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優鮮還有一線生機?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老刀
“我們守望大江南北,守望生鮮未來。”每日優鮮昔日的壯志豪情似乎還在眼前,但北京總部早已人去樓空。
每日優鮮行至今日,兩位創始人的動機是否純粹,外人不得而知,但顯然在判斷上出現了重大失誤。
1、股價大漲,回光返照?
公開數據顯示,每日優鮮8月3日以0.115美元/股價格收跌7.1%。8月4日,每日優鮮日內漲幅一度擴大至100%,報0.237美元/股。截至8月4日晚,每日優鮮股票交易量超600萬股。
漲幅雖然很大,但由于總體股價太低,所以并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
有部分投資者認為,每日優鮮趕上了中概股在8月4日的一波上漲風潮。也有人表示,可能有人在拉升每日優鮮的股價是為找人“接盤”。其前一日收盤價不足0.1美元,目前股價快速拉升,屬于典型的炒作低價股短線交易掙快錢的方式。
2021年6月份,每日優鮮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成為“生鮮電商第一股”,發行價達13美元,發展至今,公司股價已經跌去超99%。
7月14日,每日優鮮在其投資者關系平臺發布公告,宣布與山西東輝集團達成股權戰略投資合作協議。協議約定,山西東輝集團計劃向每日優鮮進行價值2億元人民幣的股權投資。
當時的這則消息,讓人們看到了每日優鮮可以繼續活下去的希望。但是,兩周后,山西的投資人好像反悔了。7月29日,每日優鮮發布公告稱,由于山西東輝集團戰略投資沒有交割,公司不得不做出對其業務戰略進行重大調整的決定,以實現可持續性經營,包括暫時關閉其前置倉業務的極速達服務和優化員工。
8月1日,每日優鮮的壞消息繼續擴散。每日優鮮發布公告稱,資金斷鏈,無法正常經營。對此,每日優鮮發布聲明稱,網絡流傳的《關于每日優鮮資金斷鏈無法經營的通知》是虛假信息,“大家不要上當受騙”。
甚至有媒體報道,創始人徐正已經躲起來了,下落不明。據中國企業家雜志在7月29日報道,徐正回復記者稱:“我一直在國內,這種謠言太惡毒了吧。”
當問起徐正是否身在香港時,每日優鮮相關負責人表示,“徐正在創業之初(2014年至2015年),就已經隨父母申請移居到了香港。但他現在一直在北京。”“現在公司所有的高管都在北京。”這幾天徐正很忙,每天很多電話找他。他一直在跟投資人接觸,找新的融資,也在試圖尋找買家。
2、創始人退出管理層,香港身份能否兜底債務?
8月2日下午消息,天眼查App顯示,近日,每日優鮮(澄邁)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兼總經理由馬蕾變更為孫玉英。每日優鮮(澄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5月份,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由北京每日優鮮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全資持股。
在此之前不久,北京每日優鮮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由曾斌變更為孫玉英,并由孫玉英擔任執行董事、經理。此外,每日優鮮聯合創始人曾斌、徐正退出該公司主要人員行列。
也就是說,在這個節骨眼上,每日優鮮兩位創始人都退出了法定代表人甚至是主要人員行列。加上徐正的香港公民身份,不免讓外界疑竇叢生。
1981年出生的徐正,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數學系,2002年加入聯想,負責全國零售大客戶。2009年-2012年,負責聯想中國區筆記本事業部,28歲成為聯想中國區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事業部總經理,并用三年時間將聯想筆記本業務規模從5億做到300億。2012年,徐正參與聯想佳沃組建,出任水果事業部總經理。2014年11月,他與同樣在聯想工作了十多年的曾斌一同創辦了每日優鮮。
2019年9月,徐正連續第三年入選《財富》(中文版)的“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業精英榜單”,同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大疆創新創始人汪滔、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等并列。
徐正曾表示:“我們最大的優勢可能是認準一件事能干10年,比較擅長長跑。”
截至2022年一季度,每日優鮮的股東里,徐正通過海外離岸信托持有每日優鮮8638萬股普通股,持股比例12.2%;其中,徐正代聯合創始人曾斌持有1749萬股普通股。
通過海外離岸信托方式持股而且是香港身份,這就意味著,即便每日優鮮破產了,徐正也可以隨時走人。畢竟,徐正持有的股份全部放在海外離岸信托中,被拖欠的供應商們是無法向其追索財產的。
據披露,每日優鮮目前總負債規模大約在15億-18億元。
3、對比叮咚買菜,每日優鮮做錯了什么?
