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會政客和工會的冷面孔 沃爾瑪就要進紐約
來源:
聯商網
2005-03-02 10:54
一位駕車五個小時從外州來訪的朋友,一到紐約就氣急敗壞地問。這位朋友久居偏遠小鎮,已經養成了大到汽車配件、小到牙刷牙膏,有需要就找沃爾瑪的習慣。
我的回答卻讓他吃驚:紐約沒有沃爾瑪。
外地人都很難理解:作為世界最大的零售商和雇主,沃爾瑪在全球擁有5千多間連鎖店、13萬多名員工,而在素以“購物天堂”聞名的紐約居然蹤跡難覓。
紐約不歡迎沃爾瑪?
不過,如果這位朋友2008年重訪紐約,情況或許會有所不同。
圣誕節前,沃爾瑪正式透露了進軍紐約的意圖。這一消息立即在“大蘋果”激起千層浪,政客、商家、工會、社區團體和普通市民一下子都找到了興奮點。這場幾乎全民參與的大討論延續至今勢頭不減,在市議會連續幾次聽證會的刺激下,一次次掀起了媒體的追捧高潮。
其實,沃爾瑪有意搶灘的消息對紐約客來說并不特別突然。在商業文化迅速發展的同時,這個城市和其他很多大城市一樣,一直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規避大型連鎖商場的入侵。
寸土寸金的地價,加上被摩天大樓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狹小空間,使得極具魅力的紐約市場對于那些以低成本為命脈、外形呈“大盒子”狀的連鎖商場來說變得可望而不可及;再加上眾多社區組織和強大工會設下的重巒疊嶂,它們長期以來只能在周邊地區逡巡。
不過,“大盒子”們一直沒有放棄過對這塊風水寶地的覬覦。近一兩年“沃爾瑪來了”的傳言已經讓很多紐約客聽覺麻木了,但這一次沃爾瑪終于正式拋出了繡球。
紐約卻回應以大大小小的抗議集會。州眾議員兼中央總工會主席麥格勞林聲稱:“沃爾瑪要進紐約,除非要了我的老命。”料將在今年市長大選中成為市長布倫伯格勁敵的現任國會議員魏納也表示:“沃爾瑪從各個方面說都不是一個好鄰居,紐約人不歡迎它。”
“大盒子”遭人深惡痛絕
居然有人對以物美價廉、服務周到的沃爾瑪如此恨之入骨,聽起來似乎不合情理,但只要驅車到處轉上幾圈,就不難發現個中原委。
按理說,沒人會把西海岸燈紅酒綠的賭城拉斯韋加斯,和東海岸藍天碧海的佛羅里達棕櫚灘市混為一談,但事實是賭場區之外的拉斯韋加斯,和海灘之外的棕櫚灘,已經相像到會讓人產生空間錯位的幻覺:沒有人行道的漫長公路,路邊的棕櫚樹,大同小異的商場、超市和快餐店……和美國很多中小城鎮一樣,它們已經被“克隆”了。
上個世紀,“大盒子”商場憑借低成本和規范服務兩大優勢,迅速占領了商業不發達的城郊市鎮。在地廣人稀的城郊地帶,這類超市往往和快餐店、服裝店、書店、咖啡店坐落在一起。它們無一例外全是大型連鎖集團的分支,共用一個大型停車場,形成一個“盒式群落”。
原本只能在鄰里雜貨店中選擇的郊區居民,對這些每天營業十幾小時,各種貨物一應俱全,退貨像購物一樣方便的大型連鎖超市一見傾心。只要驅車十幾分鐘,就可以開始一次購物狂歡:
先在“星巴克”品一杯香氣四溢的卡布其諾,再來一杯哈根達斯冰激淋邊逛邊嚼,按導購標記的指引,穿行在貨架叢林間,一周用的手紙、香皂、果汁、牛排全都收進購物車。臨走時選上幾件“BANANA REPUBLIC”(香蕉共和國)牌時裝,再順便飽餐一頓平時不好意思問津的垃圾食品麥當勞。
這種便利一度讓城里人都趨之若鶩。20世紀中葉紐約市內零售業一度低迷,很大程度上是這些城郊“大盒子”的作祟。
新立法打響“城市保衛戰”
然而人見人愛的“大盒子”的后患不久就顯露出來。原本百花齊放的特色社區小店,在財大氣粗連鎖集團的低價攻勢下都招架不住。1990到2000年10年間,全美有1萬1千家日用品商店關門大吉,獨立經營的書店也由58%降到17%,而沃爾瑪一家獨占了全美零售額的7%。
消費者驀然發現,連鎖商場在很多時候成了惟一的選擇。除了令人乏味的外觀,在打垮對手之后,它們的價格雖然仍算低廉,但已經不再是初來時的便宜得難以置信了。
1990年代很多市鎮開始采取補救措施,出臺了以限制占地面積為手段的抵抗“大盒子”入侵的地方法規。占地一定面積以上的零售商場被要求在興建前應提交環境影響報告,接受市民的評估。
去年年底,加州上訴法院判決貝克菲爾德市批給兩座購物中心的準建書無效,因為環境影響報告不完備;中心內的沃爾瑪、Lowe's、Kohl's等連鎖店暫停營業,等候進一步裁決。紐約目前并沒有類似法律,但一位市議員已經決定起草一項議案。
乏味的外觀并不是“大盒子”們遭群起攻之的惟一原因,其廉價背后隱藏的對勞工權益的威脅,以及它們大量進口商品、不利于美國制造業都被列為罪狀。“紐約人喜歡廉價商品,但我們不歡迎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廉價。”紐約市華裔市議員劉醇逸在一次抵制沃爾瑪的抗議中說。
