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商專欄寫作十年是一種什么體驗?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無名
眨眼間,23年已進9月,先賢誠不我欺,時間確如那過隙白駒、一閃即過且似有“不斷加速”之勢:感覺中一年方啟、可現實卻已由春入秋、又近尾聲。不知是時間快了、還是靈魂慢了,總感覺近期一切皆在“狂飆”,但好像又都“漫無目的”,或因為“恐慌”而發足狂奔,亦或是“跟風而奔”,一切都在躁動著,可為何而躁動又沒人說得清……今年最爆的電視劇也叫《狂飆》,或許贏在“應景、共鳴與名副其實”。
今年于我而言意義同樣非凡,其中有一項尤為特別、值得驕傲與自豪——“入駐聯商專欄滿十年”:10年,3700余日夜、295篇原創、平均每12天1篇;10年,10輪冬去春來,苗已成樹、木已成材;10年,總訪問量超5100萬,“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所以確應寫點什么,一則繼往、一則開來,望能給自己及大家以啟發。
一、為何“聯商”
2013年7月22日,我在聯商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原創文章,題為—“細節決定成敗——淺談《中國好聲音》的成功細節”,說來也巧:那時最火的是《中國好聲音》,而10年后這檔已然邁入暮年的節目竟能再次翻紅,可這次卻是“黑紅”,真是風水輪流轉,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著名社會實踐家琛哥有言:“出來混,遲早要還的。”所以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須切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至理名言啊!
而我與聯商真正結緣則源于“周報”:我第一家服務的商企是一家保留相對純正日式體系的行業龍頭,實習后我被調入體系核心——營業企畫并開始與“情報”結緣。日企的“情報”即各類信息、數據的集合,包括項目、行業、競爭店等多個維度,而由于發現行業情報出處大多源自“聯商”,所以我就開始對它產生了興趣,心想-既然如此嚴謹的日式體系都能將它作為主要信源,可見它必然足夠專業、嚴謹,且行業地位不凡。
而真正促使我留下的則是當時的論壇與博客。實話實說,專業的東西固然好,但卻往往冰冷生硬,令人望而生畏、甚至“勸退”;而論壇與博客則不然,“有血有肉”,且有趣、有料,你來我往、好不熱鬧。縱觀論壇(BBS)、博客、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直播的輪番爆火,難道只因技術發展嗎?非也,核心要素其實在于個性化與互動性,個性化的東西雖看似隨意,但卻“既能引人、又能留人”。
二、為何“專欄”
開寫專欄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倒逼自己”,鍛煉自身寫作能力,但因為浮躁且不得法,所以一直進展緩慢,甚至有些原地踏步。后來突發奇想,索性就在這一行業“頂流”平臺開個博客,一則練筆,另一方面或能誤打誤撞另辟蹊徑,遂而決意開博。至今我仍清晰記得首篇文章的寫作過程:一上午僅憋出一段,然后又幾乎全部推倒重來;最后終于寫完,而后立即發布,生怕再看一遍又要推動重來……
十年來不知寫作能力提升了多少,但確實不怵寫東西了,尤其靈感來時也有“下筆如有神”之感;質量方面也應有所進步,畢竟熟能生巧、加之閱歷漸長,亦能“水漲船高”。“王婆賣瓜”之所以自賣自夸或許不是“夸大”,而是她確實認為自己的瓜就是好且越看越好,比如我對自己文章的感觀。當下與十年前幾乎無異,完成后皆感“上品、佳品”,甚至不惜為此,時常與編輯老師們“battle”,為自己的文章據理力爭……這也在提醒我們——主觀最易陷入偏見與執念,所以越是追求客觀的商企則越重視數據,因為數據是相對客觀的,故而以此作為核心評價標準最為審慎。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但其實只要開了頭并形成了習慣,后面也就沒那么難了。而助力我形成習慣的主要原因則源于互動:一方面當時正處BBS時代,大家樂于灌水跟帖,所以發文總會有不少評論,與大家互動極有意思;另一方面聯商不時舉辦各類活動與比賽,印象最深的當屬“觀點爭鋒”與“零售鋒芒”——
·“觀點爭鋒”好比辯論賽:聯商拋題,正反兩方自行選邊站隊、發文申辯,不僅理越辨越明,而且越辯雙方火藥味越濃,也因此更具互動性與可看性,這亦是人性、都愿意看熱鬧、湊熱鬧。尤記得關于“支付寶接入實體”的那一次辯論,當時與老笑老師“杠上了”,雙方幾乎一天一文的你來我往,也因此與笑兄“不打不相識”,后來借聯商大會相見更是一見如故。
