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再談零售效率問題的必要性
出品/聯商VIP專享頻道
撰文/沈追
商業運作濃縮到一個核心,往往是效率。人貨場,時間、精力、組織或文化,最后都是在投入產出這個綜合體系上去評價。此時再談效率,很多是詞窮之舉。原本期望的春暖花開,對很多零售業來說卻成了另外一種苦局。原因分析甚囂塵上,但企業最終還是要活下去,所以對效率的追求,會更加現實,也會更加急迫!好與不好,先要服務于活著的當下!
向極致去,便成了一種必然!
零售發展到今天,理論和實踐都有了海量的積累,從管理學角度來講,效率是指在特定時間內,組織的各種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率關系。效率與投入成反比,與產出成正比。我們看效率這件事,只能先掰開了,揉碎了,然后再搓捏到一起。
一、從數量、質量和結構上,打磨投入
首先是人。
從投入要素上,零售業最核心是人,業績不好,評估人效,人員配置首當其沖。過去大賣場,從幾百號人逐步減到幾十號人,也在持續運作。裁人,是業績不好時,服從活下去這一大目標的基本動作。
但大賣場自己可能也想不到未來,當時的效率評估一定是合理而正確的,沒有強大的支撐邏輯,減人很多時候可能會有后遺癥,一定會影響現場服務,員工減少和老齡化往往是業態衰敗的表征。我們能理解減人的自洽性,但這個跟價格戰是一樣的邏輯,它是最直接最顯著的殺招,可能也是最傷的動作!很多時候對企業的刺痛,是氛圍和文化的心涼,打破的往往是整個團隊的心理安全感。這點因不同企業的文化導向不同而影響不同。企業有自己的文化一慣性,少一些認知沖突,可能影響會小一些。
但不經當家做主的痛,我們其實沒辦法去求全責備,減人是否有支持體系,空間有多大,負面影響有多少,這在每個企業是不一樣的。企業家是最有壓力的,我們理解許多企業這樣的選擇,但還是期望零售業界,少一些這樣無奈的抉擇,也期望減人之后,有很多流程支持、技術運用和組織服務的補足。
對比之下,選擇不減人、分流或重組的方式,則顯得更人性一些,而人性的背后,是企業價值觀積淀的結果,價值觀往往是用來指導我們做選擇的。從實效的角度,一是此前有足夠厚實的員工評價體系,能夠挖出低效洼區;二是有明確的業務戰略,斷臂刮骨,能優化長期能力,這些,還是需要零售組織去做細活。
企業所有的決策,對內都會形成文化積淀,在可能的情況下,零售業還需要從質量著手,通過內外培訓,提高顧客交互界面的價值體驗。這是一項長期主義的慢工程,在當下階段不一定能解毒,但現金流允許的情況下,我們更歡迎企業這樣的選擇。我們始終相信,零售市場的淘汰會有一個周期,擠出過剩產能后,零售市場依然需要優質資產,而優質,一定是慢火深燉、堅韌沉淀的結晶!