但即使對于社會責任意識遠高于全美平均水平的紐約客來說,物美價廉也是難以抗拒的。2004年是連鎖商場全面登陸紐約的一年:IKEA和Target折扣店首次打進布魯克林區,布郎克斯區也迎來第一家Target和星巴克,容納多家連鎖商場的“皇后購物中心”在皇后區落成。
最難涉足的曼哈頓也半推半就地接納了倉儲式建材超市Home Depot。緊靠中央公園的哥倫布環地區(Columbus Circle)去年年初新開張的時代華納大廈,更憑借高消費階層鄰居的幫襯,名正言順地請來了大型食品超市Whole Food。有媒體打出大標題:“紐約被連鎖了”。
連鎖超市也得入鄉隨俗
然而,紐約并沒有失去本來的萬種風情。在這場“大盒子”和“大蘋果”的聯姻中,連鎖商場施展出前所未有的創造力來取悅紐約客。
去年12月在曼哈頓開張的Home Depot第二家分店設計獨具匠心,大廳中搭起一間上百平方米的敞開式公寓,一對男女演員扮作住客,一天12小時現場表演家庭裝修DIY。很多顧客贊道:“就像在看百老匯劇。”
Whole Food將各色蔬菜搭配擺放,猶如一件件藝術品,如果你排隊等待鮮榨果汁,服務生會問你最喜歡的卡通人物。幾分鐘后,你就會聽到:“史努比,你的果汁做好了。”白發老人聽了都會不禁莞爾。
雜貨超市Target則不時變幻主題色調。不久前在防乳癌主題銷售中,時代廣場附近的女性用品店面整間被布置成粉紅色,如同漂浮在喧囂鬧市中一個恬靜的夢境。
其實,紐約市民對沃爾瑪未必都不歡迎。家住皇后區的安娜·凱絲對沃爾瑪的到來充滿期待。這位繁忙的職業女性平時沒有太多時間購物,沃爾瑪這樣貨物無所不包的商場是她的首選。“去一次什么都買到了,能省去很多時間呢。”凱絲說。
紐約大學經濟系研究生本·湯普森對沃爾瑪的2008計劃也表示歡迎:“一個健全的經濟體系應當為消費者提供多種選擇,連鎖超市也是一個。”沃爾瑪可能帶來的工作機會和稅收,也為它贏得了一些本地支持者。
當然,沃爾瑪還并沒有推出任何個性化的設計,也沒有在雇用本地員工方面作出任何承諾,它的2008計劃能否實現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這個零售業大哥大與反對者之間的較量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場惡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能夠在紐約站住腳的決不會是一間普通的“大盒子”,因為在這個集中了全世界靈感和智慧的城市,任何乏味的東西都不會有長久的生命。(東方網)
另訊:美國拉芙蘭鎮剛剛度過一個不平凡的周末。在這里,美國工會和零售業巨頭沃爾瑪的又一場較量落幕,結果以沃爾瑪取勝而告終。
如今沃爾瑪仍然可以宣稱,它在美國的120多萬雇員沒有一個是工會成員。
年輕人“與虎謀皮”
現年21歲的約書亞·諾布爾是拉芙蘭鎮上一家沃爾瑪超市的員工。他所在的輪胎和潤滑油車間共有17名工人,都是年輕人,大多生活拮據。休息時大家討論的話題不外乎工資低,不給上保險,還有兇巴巴的經理等等。
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不過人微言輕,“我想唯一能讓他們聽聽我們聲音的辦法,就是加入工會,”諾布爾憤憤地說,“人多力量大。”去年11月,諾布爾說服了另外8個同事,一起要求公司給予他們加入工會的自由。在食品和商業工人聯合會的幫助下,這個車間終于爭取到了表決是否參加工會的機會。
不過這一舉動無疑是與虎謀皮,因為沃爾瑪厭惡工會幾乎和它的業績一樣出名。消息傳出,招來的不光是記者,更有沃爾瑪總部本頓維爾派來的一隊勞工專家。
使出“妖魔化”戰術
這隊專家來到拉芙蘭鎮后,就開始輪流上演攻心戰。諾布爾說:“每天總有兩三個本頓維爾來的人全天耗在車間里,給大家放反工會的錄像,逢人就說工會有多壞。”
這些宣傳專家對工會實施“妖魔化”。首先是塑造工會的貪婪形象:工會看中的不過是你們每年交納的那幾個會費錢。第二步是塑造工會的無能形象:工會既不能給你們漲工資,也不會給你們上保險。再接著就是揭露工會的“險惡用心”:工會的目的是打垮沃爾瑪。最后還利用了每個人的利己心態:工會煽動罷工,你們就會丟掉飯碗!
結果是兩名大學生憤而辭職,幾個為生計所迫的單身母親不敢出聲。公司軟硬兼施,又炒掉了一名工會的支持者。最讓諾布爾氣憤的是,公司又從其他部門轉了6人到這個車間。
又一次“胎死腹中”
表決結果完全在沃爾瑪的預料之中:17票反對,1票贊成。工會進軍沃爾瑪的夢想又一次“胎死腹中”。在行業工會和沃爾瑪數十年間的斗爭里,工會沒有取得過一次勝利。2000年得克薩斯州一家沃爾瑪的絞肉機工人通過表決欲加入工會,但不久就都丟掉了飯碗。加拿大薩格內市的一家沃爾瑪剛獲得工會資格證,沃爾瑪總部就決定要關閉這家分店,理由是業績不好。 (澄存/新華社)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