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樂寶上市背后:三鹿陰影下重生,低價策略拖累利潤?
近日,一則關于君樂寶計劃上市的消息,引起了各方關注。
接受《石家莊日報》采訪時,君樂寶乳業集團副總裁仲巖透露:“公司已經正式啟動IPO上市項目,爭取在2025年完成上市”。
他放出豪言,2025年,君樂寶力爭銷售額達到500億元。要知道2021年君樂寶才剛突破200億。
與此同時,君樂寶還大手筆進軍羊奶市場,推出了售價高達500元左右 (800g) 的純羊奶粉品牌“臻唯愛”,立志成為羊奶領域的領頭羊。
事實上,君樂寶已經是乳企中的“優等生”——體量僅次于伊利、蒙牛、光明,并且在乳制品和酸奶細分市場的占有率位列第四,超過澳優、雅士利和貝因美等一眾上市公司。
但消費者和資方心中早已寫滿大大的問號,“君樂寶不是賣酸奶的嗎?”“羊奶賣這么貴,會有人買單嗎?”“利潤率太低了,難上市”。
從品牌認知,到第二曲線、利潤空間,需要對國產品牌君樂寶進行全方位的客觀分析。
1、低價策略,打開低線市場
從公開數據來看,盡管君樂寶的奶粉業務已經占到營收半數,還是有很多人對它的第一印象是“酸奶”。
這背后有著深刻原因,因為君樂寶奶粉一直馳騁在低線市場,主打高性價比的價格牌,用戶不忠誠,品牌也低調。
牛刀財經在君樂寶京東自營旗艦店看到,銷量最好的幾款嬰幼兒配方奶粉價格都在二百元以內,其中3段樂鉑幼兒配方奶粉售價為158元/罐 (808克) ,3段樂純幼兒配方奶粉售價為129元/罐 (1200克) 。定價遠低于同類奶粉品牌。
君樂寶的城市布局也與其低價策略相適配。乳業專家宋亮表示:“君樂寶的主要市場集中在三四線城市,一二線市場反而是君樂寶進入的難點。”
君樂寶對于品牌定位的理解很透徹——低線城市以及農村地區消費者的購買力不如大城市,低端產品的銷路不成問題。
此外,一二線城市的生育率較三四線城市低,隨著國家二胎三胎政策相繼推行,后者有著堅實的市場基礎。
于是在傳播策略、地推宣傳等多方面強力執行下,君樂寶以短短四年時間,從2017年的102億營收增長到2022年的203億,近乎翻倍。
這個“低價產品+低線市場”的戰略看似完美,不過在同行的對比之下,暴露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有一份“國產之光”飛鶴奶粉的調查問卷,顯示在某縣城的一百七十個寶媽中,近半數認為其代言人 (某國際影星) 的孩子是真的吃飛鶴奶粉長大的;約四分之三的人認為明星有信譽,推薦的產品值得買;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她們除了飛鶴,對于其他奶粉品牌的印象模糊。
飛鶴同樣是走下沉市場路線,不同的是,請來大牌代言人,在央視平臺狂轟濫炸,每年光營銷的費用就有30億之巨。
并且飛鶴作為一個國產品牌,敢于將價格定到世界最高,配合它所打造的高端形象,這才在中國廣闊的下沉市場吸引到一批又一批“死忠粉”。
君樂寶對于下沉市場的理解沒有飛鶴這般大膽,依然信奉“低線=低價”的舊公式,可惜低價恰恰是用戶劣質心智的肇始。
除此之外,低價也讓君樂寶喪失了利潤,留給經銷商的空間更加逼仄,可能引發競價、傾銷這樣的操作。
曾經君樂寶委身于蒙牛旗下,從當時的財報可以看到,2018年,君樂寶對蒙牛的收入貢獻為13.62%,高于9.58%的利潤貢獻。但凈利潤方面,2017年和2018年,君樂寶凈利潤率僅為2.5%和 3.2%,而蒙牛的凈利潤為3.38%、4.64%,君樂寶拖累了后者。
可以說,君樂寶的“定位好”,更多地體現在營收增速方面,但上市后還需要考慮到權益人的收益。
2、被三鹿殃及,同時也是受益者
客觀來說,君樂寶的良好發展,離不開“政策紅利”四個字。
在2008年三鹿事件后,奶粉行業遭遇了一此史無前例的大地震。寶媽們對于國產奶粉大呼失望,紛紛用錢包投票——美贊臣、雅培、雀巢這些外資品牌銷售額飆漲,而君樂寶、飛鶴、貝因美等國產奶企只能蜷縮在角落里觀望。
殊不知,這一事件竟成為君樂寶發力的契機。
彼時君樂寶屬于三鹿子品牌,承受的輿論攻擊最嚴重——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個道理誰都懂;但是很少有人抿到另一層道理,那便是“子承父業”。
