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零售數字化第一股”能救每日優鮮嗎?
6月25日,每日優鮮成功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股票代碼“MF”。
據悉,每日優鮮在本次IPO中總計發行2100萬股(含綠鞋2415萬股)美國存托股票(ADS),發行價為每股ADS 13美元。以此發行價計算,每日優鮮IPO募資額約為3億美元,IPO市值為32億美元。
此前,與每日優鮮爭奪“即時生鮮第一股”的叮咚買菜,在繼6月8日同天提交招股書后,又與每日優鮮同日更新招股書,一度使得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愈演愈烈,結局也更加撲朔迷離。
令人意外的是,更新招股書后僅三天,每日優鮮獲得超額認購,提前結束簿記,率先登陸納斯達克。每日優鮮卻沒有以“即時生鮮第一股”自稱,而是對外宣稱,公司成為了“社區零售數字化第一股”。
即便認購場面火爆,依然難掩每日優鮮流血上市的事實。在2018年-2020年的三年里,每日優鮮累計虧損近68億元,才在一二線城市支起“前置倉”模式。
從燒錢求規模,到主動收縮謀效率,為了獲得更多消費者信心,每日優鮮不得不又講起了新故事。今年3月,每日優鮮提出了(A+B)x N的發展戰略,欲將自己打造成社區零售數字化平臺。
其中,A代表其主營業務前置倉即時零售,B為其2020年下半年推出的智慧菜場業務,N則是指2021年啟動的零售云業務。
上市后的每日優鮮定位不再是生鮮電商、生鮮零售商,而是社區零售企業,它的目標是通過多業務布局,進入中國更多城市、更多業態,通過做數字化平臺賦能社區零售板塊的商超、菜場和小店及更多企業。
每日優鮮天使輪投資方、元璟資本合伙人陳洪亮認為,社區零售數字化賽道坡長雪厚,未來會成為國內增量最大、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每日優鮮以“(前置倉即時零售+智慧菜場)x零售云”的方式布局數字化社區零售市場,形成多維互補,讓它擁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成功登陸二級市場,每日優鮮看似獲得了更多籌碼。然而,在聚光燈背后,其本身的盈利問題尚未解決,新業務的故事才剛剛開局,“社區零售數字化第一股”真的能救每日優鮮嗎?
1
再講“新故事”
在不少人眼里,每日優鮮是那個2014年才從巨頭扎堆的電商賽道中涌現出的生鮮電商。
首創“前置倉”模式,抓住阿里和京東薄弱的“生鮮”類目,縮短配送時效,這才讓每日優鮮有了突破口,成功在一二線城市打開局面。
就在所有人都期待看見“前置倉”能夠盈利時,每日優鮮在第二個五年開始之際,轉而宣布了全新的愿景——成為中國最大的社區零售數字化平臺,并宣布以“(前置倉即時零售+智慧菜場)x 零售云”為新的發展戰略,要在這個超十萬億規模的中國社區零售市場獲得更長遠發展。
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判斷,中國社區零售市場將在2021年迎來大爆發,并且其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有路徑可依”。
從單一模式到多維布局,每日優鮮押注在了菜市場和零售云方面,前者旨在觸達下沉市場用戶,通過新業態撬動這個萬億市場;后者意在通過數字化方式實現智能全渠道營銷、智能供應鏈管理和門店到家能力,進而降本增效。
長久以來,菜市場都是國人購買生鮮的首選渠道,即便過去幾年消費趨向線上化,菜市場仍然牢牢占據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
招商證券2019年發布的《菜市場行業深度報告》顯示,我國生鮮交易規模正在逐年增長,傳統農貿市場以高達73%的市場份額,成為居民生鮮消費主要購買渠道,遠超第二渠道超市(22%),電商渠道占比僅為3%。
中國消費者生鮮購買渠道占比(圖片來源:招商證券)
2020年下半年,每日優鮮就推出了智慧菜場業務,首個旗艦店已于今年5月底在青島市北區開業。
經過短短2個月的改造,位于青島市北區的鞍山二路菜市場占地面積擴大了三分之一,整體約5500平方米,經營人員近500余人;市場區域劃分明確,分為水果蔬菜區、水產海鮮區、肉食區、面點區、副食品區、百貨區等,經營品類涵蓋10000個SKU。
這場改造主要從硬件升級和數字化兩個層面展開:
硬件方面,增加大型風機等通風設備,拆除島柜吊楣、加裝島柜射燈和通道燈、加裝帶燈導視牌,重裝島柜及店鋪,建立標準快檢室。
數字化方面,研發智能一碼通,發放新一代智能電子秤;全場使用IoT智能物聯設備,如智能攝像頭、熱成像攝像頭等;搭建數字化菜市場平臺,以便將物價水平、食品溯源等數據及時上報主管部門;建立線上化交易平臺和運維方式,如開設線上云超、建立菜市場微信群、建立全國優鮮菜場通用的數字化會員積分系統等。
目前,每日優鮮智慧菜場項目收入主要來自向個體商戶收取的租金、SaaS產品年費、按照商戶電商業務GMV收取傭金這三個方面。
不難看出,新的收入結構下,每日優鮮的身份不只是負責招商引資、向商戶收租金的“二房東”,還是菜市場的經營者,其盈利情況與菜市場整體的經營水平息息相關。而據接近每日優鮮菜市場項目的行業人士向全天候科技透露,由于從經營方盤下的菜市場租金較低,每日優鮮智慧菜場項目可能已經盈利。
截至5月31日,每日優鮮已與14個城市的54家菜市場簽訂運營協議,其中10個城市的33家菜市場已經開展運營。