到今年7月15日,每日優鮮共獲得12輪融資,投資者陣容相當豪華,包括中金資本、騰訊投資、高盛、老虎環球基金、元生資本、元璟資本、遠翼投資、華創資本、聯想創投等超20家投資機構,總融資金額超過百億。
四年時間,每日優鮮燒光了100多億。而投資方成了最虧的那群人。連投5輪的騰訊,最終也沒來得及解套上岸;青島國資委砸了20億趕上IPO的末班車,卻虧了19億多,幾乎賠掉了底褲。
2019年時,每日優鮮還風頭正盛,坐擁行業第一。徐正高調宣布未來3年要做到1000億GMV。為了實現目標,每日優鮮在短短2個月就燒光8億,為“拉新”(吸引新的用戶)推出各種半價滿減和免費菜品。但4年虧損100多億,營收卻沒起色。
很多人拿每日優鮮跟叮咚買菜做比較。從運營模式上看,每日優鮮確實有點流于概念——對所謂前置倉模式的包裝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人,而叮咚買菜搭建自主的供應鏈體系,向生鮮的上游追求效益,基本功更為扎實。
而資本市場也給予了明確的投票,截止到8月4日,叮咚買菜股價4.43美元/股,總市值10.46億美元,是每日優鮮的38倍多。
兩者在股價上的差異,也反映出實際運營能力和戰略導向的不一致性。總的來看,叮咚買菜更“實”,采取了上游供應鏈重資產模式,將收入來源押注在產品上,生鮮產品源頭直采比例達到79.1%,自有品牌GMV占比達到5.8%。
成立于2014年11月的每日優鮮比叮咚買菜早了兩年多。幾乎與每日優鮮同一時間,叮咚買菜于2021年6月29日上市,比每日優鮮晚了4天。雖然每日優鮮為生鮮第一股,但是在上市之前,從營收表現來看,叮咚買菜遠高于每日優鮮。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1年,每日優鮮營收分別為60億元、61億元、55.47億元;叮咚買菜營收分別為38.8億元、113.36億元、201億元。
去年11月,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曾在Q3財報會議上,透露叮咚買菜的盈利路徑:第一步,上海作為叮咚買菜最先開始運營的城市將在Q4實現UE的盈虧平衡,將在后續帶動整個長三角區域實現UE的正向經營利潤;第二步,在2022年底至2023年初公司全年現金流有望轉正;第三步,2023年至2024年公司利潤端有望轉正。
不過,叮咚買菜也存在著很大風險和不確定性。繼5月底先后關閉安徽宣城、滁州,廣東中山、珠海等城市業務后,6月15日叮咚買菜退出了天津市場。在財務數據上,叮咚買菜依然處于虧損之中,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一季度內,叮咚買菜總營收為54.44億元,較上年同期38.02億元增長43.2%;凈虧損為4.77億元。
從整個行業來看,生鮮電商幾乎呈現出全行業性的“塌方”。很多生鮮電商平臺前期發展速度看上去很快,規模也很大,但生鮮產品的損耗巨大,而且用戶在線上購買生鮮產品的習慣并不普遍,加之倉儲、配送成本高企,生鮮電商平臺盈利幾乎遙遙無期。
4、前置倉模式還有希望嗎
所謂的前置倉,是指區別于傳統倉庫遠離最終消費人群,在社區附近建立倉庫的模式。這樣的小型倉庫離社區近,又沒有門店的位置要求,租金便宜。
前置倉存在基本價值點是因為離社區近,所以提升了配送的時效性。但這樣的邏輯,其實是“自欺欺人”。前置倉成為生鮮電商炮制出來了所謂“新模式”,流于概念,并無實際意義。前置倉要真正能實現對一個片區所有用戶覆蓋,那就需要“飽和打擊”。但是,對于賣菜這件事,沒有一家企業能以一己之力做到“飽和”。謂的“飽和打擊”,意味著在某一個區域,無論前置倉還是線下門店,要高密度布點,面對任意用戶的下單都能在承諾的時間范圍內——對每日優鮮來說也就是30分鐘,“保質”、“按時”送到。
生鮮品類本是低價、高損耗的行業,毛利率不高于30%。前置倉主打的“30分鐘內達”硬生生是把履約費用率拉高到20%-30%,導致每日優鮮入不敷出。
生鮮是超高頻、而且幾乎是百分百家庭全覆蓋的消費品,幾乎每個社區附近不超過10分的路程之內必有菜場。前置倉的底層邏輯,是要跟所有的線下的菜場競爭,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有券商指出,前置倉模式的盈利難點在于其毛利難以覆蓋履約費用,其中倉儲、冷鏈運輸成本占比最重。一方面,由于前置倉建設需要設置冷藏區和常溫區,前期的建設維護成本高企。另一方面,前置倉還需要配備一定數量的運營人員和配送人員,每月固定的支出同樣不少。2020年,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的履約費用率便達到了20.72%和35.7%。
目前前置倉賽道已由早期的跑馬圈地階段過渡到精細化運營階段,對供應鏈、倉儲、物流和運營能力上的建設將會是跑贏競爭對手的重點。
對于倉儲、供應鏈和物流的精細化運營則完全是“重資產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叮咚買菜在這一塊布局較早,而每日優鮮似乎已經錯過時機而且當下的每日優鮮也早已無力重金投入。
5、生鮮電商生機艱難
從生鮮電商整個行業來看,幾乎呈現出全方位的“塌方”。很多生鮮電商平臺前期發展速度看上去很快,規模也很大,但生鮮產品的損耗巨大,而且用戶在線上購買生鮮產品的習慣并不普遍,加之倉儲、配送成本高企,生鮮電商平臺盈利幾乎遙遙無期。
從2021年到2022年生鮮電商賽道大幅度退潮,很多生鮮電商品牌倒閉、收縮。對所有的生鮮電商品牌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如何盈利,何時盈利”。即使作為行業一個的叮咚買菜,到目前為止,要實現盈利依然有不小的難度。
而每日優鮮,債臺高筑,士氣低迷,外界普遍不太看好,眼下的狀況,還能走向多遠?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