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產品零售市場空間巨大,八成大型超市計劃開發自有品牌
你喜歡吃海產品嗎,經常買哪些品牌,主要去哪里買呢?
很多消費者喜歡吃海產品,但卻很少有人能說出自己喜愛的海產品品牌。這就是當前中國海產品市場的現狀——作為全球最大的海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的海產品大部分流向批發市場,零售市場不僅銷售占比少,還缺乏有影響力的大品牌,行業品牌集中度極低。但市場問題也是市場機會。
近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聯合海洋管理委員會(MSC)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國內很多大型零售連鎖企業將海產品列入未來的重點規劃品類,與此同時,八成企業計劃通過做海產品自營品牌尋求新的增長空間。
八成大型連鎖超市計劃做自有品牌
根據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的數據統計,60%的海產品流向了批發市場,20%的海產品流向了餐飲市場,海產品零售額僅占中國海產品市場總額的15%,其中,線下零售占10%、線上銷售占5%。從經濟發展和消費升級趨勢來看,中國海產品零售市場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調查報告顯示,國內很多大型超市將海產品列入未來規劃的重點品類,并計劃開發自有品牌海產品。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對48家中國快速消費品連鎖百強企業的調研,海產品將成為這些企業未來五年重點的規劃品類,超過25%的企業計劃其海產品銷售占比在今年達到6%以上,而2018年僅有11%的調研企業海產品實際銷售額占比達6%以上。
與此同時,調研中,85%的企業表示今年計劃做自有品牌海產品。目前,國內連鎖企業做自有品牌海產品的企業很少,并且自有品牌海產品在海產品的銷售中占比也非常低。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調查,在受訪的48家連鎖百強企業中,只有13家正在經營自有品牌海產品。這13家企業中,只有23.1%的受訪企業表示其自有品牌海產品銷售占比超過10%。
和國外零售企業相比差距還很大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調查數據還顯示,冷凍初加工非調理產品(如冷凍魚片、魚柳)占調研企業經營海產品的84.6%,說明我國仍然以初級加工海產品消費為主。具有較高附加價值的調理類產品和對冷鏈物流要求較高的冰鮮產品的比重較低,分別占23.1%和15.4%。事實上,扣除“凍轉鮮”產品占比,真正意義的冰鮮產品的比例很可能低于10%。海產品休閑零食占比為23.1%,其他即食類海產品、即烹飪類產品的占比偏低。
而歐美零售業的自有品牌海產品涉及幾乎全線的產品類別:冷凍魚排和魚柳、冷凍調理海產品、冰鮮魚排和魚柳、冰鮮調理產品、腌制海產品、海產罐頭、即食產品等。其中,自有品牌冰鮮海產品在整個冰鮮產品中的占比非常高;而冷凍調理海產品除iglo、Birds Eye等幾個核心品牌外,其余均為零售自有品牌產品;作為歐洲市場常見的罐頭類食品,除去Prince、John West等極少的廠家品牌,幾乎每家大型零售企業都開發了自有品牌罐頭類產品。
與此同時,歐美零售業在海產品的自有品牌開發方面顯示了特有的經營之道。特別是在海產品自有品牌率最高的德國,零售自有品牌海產品在整個海產品中的占比高達52%。同時,很多零售企業與海產品相關的自有品牌數量往往不止一個,例如英國的Sainsbury's擁有Sainsbury、Be Good to Yourself、On the Go等相關品牌,而德國的Aldi則擁有包括Armada、Fj?rden's、Almare、Nord、Ocean Steamer、World’s Kitchen、Cachet、Schnucki、Rookhus等在內的多達十幾個自有品牌。
“以消費者需求為原點,引入和參考廣受認可的國內外標準體系,能夠幫助零售企業在自有品牌商品開發中少走彎路,切實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表示,自有品牌產品是零售企業尋求經營突破、創造自身價值的重要途徑,被越來越多的中國零售企業所重視。
做自營品牌的主要挑戰來自三個方面
盡管越來越多的中國零售企業有意愿開發自有品牌海產品,但對它們來說,涉足這項業務依然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調查,主要挑戰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自有品牌海產品與供應商品牌海產品差異化不明顯。主要原因是自有品牌的海產品主要集中在凍品類別上,產品原料相對單一,無法突顯自有品牌的市場優勢;二是由于海產品是全球大宗貿易商品,從捕撈到中間貿易、加工,最后到市場終端,產業鏈長且貿易鏈條復雜,且種類繁多,物種名稱與商品名稱不統一,零售企業采購人員較難全面把控海產品的基礎信息,不能更好地支撐自有品牌海產品的開發;三是部分供應商參與零售自有品牌產品開發的意愿及能力不足,國內海產品供應商多數處在自身品牌的建設階段,通過品牌增強供應商在渠道中的競爭力,或者處在產品研發與迭代階段,因此多數海產品供應商尚未對市場銷售規模小的自有品牌產品給予足夠的重視與關注。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聯合海洋管理委員會建議中國零售企業借鑒歐美零售企業做自有品牌的經驗,將可持續理念和標準引入海產品自有品牌開發中。因為,在物質豐富的今天,大部分消費者對食品的消費早已不再滿足于基本生活的需要,而是希望通過消費行為獲得他人的認可,甚至是環境、生態保護等自我價值觀的體現。而且,將可持續理念引入經營,既滿足于環境、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外部要求,也符合企業實現持續經營的內在需要。例如,Sainsbury’s 等零售企業以及Thai Union、Tri Marine、Trident等海產巨頭都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其戰略目標。另外,產品的可持續性是生產商和零售企業突出產品差異化的重要手段。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聯合海洋管理委員會中國區代表安延認為,我國自有品牌的海產品已經初見倪端。面對海鮮產品消費人群的年輕化,特別是關注環保與生物多樣性的Z世代(指在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年輕群體,食材安心與環境健康將成為自有品牌商品力提升的關鍵點。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