其次是貨。
流量減少→周轉變慢→現金流困難→投入減少→流量繼續減少,如此形成一個失速循環。商品周轉一出問題,會導致整個價值鏈的病變,無論是節點阻塞還是返物流,帶來的都是雙重低效。在當下困難的周期,很多時候其實是誰能周轉誰就占優。
而在市場過剩的情況下,貨的周轉很多時候要靠勤奮的運營。
(1)深度性地進行數據洞察、高頻率地挖掘數據異常
存貨代表資金占用,難的時候,零售商特別是食品更加需要關注數據。多維度地進行品的、類的、店的分析,顆粒度甚至需要細化到時刻。而不管是大數據還是小數據,現階段最重要的不是產出顆粒度,而是運用。有用,就能產生價值,用數據來指導,這點極其重要!數據,是這一過程中的風向標。零售商通過品類、單品周轉率的復盤,形成退貨、商品淘汰或結構調整的決策,連帶性的是對物流和門店整個管道庫存效率的管理。
以數據驅動為主題,對貨品周轉的高頻關注成為“政治正確”,盡管利益相關方可能會相互博弈,但這可能恰恰是企業僅有的騰挪空間,實力和地位,背后很多是數據利益的考量。
(2)高頻地進行促銷,推動商品庫存合理化
業績壓力之下,促銷成為必然選擇,價格競爭再所難免。僧多粥少,存量市場很多時候就是要搶。至于競爭的策略,搶的藝術,市場不同、對手出牌不同,三十六計因時而動。而當下,核心必須以貨品周轉為關鍵詞,在引流、轉化兩個主題之下,最終要解決存貨健康的問題,這與過去單純的沖刺業績有很大的不同。對企業來說,能多賣點是一點,相對盈利,有現金流更加重要!所以我們看很多場子,要么缺貨,要么被存貨壓死,折射出的都是周轉的壓力。
而近年大熱的折扣店、會員店,應該是把促銷演繹到極致的業態,最高級的促銷是不促銷,或者是所有商品都在促銷,這本質是商業模式的差異。所以,對很多零售商來說,促銷失效會成為常態,寅吃卯糧也很正常,不同的是,不停地折騰,我們保留了希望。
我們把它描述成促銷而不是營銷,絕對不是否定如52周MD、精細化的會員營銷或高貫通的全渠道經營,而是更希望說明,現階段的經營是一場韌性之戰,所以,此輪需求不足,促銷會是過濾器,也會成為質差企業退場的加速器。
(3)優化商品結構,提升供應鏈效率
零供雙方,基本榮損共俱,隨著去庫存化的推進,供應鏈的效率提升才能水到渠成。而最近講得最多的,一是做減法,過去太多無效的、同質化的需要清理,多數是矯正動作;二是換新,一些流行、熱點、情緒化的品項,成為主力客群的基本需求,所以引進新品并保持更新頻率,更像是基礎面!如果從長遠來看,企業都要找到自己的中間態,商品不多不少剛剛好,貨品不極不舊正適合,并且為此,建立了自己階段性的結構定位和效率配套。我們最終要追求的,是綜合成本和綜合效率最優。
當下,在供應商各種后臺費用投入的情況下,零供之間可能很大的矛盾來自于進退貨的拉扯,從而可能會進一步導致線下優質品項的轉移,供應商通過直播及優選渠道,一定程度也會加速實體零售的分化。合同規則、渠道規模決定了雙方博弈的籌碼,零供雙方進入新的“江湖殺”。我們也很想呼喚零供關系優化和零售生態建設,但屈從于現實,零售生態有自己演化的方向。對業態來說,是磨難,也會有重構,我們大體上只能這樣安慰自己。
但我們相信這只是市場的階段性特征,對商品結構和供應鏈這一體化的內容來說,過去業界講的,所有行業“值得重做一遍”并未完成。我們更相信認知決定未來,難的時候,“共渡”不是行為藝術,而是可以察己、利己、惠他的德性選擇,企業行為信譽會為未來發展提供土壤,極致的供應鏈效率、生態性集合、生產型零售商、自有品牌的未來等,仍然是我們今天思考的主維度!