三鹿的轟然倒塌,不只是一個品牌消失的問題,更為河北的乳粉產業制造了巨大的真空,難道當地甘愿將這份空缺拱手讓予外資品牌嗎?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4月,河北省奶業振興工作領導小組曾發布《2019年河北省奶業振興工作方案》,其中明確表示“支持君樂寶乳業集團主板上市,拓展融資渠道”。
2022年02年22日,君樂寶董事長兼總裁魏立華曾表示,近兩年,國家接連出臺對企業發展的支持政策,在稅收方面,君樂寶享受了各類減免1.2億元。
以上就能看出端倪,君樂寶作為河北省的“家生子”,受到的扶持自然是其他品牌無法比擬。
值得注意的是,君樂寶的好運不止于此。
實際上,三鹿事件對國產奶粉的負面影響持續了很多年。歐睿咨詢的嬰幼兒奶粉市場份額報告顯示,直到2016年,市占率共占59.6%的前十大品牌中,國產市占率僅為18.8%,大幅落后于外資品牌的40.8%。
但正是2016這一年,嬰幼兒配方注冊制正式實施,規定每家乳企不得擁有超過3個系列9個配方。這意味著,拿不到注冊資質的、貼牌的、代工的中小奶粉品牌鐵定出局。
這項規定有力地保障了市面流通的產品質量,再加上嚴厲的奶粉檢測標準,國產奶粉印象分逐漸回升。
從此,君樂寶的一路上揚便一發不可收。
只是有一個小小的擔憂,君樂寶的好運純粹是順應了國貨崛起,但今天的國產奶粉真正收復失地了嗎?
根據Euromonitor的數據,2020年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前三大品牌分別為飛鶴、雀巢、達能,國產飛鶴僅占據一席,并且與雀巢不相上下;另據尼爾森數據,2021年上半年,中國奶粉市場銷售額TOP10廠商中,國產廠商的銷售份額是50%,這還是比上年同期增長了7個百分點的情況下。
況且,君樂寶的奶源自給率僅為50%——當初行業之所以大洗牌,不就是因為奶粉質量缺乏消費者信任。
3、羊奶能成為第二曲線嗎?
有人說,君樂寶還有一好——路線好。
比如,最近君樂寶搞出了一個叫做“罐內碼”的東西,頗有頭腦。
區別于奶粉行業普遍采用的罐外碼,“罐內碼”是打開奶粉桶內鋁膜紙才可見的二維碼。據悉,通過這種“雙碼系統”,君樂寶能夠確保市場上的每一罐奶粉產品全周期、全鏈路環節實現透明化、可追查,可有效終止市場價格混亂、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內碼制推行以后,好評聲如潮。
自媒體“納食”走訪君樂寶經銷商、母嬰店主等相關從業者,不少人認為“內碼制就是給竄貨、亂價戴上了一圈緊箍咒”、“客流量留存率得到改善,利潤也明顯增加”。
杜絕竄貨現象可以理解,有意思的是這后一句話:為什么客流量也增加了呢?
原來,這個罐內碼暗藏乾坤,消費者可以掃碼獲得積分獎勵、現金紅包、六搭一好禮、會員權益等多重消費福利。
可以這樣認為:門店能夠留住消費者,并不是高大上的“內碼制”,而是引流營銷。促銷讓利活動其實在任何一家大賣場屢見不鮮,能否持續有效,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而且,要說君樂寶的路線規劃好,第二曲線就不答應了。
因為,君樂寶要在羊奶粉賽道闖一片天,談何容易。
羊奶粉目前仍是很小的細分品類,與牛奶粉千億規模相比,2020年中國羊奶粉市場規模僅為104億元 (母嬰研究院數據) ,用戶認知有限。
起點低也就罷了,增速還遲緩。以穩居全球羊奶粉銷量第一的澳優羊奶粉為例,據澳優財報顯示,2017~2020年,澳優羊奶粉每年收入增速分別為60.2%、58.9%、40.5%、8.8%,連年下挫。
中國奶業協會原常務理事王丁棉認為,羊奶粉行業在2018年之前出現過高峰期,市場增長率一度達到30%,但隨著人口紅利消失、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2019年以后該市場已處于增長放緩階段。
并且這個點子還不新穎——進軍羊奶粉,飛鶴在做,伊利在做,美贊臣也在做,怎么看都像當年的智能手機大戰,卷死卷生,未可知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