·“零售鋒芒”則是一月或幾月一次的評稿比賽,編輯部約稿派題,最終按數據反饋評出5-10篇優秀文章獲獎。對我而言獎金倒是其次,主要是那種競勝感,上榜猶如“金榜題名”,每每令我無比期待與欣喜。
就在各種力量的牽引與作用下,我進入了這一領域并堅持了下來,所以一切皆有安排,一切也皆是最好的安排,包括這篇文章,同樣也是其中一項,無論你看到或沒看到、有啟發或沒啟發亦然。
三、“十年”感悟
最后談談“寫作十年的感悟與收獲”:
1、堅持
近期我國男籃因連續失利正處于“風口浪尖”,一位前男籃國手的評價極有啟發,總結起來就兩個字——“欠練”。這不由讓我想起一段著名對談——有記者曾問科比:“你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沒想到科比竟反問到:“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嗎?”其實一切成功的核心恰在于此,就像一則名言所講:成功源于1%的天賦+99%的努力。而此努力即涵蓋“堅持”,一日乃至數月的努力尚不足以稱之為努力,但若能堅持1年、5年、10年則確有可能“鐵杵成針”。其實所有的成功、勵志神話故事的核心都無外乎“堅持”二字,只要堅持、必有收獲。
2、實踐
我想要鍛煉寫作能力,無論這個想法多么強烈、起初想得多么全面,只要沒去做都沒有任何意義與價值。好比上述提到的首篇文章創作過程,想得挺好、挺全,但當真正動筆時才知差距有多大,此即老一輩所說的:“眼是懶蛋,手是好漢”,故而“只動眼、不動手必眼高手低”;另一方面,別擔心做不好,更別因遇困就放棄,只要堅持做下去就會越來越順,我想熟能生巧是這世界一大真理。
3、客觀
人是主觀的,故而極易陷入“主觀陷阱”,所以人人都易成為“賣瓜的王婆”,總認為自己的瓜更好、更甜且往往越看越好,可這樣就會走向兩種極端:
·愈發高看自己
·愈發輕視對手
而這兩種極端又會導致人愈發封閉,因為這會使人認為外面都是垃圾,有啥可看、可學的?浪費那時間干嘛!所以最終導向“閉關鎖國”。國尚且能夠如此,更何況人了。所以越是“一帆風順、高歌猛進、一派大好、人見人夸”之時越應提高警惕,因為這往往意味著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已然開始飄了,而一飄就易成為那“風口上的豬”,一旦飄離風口會跌得很慘。
四、我眼中的聯商
最后再聊聊“聯商”,如若不是它,就不會有這些經歷,更難有以上感悟了;另一方面,若非“意氣相投”,那么相伴10年更是全無可能。其實任何持久的關系都是建立在“意氣相投”上的,利益可維系一時、但難以長久,而“意氣相投”則不僅可保持且還能歷久彌新。作為一名與聯商相對深度接觸10年的“坐地戶”,我想我是有一定發言權的,但描述平臺卻非易事,要么太虛、要么太碎,所以我想到了一種方法-“借人喻物”,因為企業是由人構成的,所以只要看明白了“人”,那企業是什么情況也就大差不差了。因此選擇“代表”很關鍵,我最終想到了他——聯商網總經理王躍林先生。
實話實說,初見王總著實是讓我倍感意外的,他太樸實了,極為平易近人,半點架子都沒有,有種鄰居大哥的感覺。
我仍清晰記得我們初見時的場景:那是2016年在蘇州舉辦的聯商網大會,我到蘇州時已近傍晚,晚飯后閑來無事索性先去主會場轉轉,恰好碰到對接編輯正在布場,和她打了招呼并問她王總在不在現場,她看了看現場然后指了指前排說:“王總在那。”我順著她指的方向看去、見一人正拿著名單及桌牌逐一躬身核對,那感覺及認真勁著實不像是“老總”,倒向踏實的老員工,這與我的預想大相徑庭,所以我又再次確認,在得到對方肯定答復后隨即上前打招呼,接觸感觀與他給我的外在感觀完全一致:樸實、平易、真誠。
經歷這些年的職場浮沉,見慣人來人往、潮起潮落之后,我愈發明白了“為何他是總經理”,以及“為何聯商始終穩步發展、步步為營”,且這10年接觸下來,我愈發自內心敬佩他的為人。對比過往,他依舊樸實,始終“表里如一”;他依舊務實,2021年再赴聯商網大會依舊在會場看到了他兢兢業業的忙碌身影;他依舊真誠、依舊沒有架子、依舊熱情、依舊如鄰家大哥般親切……他讓我明白了什么叫“十年如一日”,什么叫“訥于言、敏于行”,什么叫“做事”,什么叫“認真”。
所以我著實看好聯商的未來,不僅因為有王總這樣的領導者,且他更是所有聯商人的代表,不知是受他影響亦或是企業文化如此,我接觸過的聯商人大多如此。相信若您見過他與他們,一定知道我所言非虛。
最后再表達一下感謝吧:感謝大家十年來的不離不棄、關注關懷!感謝聯商為行業提供如此平臺,助力大家交流共進!感謝家人與朋友的支持與鼓勵!感謝自己的堅持與努力!我想咱也可定一個“十年之約”,下一個十年時再回首,看看又將有哪些變化、收獲與感悟。感恩、感激、感謝!望有啟發。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
VIP專享頻道熱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