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拉面賽道新牌扎堆,誰能撐起街邊小吃的大“食”代?
“對不起,我們這里的牛肉湯面賣完了。”周五晚上8點半,位于上海寶地廣場的“馬記永”就已經售罄打烊。
這家生意火爆的馬記永成立至今不到兩年,門店規模僅有22家,但紅杉資本中國遞出了高達10億元的投資意向書,挑戰者資本、險峰資本、凱輝資金、高榕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也在爭搶。
同樣發跡于上海,今年4月,蘭州牛肉拉面品牌“陳香貴”完成源碼資本天使輪融資;另一滬上新貴蘭州手撕牛肉面館“張拉拉”也已完成順為資本和金沙江創投投資,估值1億元。
據一位資深餐飲人透露,在三家蘭州拉面頭牌的財富效應下,拉面創業潮正在這片鎏金之地暗潮涌動。“未來每月至少將會有70-80家的蘭州拉面館開出,上海內環以內每一家購物中心至少有一個蘭州拉面的品牌。”
大概沒人能想到,“蘭州牛肉拉面”能在世界美食林立的魔都如此火爆,且這個北方來的品類正在代替蟹粉面成為滬上網紅美食。
為什么蘭州拉面賽道新牌扎堆?
觀潮新消費進行一系列的探店走訪,試圖在黑馬新品牌“馬記永”和蘭州拉面連鎖老牌“東方宮”的對比中找到答案。
01
新貴崛起
“下班的時候會來這里吃晚餐或夜宵,挺有調性的,也沒有什么人打擾,有點像中國的深夜食堂。”馬記永環球港店的常客Joe(化名)對觀潮新消費表示。
從環境來看,不同于傳統蘭州拉面館連鎖品牌“東方宮”那樣暗紅窗格、瓷磚地面、玻璃桌板的中式大排檔設計風格,馬記永的店面裝潢以靛藍和淺木色為主,整體風格明亮、簡約,乍一看更像是一家偏時尚的日式居酒屋。
當穿著藍白T、戴頭巾的服務人員出現時,很容易讓人想起《深夜食堂》里的小林熏。
馬記永環球港店面積在200平左右,與東方宮北京常營店的面積相仿。但從格局來看,馬記永的前廳陳設更緊湊且有明顯的區隔,空間利用率更高。后廚分為揉面、扯面、煮面、加料出餐、烤串、小吃六個明檔,不僅給人以流程化、標準化的直觀印象,還通過檔口的文字說明生動展示了蘭州拉面的制作過程。
東方宮的前廳則采用開放格局、更顯開闊,但色調偏暗、略顯沉悶。后廚雖然也是明檔,但集中擠在一個窗口,無論是流程化還是“觀賞性”都略遜一籌。
(左為東方宮,右為馬記永)
器物方面,馬記永拋棄了中餐廳慣用的不銹鋼和塑料托盤,僅保留了中式風格的青花瓷碗。托盤則采用日料館慣用的木質托盤,在體現中餐特色的基礎上追求高級的質感,且配色與店面的整體風格相協調。
而以東方宮為代表的傳統拉面連鎖店,明顯在器皿的設計感上著墨不多。配合青瓷大碗出鏡的塑料盤依然給人以簡樸、追求性價比的大眾餐館印象。
環境陳設框定了一家餐廳的格調,產品和價位也需要與之相匹配。
東方宮以15元左右的單面為主,套餐多是“拉面+配菜”,人均消費在20-30元區間。而馬記永的單面價格在26元左右,店內主推“拉面+羊肉小串”的套餐組合,人均消費多在40元以上,比東方宮高出約60%。
具體到品類和口感,可以看出馬記永和東方宮分別代表了餐飲的南北兩派。
同樣是蘭州牛肉拉面,主要布局在甘肅、北京兩地的東方宮更偏“重口味”,不僅麻油、辣椒油更足,面也更有韌勁;而偏安上海的“海派清口”馬記永,招牌牛肉拉面湯色清亮、面質綿軟,清淡、細膩的口感更契合魔都人民的味蕾。
配菜也是同理。東方宮的配菜以北方拌菜為主,羊肉串也是三支裝的豪放派“大塊頭”。而馬記永則在小菜之余加入了雞蛋醪糟、甜胚子等南方人喜聞樂見的甜品,套餐主推的羊肉串則是婉約派的小簽串。