除了解決城市覆蓋廣度的問題,每日優鮮還試圖在社區做深度數字化,突破社區零售發展瓶頸。
一直以來,零售行業有著長鏈條、低毛利、跨區域的經營管理難題,管得好某一個倉、某一個店并不意味著能管好另外一些倉和店,用戶在這個區域使用體驗好,也不一定到了另一個區域就有相同的體驗,這就需要技術、數據和算法支撐生鮮電商企業規范化和標準化運營。
為此,每日優鮮智慧云業務基于智慧零售網絡展開,并搭建了一個超400人的技術團隊,實現了對生鮮選品、訂貨、質檢、運輸、庫存、配送、營銷等全環節300多個模塊的智能化分級,其中,補貨決策、采購決策、存貨周轉管理決策的自動化率均可達到85%以上。
雖然目前智慧零售網絡已經能夠提升運營流程的自動化程度和效率,但在每日優鮮創始人徐正看來,用數字化思維改造社區零售,要到一定規模才能對舊的體系形成摧枯拉朽的取代之勢。
“在那之前,所有的工作都是準備過程,蓄能、蓄勢、蓄力,當前社區零售在線化程度平均看是在百分之十幾,尤其是生鮮,剛剛到10%,全程用了十幾年。”徐正說。
2
前置倉首創者的尷尬
基于上市的信息披露,每日優鮮的菜市場故事和零售云故事被越來越多人知曉,但與此同時,其耗時七年、苦心經營的前置倉業務也被更多人討論,飽受爭議。
創業之初,即便市場對前置倉模式盈利能力有所質疑,但礙著創始人徐正漂亮的履歷,仍有不少資本為其買單。
15歲保送中科大、28歲成為聯想中國區最年輕的事業部總經理,一路走來,徐正就是眾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33歲這年,在職場上順風順水的徐正卻做出了驚人的決定:放棄高薪工作,辭職創業。
或許是因為這份優秀的簡歷,又或許是看中徐正在IT供應鏈環節的經驗,早在2014年每日優鮮甚至連公司名字、Logo都未確定時,光信資本就在十天內決定投資它,成為天使輪資方。之后,元璟資本、騰訊投資等一眾機構進入。
在成立的頭兩年,每日優鮮就獲得了近4.5億美元融資,此后則保持著兩年三次融資的頻率。
每日優鮮融資歷史(圖片來源:天眼查)
開局似乎一切都很順利:自2015年1月1日每日優鮮移動端正式上線,短短四個月,其日均訂單就超過3000單,峰值時日均訂單達到6000多單;同年11月,每日優鮮月訂單突破100萬單,月交易額超5000萬元,與此同時,第一個前置倉在北京望京開業,2小時極速達服務順勢推出。
到2017年8月,每日優鮮已經覆蓋全國14個核心城市。徐正還在2017中國消費升級創業夏季峰會上透露,當前每日優鮮已經在一線城市實現整體盈利。
彼時,另一家前置倉生鮮電商叮咚買菜才剛剛上線,在上海開城;“新零售超級物種”盒馬鮮生也才大規模擴張,距離盈利甚遠。
2020年7月,每日優鮮CFO王珺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每日優鮮已于2019年底實現全面盈利。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每日優鮮前置倉模式已經跑通的時候,招股書卻暴露出了不少問題。
首先,從公司盈利水平看,2018年-2020年,每日優鮮凈虧損分別達到22.32億元、29.09億元和16.49億元,調整后凈虧損率從62%降至46%,再到25%;而2021年一季度凈虧損為6.10億元,同比收窄68.65%。
每日優鮮主要財務數據(來源:招股書)
2020年,每日優鮮還經歷了一輪大規模關倉。據《財經十一人》2019年報道,每日優鮮在全國范圍內前置倉數量已經超過1500個;而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其前置倉僅有631個。按此計算,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每日優鮮前置倉數量減少了將近三分之二。
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每日優鮮正在有意識地降低成本和收窄虧損,試圖通過技術手段增效,做精細化運營。
但在目的尚未達成之前,“副作用”接踵而來。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每日優鮮有效用戶數雖然從508萬增長至717萬,并進一步增長漲到了867萬,但同比增長率分別為41.14%和20.92%,呈下降趨勢。而在截至2021年3月底的12個月里,每日優鮮有效用戶數重回800萬以內,降至789萬。
要知道,有效用戶是拉動每日優鮮營收和交易額的重要力量,其每一筆交易都能產生正向收益和毛利,一旦有效用戶數降低,意味著占據公司基本盤的前置倉業務也將亮起“紅燈”。
鮑姆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快消品新零售專家鮑躍忠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時就表示,用戶數量下降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這不單單是競爭原因,也說明整個的商業模式目前是面臨考驗且沒有得到充分認可的。
從公司營收看,2018年-2020年,公司營收分別為35.47億元、60.01億元和61.30億元,即便在2020年疫情的推動下,營收依然明顯放緩;今年一季度更是只有15.30億元,同比出現下滑。平臺交易額也基本與營收保持相同發展趨勢。
3
上市能否成功自救?