我們需要勤奮,但也不用焦慮,而是在效率的指引下,針對每個人、每件貨、每塊場地,每個設備、每項費用都投入精細化的數據評估,為了最終的價值產出深度運營,最后轉化為服務顧客的動作。所以,勤奮,不是口號也不能是口號,而必須是企業的常規操作。
第三是場。
坪效可能是企業彈性最小的效率指標,因為商業面積就擱在那,我們能做改造、壓縮、轉租、調整,只是大家日子都不好過時,商體也不一定能轉出高溢價。
但坪效也可能是彈性最大的指標,因為場承載著貨與人,延伸出去,多少會變成另外一個話題。所以回到現實,人貨場還都是綜合運營的話題。
第四是結構。
就像籃球,NBA會有很多大牌球星乃至超級巨星在一起組合失敗的球隊,也有平民球員在一起奪冠的。對企業來說,重點的部門、關鍵的崗位、核心的團隊,有時只是需要結構變化,每個要素本身就很有力量,只是組合方式的問題。一些大型零售集團,結構化問題會更明顯一些;在購物中心、超市、百貨、便利店、專業店體系中,本身就有很多的資源爭奪與平臺調度的問題。
結構,大部分時間是設計出來的。
今天,商業更要在結構力上做文章!基于企業定位目標,一邊設計一邊修正。對零售業來說,我們會在商品集群上反復運作,科學合理地選品,背后都應該有自己的生意邏輯,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經營成效,往往是“需&給”雙方價值確認的結果,對零售商來說,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毛利率更高和毛利更高是兩回事。所以結構策略運用,一直是個經營技術問題,就像菜場的兩個攤位,有的能賺翻,有的會賠死。
難的時候,你可以選擇降低綜合毛利率打市場,也可以選擇深度服務做盈利,只是打市場的時候需要高收益項來轉化,而深度服務時,需要基礎流量來保障。可能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經營拐點,銷售與毛利、費用與利潤、客流與盈利需要周期性的平衡,在那個拐點之上,結構化力往往是一種戰略能力。
發現結構力,很重要的核心是,找到結構中的十倍要素或優勢要素,然后從鏈路上進行打磨。零售業專業化綜合化力量,事實上是結構化的核心體現。綜合化體現的是組合力,而專業化,更多是對要素的結構化。近些年,分解大賣場的社區店,沖擊社區店的專業店,沖擊專業店的規模專業店,其實一直在用這樣的結構化邏輯。我們能從過去批判或者未來洞悉中,找到哪些結構化洼地呢?
而商品力始終是被組織力擰在一起的,團隊結構和組織職能都要服從經營戰略,這點設計性比較明顯。所有好的零售業,本質都是需要綜合能力。今天,我們看到了很多網紅企業的失速,除了市場因素,很多都是企業內部經營質地的原因。企業,最終是點線面體能力作用的結果。
二、從目標、執行和機制上,挖掘產出
說到產出,企業最大的曲別還是文化。高效的組織,最核心都是在解決人愿不愿、能不能、會不會的問題。組織越大,這個問題越嚴重。尤其在難的時候,人缺乏獎勵的反饋,還能有積極的力量,這往往就不單是人貨場所能涵蓋的內容。要挖掘產出,目標追求、壓力管理、閉環驅動也會更加常態化。
環境不好,大多數人在壓力大時,都容易陷入焦慮,進入一種心理內耗,缺乏一種目標轉化能力,更缺乏持續小贏的認知,一群人如此,也就變成了組織氛圍問題。員工往往是因為設定了生意不好、生意難做的信念,然后再去尋找做不動的證據,這是首先要打破的心理障礙。
A、挖掘產出點
流量減少、需求不足,人們會有體感,但運營還是需要進行量化。就機會來說,一是比較的差距,比如同比、環比;二是推理邏輯,如滲透率、轉化率、流動性;三則是規劃性,如達成率、覆蓋率、滿足率、占有率等,零售往往基于目標用戶的流量邏輯來思考產出,往往需要通過“數據→組織→任務→評估”這樣的PDCA作業循環來推進。企業都有自己的績效管理體系,可能今天我們更多是對頻率和強度的要求。追求客流、銷售、毛利額,越是難,越是要有要求。
B、關注轉化效率
