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錢」的預制菜龍頭安井食品,又要去港股收割?
來源/奇偶派
作者/范文
后發先至的“速凍一哥”安井食品,財報上的賬上現金流充裕,在A股屢屢資本運作反復融資后,又要上港股了。
1月底,預制菜龍頭安井食品發布公告,表示為加快國際化戰略與海外布局,擬啟動港股上市籌備工作。但該消息一出,資本市場迅速用腳投票,安井食品跳空幾近一字跌停,兩個交易日內大跌超16%。
那么,安井食品到底哪里“觸怒”了市場和投資人?
01
劍指海外增量市場,還是換地方融資?
打開安井食品的研報欄目,券商與機構們幾乎都是一致看多的態度,而相關理由無外乎速凍本業的出色與預制菜第二曲線初見成效而給出的估值。
在速凍產品本業中,作為業內最大的企業,安井食品擁有著絕對的上下游議價權。
上游供應商方面,當前,新宏業、新柳伍、湖北安潤三家公司均為安井供應淡水魚糜,穩定的原料供應保障了價格的穩定性,公司魚糜采購單價波動小于行業整體。而在下游控制力上,公司擁有積累多年的優質經銷商資源,也讓公司品牌成為了產品最好的名片。
在預制菜賽道里,安井是最早一批布局的企業。
在預制菜概念還未興起的2018年,公司就將菜肴制品單獨列入了財務報表,并在接下來的數年里成立獨立品牌、事業部、外購與自建預制菜產能。也正是由于安井的獨具慧眼,公司預制菜業務一路高歌猛進,2018-2022年的CAGR達到了驚人的66.34%,迅速攀升為公司第二大業務,并一直保持著遠超原有主業的相關增速。
而公司的業績,也在數條業務線的增長下保持了較快的增速,近年來的營收都穩定保持在了15%以上。
圖源:Choice
但也正是這樣一家“優質”企業,卻在發布H股上市意向的公告后遭遇了滑鐵盧。
1月19日晚間,安井食品公告,公司擬在境外發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公司董事會授權公司管理層啟動本次H股上市的前期籌備工作。換句話說,便是安井食品有了登錄港股的意向。
公司表示,本次出海是為了加快公司的國際化戰略及海外業務布局,增強公司的境外融資能力,進一步提高公司的綜合競爭力。
而券商也迅速跟進解讀,表示火鍋是餐飲出海的“排頭兵”,如海底撈、劉一手、小龍坎、蜀大俠等火鍋企業已經站穩腳跟,初步完成了從“品類出!钡健罢J知出海”的轉變,食客也逐步拓展至了非華人群體,此時作為速凍火鍋料龍頭的安井食品出海,實在是最佳時機。
但是市場的真實反應,卻似乎超出了公司與券商們的預期。
消息發布次日,安井食品股價跌停開盤,并在第二個交易日中放量大跌,原因是公司在股價距離高點暴跌七成的結點上,不想著如何維護市值,反而還一直朝市場“伸手要錢”,還是股權價值相對來說遠低于A股的港股市場。
股價大跌后,即使安井食品表示控股股東福建國力民生承諾自愿延長股份鎖定期,未來5年內其不以任何方式減持所持有的公司股份,也沒有得到投資者們的認可,反而各評論區中戾氣沖天。
投資者們紛紛表示,以公司當前的估值還要去香港上市,說得好聽點叫做國際化,說的難聽點就是損害中小股東利益,在公司賬上現金類仍然有61億元之時,不把心思放在實業之中,而是打著各種不一樣的名頭熱衷于資本運作,充當“收割”韭菜的鐮刀,令人失望。
02
安井食品,慣常在資本市場騷操作?