(左為東方宮,右為馬記永)
雖然菜品少量精細,馬記永還推出了特色的“免費加面”。據觀潮新消費觀察,馬記永店內選擇加面的客人并不多,不過“免費加面”仍然能在顧客心理層面留下很深的記憶點。
如果說對環境和菜品的偏好是因人而異,那么服務體驗就是最能體現餐廳運營效率的標準。
服務層面,馬記永采用掃碼點單、結賬的電子化方式,更符合現代餐飲對數據沉淀的要求;且出餐后是由店面服務員直接送到顧客面前。而東方宮則依然依靠傳統的人工點單、結賬模式,且取餐環節被轉嫁給了顧客。
值得一提的是,馬記永店內的服務人員平均年齡較東方宮更小,且并不會像海底撈一樣貼身服務,多數情況下只會負責基礎的傳菜和收餐工作。
看似大同小異實則千差萬別的運營方式,讓兩家店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氣質。
經觀潮新消費探訪,同樣位于購物中心的地下二層,同樣是工作日的晚8點左右,馬記永環球港店的上座率接近滿座,而東方宮北京常營店的上座率只有70%左右。從顧客年齡來看,馬記永明顯更受年輕消費群體歡迎。
總結來看,馬記永的店面裝飾更符合當下簡約、時尚的審美;產品的本地化改良和高于同業的客單價,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店內的客流和利潤;無負擔、反應快的服務模式也更符合年輕人的偏好。
更重要的是,流程化出餐和自助點單模式讓馬記永脫離了傳統蘭州拉面館低端、陳舊、非標的印象,使其更具備年輕化、高端化、標準化、數據化的連鎖品牌投資價值。
02
品類機遇
“馬記永們”為何爆發?這首先要歸功于蘭州拉面這個品類本就廣泛的群眾基礎。
牛肉拉面在清朝時就已經成為蘭州的著名小吃,當時的詩人張澍甚至為其寫下“焚香自嘆息,只盼牛肉面”這種赤裸的告白。
在而后的發展過程中,蘭州牛肉面逐漸形成“一清二白三綠四紅五黃”的色相——透亮的清湯下鋪著白蘿卜,上面一邊撒上滿滿的蒜苗,另一邊則淋上鮮紅的油潑辣子,筋道的拉面配上熱湯浸著的牛肉,并以頭鍋湯做出的面最為香濃。
從工藝上看,蘭州牛肉面雖然工序繁多,但大量程序都被放在先前準備中,而正式制作的過程完全可以流水線操作——搓面、入鍋、出鍋、加料、端出,不過短短2分鐘,熟練的師傅甚至每分鐘可以拉出6到7碗面。
“口感出眾+出品高效”賦予了蘭州拉面疾速擴張的潛質。1999年,蘭州拉面正式與北京全聚德烤鴨、天津狗不理包子一道被國家確定為中式快餐試點推廣品類,此后蘭州拉面便借政策東風將觸角伸向大江南北。
窄門餐眼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蘭州拉面”超4萬家;另有數據顯示,蘭州拉面在北上廣深的店鋪數超過2000家,是名副其實的“中華第一面”。
然而和眾多中國地方小吃一樣,蘭州拉面雖然遍地開花,但因為長期以來都以散兵游勇的粗放經營為主,產業化、標準化、連鎖化意識缺失,導致蘭州拉面始終處于“有類無品”的尷尬境地。
公開資料顯示,蘭州拉面頭部品牌目前的門店數不過159家,只有日式拉面館“味千拉面”門店數的1/4;而蘭州當地最富盛名的老字號“馬子祿”牛肉面目前全國門店僅有23家。
品牌機會最易出現在“大賽道,有品類,無品牌”的場域。蘭州拉面本身的發展格局,無疑為新品誕生奠定了宏觀敘事的基礎。
行業的固有裂隙給了品牌生長的空間,新的消費浪潮也在加急制造破局者。