大多數零售企業,過去都會有一大堆的數據,這些都是資產。復盤、喚醒、橋聯、刺激、互動......零售的范疇往往是相對確定的,雖然市場是動態的,但以戰勝昨天的自己為目標,企業該知道自己過去什么賣得好、哪些顧客到店、有什么樣的周期和頻率,以此規劃新周期,轉化率指向性應該更強。所以,創新是一方面,但把過去的積累,變成可以轉化的素材也非常重要。
C、追求組織體系性的產出
對整體行業來說,今天的零售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對很多新晉企業來說,體系沉淀還是需要一個過程。項目制的梳理流程制度、或經營技巧能夠形成積累,但企業更重要的是建立敏捷戰斗的方法論!這個方法論,既有自己的技術風格,也更有靈活應變的邏輯道論,從而組織人民戰爭,發揮組織體系的作用。
當然,也比較怕的是,上層不停地有變革、變化的要求輸出,并且還是缺乏連貫性、直覺相悖的要求。有“企業家膽略&組織”體系性創造產出,可能更加高效。
三、從綜合體系上,構建極致效應
每個企業都是一個體系,都有自己的綜合能力,就像胖東來,我們看到的是愛與善,更需看到的是她的成長與體系,我們有時不敢妄加評論一個企業的好壞,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不熟悉企業生長過程中的邏輯自洽體系。而在效率這個點上,脫離企業歷史和個體環境,單看投入或單看產出都可能是錯的。對行業來說,大家聽的是大原則,對單個企業來說,永遠是需要基于個性體系和資源稟賦來評判。行業優秀者有時分享的“優秀”被人“輕視”,多數原因是綜合體系的差異,所以會出現“你知道的我也知道”、但“你不懂我”的情況。
“投入--轉化--產出”貫連一起很磨人,在內部突破往往有難度,但我們必然需要這個大原則,這與企業管理者的認知和能力有關。羅伯特.卡茨曾經提出管理者三大能力模型:技術能力、人際能力和概念能力,而概念能力,則是從企業整體上思考,能夠看到各要素之間關系的能力,也是和認知及思想打交道的能力。如果近階段的難,是對中國零售精細化能力的錘煉,我們更愿意它是對企業綜合體系能力的夯實。
而從效率上看,綜合什么?我們覺得要是“供需聯”模型下的鏈路思維,從源到端,所有的實物流、信息流、價值流,能把控所有的異常點。例如超市的土豆、白菜、蘋果、魚、肉,每個單品背后的邏輯都是不一樣的,從源頭種養、收采、分級、包裝、運輸,到中段入市、轉運、分撥、入倉、分配、到店(上線)、暫存、銷售、到售后,我們能描述清楚成本、說得清損耗、管得住節點、理得清時效,每一項數據可以是連續性貫通的,而不是職能深井的“本礦”!今天,綜合效率往往就是從各個節點上摳出來的,可能每公斤商品上一分錢的節省,對整體就是一個巨大的效率提升。
對于已經成熟的價值鏈來說,綜合效益更高可能會涉及到商業模式變遷。從大賣場到會員店,從會員店到折扣店,減品、新品都到達一定拐點,最終都會引起以產出規模的質變,配套組織體系、運作方式、經營策略、聯盟策略等變化,從而聯動企業商業模式的變化。而核心,一定是綜合成本更低和綜合效率更高。
當然,我們永遠不能忽略的是消費端的話題,深刻地做消費洞察,依然是效率最大的源頭。當前的困境,需我們反思,我們當初經營好的時候,是為顧客提供了什么好的價值?今天遇到問題了,是不是我們給顧客提供的價值消失或者降低了?如果價值不夠了,那么企業存在就會變成可有可無的事情了!
綜合來說,可能當下已不單是困,而是危,應對險境,在投入上少一些、產出上要求高一些,甚至無理一些,活下去是第一要務!我們也都會覺得,企業都需要有偉大的追求,用真善美的尺度,那些“低層次的促銷”、“以地位向供應商尋租”、“殘酷的職場”.....我們都覺不該,我們羨慕那些風雨不染的企業,但面對困局的眼前現實,有時選擇并不一定有很多!沒有人會死在理論的迂夢里,可能增長時期的所有不該,都變成了眼下的應該!而這個應該,其實一直未曾偏離,零售的經營,核心要回到自己的基本邏輯上去,并且需要更大的深度!
所以,在效率的頭頂再打個洞,留在牌局,一切皆有可能!
聯商專欄,不止有深度!優質專欄作者長期招募中,歡迎掃碼咨詢: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