我所指的“上、下”并非趨勢方面,而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的上、下”。馬斯洛需求理論大體分5層,自下而上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其中“生理及安全”可歸結為物質需求、“社交、尊重與自我實現”可歸結為精神需求。物質需求恰好對應商品的“多、快、好、省”,這恰是電商最為擅長的;而精神需求則更多偏向于人與人的交互,雖然互聯網也具備相關功能,但相較于現實中人與人的交互,網絡還是過于虛擬,尤其在節奏愈發高速、激烈的當下,“真實而又平和(生活化)的交互”愈發珍貴,而這卻是電商所無法滿足的。
因此,之于實體從業者們,要真正轉換思維,開始由物質為核轉向精神為核,要思考如何供給更多精神價值。
結語
正所謂“天下萬事皆一體兩面且能量相當”,9年的實踐結果讓阿里深刻明白了“并非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更讓更多無畏創想者們清醒認識了“方向”的重要性。但覺醒之時即是重生之始,阿里若真能如馬云所言“回歸淘寶、回歸用戶、回歸互聯網”,那么它的未來似乎又明朗與可期起來,在正確且又擅長的領域做正確的事情,結果又有多大概率不成功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