《2020舌尖經濟洞察報告》數據顯示,美食人群中90后、00后群體占比達到66.6%,這意味著中國餐飲行業的主流消費人群已然完成了更新換代。
對于這些新消費人群來說,“吃飽”已經不再是他們選擇餐廳的核心需求,具備高附加值的“寓食于樂、寓樂于食”才是當下年輕人的飲食主張。對于實體餐廳來說,年輕人對環境、格調乃至社交屬性的追求已經站上了和“美味”同等重要的位置。
新習慣催生新品牌。基于此,經常以“杯盤狼藉、臟亂油膩”示人的蘭州拉面街邊小館,以及“裝潢陳舊、服務老化”的傳統連鎖拉面品牌,開始讓位于高顏值、風格化、智能服務的現代餐飲門市。
在馬記永的大眾點評評論區,“高大上”、“環境很好、干凈整潔”、“服務熱情”、“閨蜜聚會、朋友聚餐”等詞匯被反復提及,好評率高達85.33%,幾乎是目前所有蘭州拉面連鎖店中好評率最高的連鎖品牌。
此外,新拉面品牌對“正宗”、“保鮮”、“手工”、“自然”等要素的渲染,也更符合當下健康飲食的潮流。
伴隨店面、產品、服務的升級,也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為小吃付出更高的溢價。
美團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小吃品類人均消費價格為33.9元,30元以上的訂單量占比為54%,交易額占比為73.8%,成為小吃品類的主力消費區間,且41-50元及50元以上價格區間的訂單量增速較快,分別達到40%和45.7%,遠高于小吃品類整體35.3%的增速。
于是,拉升客單價、走中高端路線也隨即成為新品牌樹立自身調性、提升利潤率的重要機遇窗口。
據觀潮新消費觀察,馬記永、陳香貴、張拉拉的人均消費均在40元上下,定位于品類中的中高端品牌。有業內人士表示,一碗蘭州牛拉的成本只要3元,以新品牌單碗面26元的均價計算,新貴們甚至可以獲得接近900%的毛利。
值得關注的還有餐飲業的供應鏈變革。
番茄資本創始人卿永曾表示,今天中國的餐飲環境已經發生劇變。
一方面是移動支付的普及、上游供應鏈平臺的批量出現,以及食品加工企業的規范與規模化,在解決了收支透明性問題的同時,極大改善了支出端的財務規范。
另一方面是中國底層的冷鏈倉儲、食品加工技術、保鮮技術在2015年后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僅是配送時間的提升和覆蓋范圍的擴大,配送的成本、頻次和品質也在進一步優化。
此外,數據信息服務的普及也讓競爭更加高維度,用戶消費需求、行為、趨勢均可被預測。
可以說,今天的線下實體餐廳已經具備早期互聯網的屬性。當這些破局的新品牌發展到足夠大時,甚至會形成供應鏈上游的采購掌控力、規模化生產的效益和品牌溢價力,從而導致連鎖餐飲替代現象——
原來低效、低品質、低創新力的零散小餐飲,會逐漸被具有連鎖化能力的餐飲品牌所取代。
03
實體兇猛
行業空間、人群紅利、供應鏈升級三重利好疊加,自然逃不過投資機構敏銳的洞察。在資本的加持下,新品牌的成長速度將得到指數級的提升。
窄門餐眼數據顯示,馬記永、陳香貴、張拉拉三家新品牌在融資后,待開業門店數均超過現有門店數。其中,成立于2020年10月的張拉拉現有門店數僅4家,而融資后該品牌待開業的門店數高達35家,是三家中增速最快的品牌。
資本圈已經達成共識——對于實體餐飲來說,只要單店模型跑得通,供應鏈可控,任何品類中誕生大規模的連鎖品牌都并非難事。
事實上,當下蘭州拉面連鎖品牌的融資狂熱,也的確正在向整個中國的餐飲小店不斷蔓延。