實際上,此次安井食品在資本市場上的騷操作并不是首次,回溯過往,不斷減持、高位發債、分紅與融資不成比例的事件并不少見。
自2017年上市以來,安井食品已經有過了四次融資經歷。
第一次2017年首次登陸A股市場時,安井募集資金5.4億元,時隔一年與三年后,發行可轉債分別募資5億元與9億元,2022年又在股價高位進行了56.75億元的定增,累計融資規模超過75億元,也就是說,安井每隔一年兩年,就要伸手問市場要一次錢,簡直是吸血鬼一樣的存在。
募資后的用途,也被市場質疑。
據華商韜略報道,2022年公司的超大額定增,募投項目分別為廣東安井13.3萬噸產能、山東安井20萬噸產能、河南三期14萬噸產能、泰州三期10萬噸產能、遼寧三期14萬噸產能以及四川、遼寧、泰州工廠技改項目,累計新增產能超70萬噸。
當新項目全部投產后,會在原有基礎上再增加近80%的產能,這不是個小數目,況且2022年安井食品的產能利用率已經降至92%。截止2023年上半年,公司56.75億定增只用了20多億,還有30多億趴在賬上,此時再選擇登錄港股,真的有這樣的需求嗎?
而在不斷募資的同時,安井食品的減持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據國際金融報不完全統計,2020年至今,安井食品共披露8條有關“股東減持股份結果”的公告,涉及公司控股股東福建國力民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國力民生”)、董事長劉鳴鳴、董事兼總經理張清苗、董秘梁晨、財務總監唐奕、副總經理黃清松、副總經理黃建聯,累計減持數量超3500萬股,減持總金額超48億元,而所有公告給出的減持原因均為“個人/自身資金需求”
與大額募資、瘋狂減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司難達平均水平的股利回報比率。
自公司進行首次公開募股以來,其累計向股東派發的現金紅利總額僅為12.5億元人民幣,這個金額甚至沒有達到公司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所獲得資金的六分之一。其中,在2022年度,作為“偽”白馬股的安井食品的股利支付率是30%,遠不及同年A股市場平均的股利支付率40.30%。
不過,如果安井食品能因過去數年的大額募資獲得長期來看更大的收益的話,也無可厚非,但去年11月的股權激勵計劃書,卻又給了市場一悶棍。
公司授予的股票期權的行權安排及公司層面業績考核目標如上表所示,而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已經完成100億元的營收,只需要在四季度完成36億元即可,而上年同期公司的單季營收已經達到了40億元,這不增反降的股權激勵,讓人哭笑不得。
而在第二個與第三個行權期,若剛好卡著數值完成2024年的營業目標,那么公司的業績增長僅為12.5%,這樣的股權激勵設置,也意味著2024年的安井食品,或許將從高增長時代走向低增長時代。
而在奇偶派與同一位專業投資人的交流中,對方也對安井的一系列操作進行了銳評。
他認為,安井食品作為高周轉經營模式為代表的消費類公司,只要加快存貨周轉和應收賬款周轉效率,就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彼時,市場也會給出合理的估值,在公司股價上漲的過程中再進行減持,可以實現大股東、管理層與中小股東三贏的局面。
然而,當下公司卻打著不斷通過金融手段進行增發,稀釋中小股東的股權,由于地位不對等的原因,管理層和大股東可以隨意在股價高低點玩弄手段,旱澇保收,而中小股東與投資機構只能在一輪又一輪的減持、增發、增持中被不斷收割。
實際上,比安井食品的做法更加“難看”的企業并不少見,但無一例外的是,這類企業都會在一輪一輪收割中讓投資者們敬而遠之,而投資者們也應該謹慎對待,理性分析,跳出簡單的財務報表,看到上市公司管理層的真正一面。
03
寫在最后
安井食品的故事,其實并不少見,但其背后要教會我們的,也并沒有改變。
對于企業來說,在追求競爭力升級與國際化的同時,務必尊重并保護中小股東權益。頻繁且不透明的資本運作易挫傷市場信心,對企業發展造成長遠傷害。而對于投資者來說,則應具備透視財報、洞察企業本質的能力,結合戰略規劃、經營狀況及市場反饋做出理智判斷。
此外,最應該“硬”起來的監管層,應該對可能侵犯中小投資者權益的行為保持高度警覺,強化法規制約,引導上市公司確立正確價值導向,以確保資本市場在公平、公正、透明的環境下運行。
唯有如此,上市公司與投資者方能建立穩固的信任關系,共同驅動實體與資本市場的繁榮進步。
參考資料:
1.《安井食品的跌停啟示》,華商韜略;
2.《一家高速成長的消費品公司,估值只有15PE,突發兩個跌停!》,財報是本故事書
3.《安井食品股價跌停背后》,國際金融報;
4.《暴跌70%仍赴港上市,安井食品葫蘆里到底賣什么藥?》,格隆匯。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