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進入中國市場的奢侈品牌之一,登喜路(Alfred Dunhill)經(jīng)過幾十年的摸索已經(jīng)找到了自己的本土化之路。2005年就任Alfred Dunhill全球首席執(zhí)行官的 Christopher Colfer又在零售策略上大刀闊斧,通過積極收回各地特許經(jīng)營權把品牌業(yè)務重心從偏重批發(fā)扭轉為集中零售,繼成功打造“Home(男士之家)”概念后,把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一場“Trafalgar”時裝發(fā)布會也搬到了上海。這場以客戶為導向的發(fā)布會在一天之內展現(xiàn)出男裝一年四季的變化,完全顛覆了傳統(tǒng)T臺的走秀方式。我們借機專訪了Christopher Colfer,他認為男裝的根基不是潮流,而是實用。
記者:從何時開始考慮將時裝秀放到上海?
Colfer:當我們看倫敦時裝周時就有了這樣的想法。時裝周是從記者和買手角度來欣賞,更多是基于評論和觀點性的。Alfred Dunhill想做一些和自己顧客更貼近、更專屬的事情。超越T臺,讓自己的生意建立在一個盛事之上。11個月前我們開始計劃在中國辦“Trafalgar”,之前品牌在亞洲從沒做過這么大規(guī)模的秀,現(xiàn)場有1000多人!另外,Alfred Dunhill客人遍布全球,如果發(fā)售產品只出于對某種單一角度的考慮(如只發(fā)售冬裝或夏裝),那對客人的需求就太過冷漠了。對于商務人士來說,一天之內他們可能飛跨兩個時區(qū)、兩個季節(jié)。隨季穿衣已變得無關緊要,這是我們想傳達的理念。
記者:去年中國市場對Alfred Dunhill全球業(yè)績的貢獻是?
Colfer:2011年中國市場占Alfred Dunhill全球業(yè)績的30%左右,還不是最大的市場。但我很自信在之后的12個月內,中國會升到第一位。之前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在品牌重新定位上:以前80%的生意都是通過批發(fā)店做的,現(xiàn)在86%的生意都是通過零售店做的,這是Alfred Dunhill全球商業(yè)模式的巨大轉變。雖然我們身處奢侈品界,但Alfred Dunhill絕對不是時裝屋。我們關注功能和質感勝過時尚。
記者:以您對中國市場的了解,目前男士們在購物時更注意體驗還是產品本身?
Colfer:中國男裝和配飾市場的興旺給了我很大信心,因為我們做的就是和男人對話的生意,只有這一個基因庫,非常簡單。我認為中國消費者的知識水平在不斷提高、他們做了家庭作業(yè),知道自己在買什么、型號是什么,這很讓人激動。Alfred Dunhill70%的生意都是亞洲驅動的,成衣和皮具占了總利潤的87%-90%。下一家“Dunhill Home”會開在北京,它是一個完整男士世界的呈現(xiàn)。你走進去,就會知道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
記者:一些英國百年時裝品牌這兩年來走年輕化路線非常成功,相比之下Alfred Dunhill顯得有些保守。您如何看待數(shù)字化浪潮對時裝品牌的影響?
Colfer:對我來說,電子浪潮有兩層意義。一個是購物體驗的電子化,另一個品牌形象的風格。未來兩個月內,我們會開設網(wǎng)上門店。而這次“Trafalgar”時裝發(fā)布會就是用高科技手段,對品牌風格進行了新演繹。簡單來說,我們利用角度和鏡子效仿了“佩珀爾幻象(Pepper"s Ghost)”,只不過目的不是使物體出現(xiàn)或消失,而是通過將光源打到具有角度的屏上制造深度,呈現(xiàn)出3D的視覺效果。我們還借助融合承載重力、密度和重量概念的粒子系統(tǒng)制造出氣候懸浮在水中的視覺效果,最后完成的由1.5萬張畫面組成的宏大作品堪稱“史上最長的電腦三維動畫”之一。要知道一般的三維電影也只有六千多張左右的畫面!
(來源: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 作者:夏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