同屬粉面賽道連鎖店的“和府撈面”和“遇見小面”來勢洶洶。
前者定位“書房里吃面”場景,從空間風格到品牌調性樹立辨識度,并不斷向小火鍋、燒菜館等副牌延伸。
2020年,和府撈面獲4.5億元D輪融資,創下當年年度業內最高融資紀錄。而截至目前,該品牌已累計拿下5輪共計8.45億元的融資。
后者則立足“小面”品類,用統一標識、環境舒適、數字結算打造連鎖品牌。憑借在商場、機場、社區迅速開店,遇見小面在2020年底的門店數量突破百家,并在今年完成了新一輪融資,品牌估值近10億元。
另有海底撈旗下的“十八汆”、“撈派有面兒”等4個粉面館品牌,以及陸正耀創立的“小面日記”正在資本市場掀起狂瀾。
尤其是小面日記,據悉,這個繼瑞幸咖啡后的“神州系”餐飲品牌目前規劃在全國開500家店,一場“融資、燒錢、補貼搶占市場、快速上市”的瑞幸式資本神話正蓄勢待發。
除去粉面,同為餐飲大品類的火鍋、中式烘焙等領域也在不斷斬獲資本關注。
火鍋業態在海底撈的滔天巨浪下,依然能生長出巴奴火鍋這樣的新銳連鎖品牌。公開資料顯示,現已累計開出85家直營店的巴奴火鍋估值高達70億元,背后的明星資方有中信產業基金、高榕資本和日初資本等。
湊湊火鍋前CEO張振緯出來創業的火鍋項目甚至連產品名都還沒有起好,就已經拿到了紅杉資本中國1億美元估值的融資。
而被稻香村、美心等老牌企業把控的中式糕點領域,近年來也有諸如瀘溪河、虎頭局、墨茉點心局這樣的新玩家入局分羹。
據悉,上述三家糕點連鎖品牌的估值都在20億元左右,其中紅杉資本中國投資的虎頭局僅有4家門店,而墨茉點心局的A輪融資尚未完全結束,已有機構排隊等著投資接下來的兩輪。
所謂一代人有一代的品牌,任何消費品類都值得被重新做一次。在主流的餐飲大品類之外,就連一些不少名不見經傳的小吃品類,都在這股“重做潮”中拿到了成為連鎖大牌的入場券。
比如廣東街邊隨處可見的傳統小吃腸粉當中,正在誕生主打“現蒸”概念的連鎖品牌“紅荔村”。該品牌目前以華南地區為主要市場,門店數已突破200家。
再如以往以流動攤位售賣為主的炸串品類,目前也有全國布局近400家門店、僅2021年便新簽約了500余家門店的“喜姐炸串”,以及秉承“小門店、大連鎖、全供應鏈”商業模式,不到三年時間已經簽約近1000家門店的“夸父炸串”嶄露頭角。
實體餐飲連鎖店的春天,背靠的是一個屬于餐飲業的好時代。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餐飲業的市場規模近年來穩定增長,由2014年的人民幣2.9萬億增加至2019年的4.67萬億,復合年增長率為10.1%。
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國餐飲總收入為人民幣3.95萬億,同比下降16.6%,但整體發展的基本面不變,2021年的整體反彈仍可預估。
更不要說現階段中國餐飲行業整體連鎖化程度普遍較低,據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餐廳連鎖化率僅為10%,而美國、日本分別為54%、49%。
陽光普照之下,品牌升級、密集開店、加快爭奪,堪稱蘭州拉面乃至中國實體餐飲連鎖品牌發展的“最佳姿勢”。
而對于資本來說,投一個餐飲行業的頭部品牌,就是在賭下一個海底撈、西貝;而投小店模型,也是在賭下一個絕味鴨脖、蜜雪冰城。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