從提前結束簿記、18天跑步上市(遞交招股書到上市),不難看出每日優鮮對拿下“即時生鮮第一股”的急迫。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每日生鮮此次通過上市籌集資金約為3億美元(約合19.36億元)。然而,這輪“補血”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每日優鮮的困局尚未可知。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每日優鮮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合計僅為18.44億元,而一季度公司虧損為6.10億元,現有資金能夠支撐的時間可以計算得知。過去三年,每日優鮮累計虧損近68億元,上市融資獲得的資金相比虧損額,可謂是捉襟見肘。
這或許是每日優鮮放棄規模發展、強勢降本增效的一個重要原因。但要獲得持續發展,僅靠節流明顯無法維持經營,每日優鮮亟需自我造血能力。
相比零售云業務,菜市場業務或是其開源的更快速途徑。易觀流通行業中心高級分析師何懿軒指出,隨著一二線城市前置倉模式發展趨于飽和,每日優鮮開始向下沉市場尋求增長,智慧菜場的數字化改造可以幫助其增加用戶,帶動菜市場銷售額提升。
“在改造菜場的項目中,每日優鮮就像是線下淘寶,除了吸引商販開店、獲取租金收入差,還可以提供數字化增值服務,幫助商家做線上運營,未來在收入方面具有很大想象空間。”何懿軒稱。
根據每日優鮮的描述,其現有用戶主要是中國主要城市的中產階級消費者,相對年輕、偏好線上購物消費。而其智慧菜場工程主要集中在青島、常熟、合肥等地,除青島外,其余基本都在三四線城市。從用戶覆蓋的視角來看,這個項目無疑是對每日優鮮現有用戶結構一個很好的補充。
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中國智慧菜場行業研究報告》,2020年,中國菜市場生鮮零售占整體生鮮零售的56%,菜市場零售規模超過了3萬億。艾瑞咨詢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中國菜市場將保持穩步增長,其中,智慧菜場規模將由2020年的138億元左右提升至2025年的6004億元,整體滲透率則會從2020年的0.4%快速提升至2025年的14.6%。
來源:艾瑞咨詢
不過,光大證券近期發布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智慧菜場改造仍處于探索期,改造后的市場產品是否得到優化、銷售能否增加、能否為線上平臺帶來流量等仍待觀察。
除了內憂,還有外患。環伺每日優鮮周圍,同為前置倉玩家的對手叮咚買菜,正緊追不舍。
從公布的招股書來看,不同于每日優鮮的精細化發展,叮咚買菜仍在追求規模化擴張,走“燒錢換規模”的道路。
在疫情之下,獲得“絕地求生”機會的叮咚買菜目前已經走出長三角,開始瘋狂擴張——僅2020年,叮咚買菜先后進入北京、南京、廣州、河北、浙江、安徽、四川等重要城市及省份,其中僅11月份一個月內,新開城市近10個,速度驚人。
截至2021年一季度,叮咚買菜已在全國29個城市建立了950多個前置倉,較每日優鮮前置倉數量多了50%,其中21個城市為2020年新進入。
快速擴張帶來的規模效應已在叮咚買菜的部分業績上有所體現,總營收從2019年的38.8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113.4億元,2021年第一季度更是達到38.02億元,接近2019年全年;GMV也由2019年的47.1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130.0億元。
大規模擴張的叮咚買菜自然也避免不了虧損的局面,甚至比每日優鮮更甚。招股書顯示,2019年和2020年,叮咚買菜凈虧損分別為18.7億、31.8億元,2021年第一季度該局面也未得到改善,凈虧損比增長475%達到13.8億元,同樣面臨巨大的盈利壓力。
除了“前置倉+即時配送”的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外,社區零售賽道的玩家和打法在近來幾年也越來越豐富。
互聯網巨頭們紛紛入場,美團、拼多多、滴滴等相繼推出美團優選、多多買菜、橙心優選;經營模式上,十薈團、興盛優選推出了社區團購模式,美團、餓了么推出平臺到家模式。
而相比垂直賽道選手,巨頭們無論是在用戶資源還是資金實力上都似乎更勝一籌。
對于每日優鮮來說,上市或許只是一個新的開始,上市后的自我造血能力和貨幣轉化率將是更大考驗。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