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路易號郵輪刷爆眼球 時尚品牌掀起圍擋革命
出品/Mall先生
作者/LilyZhou
城市商業空間不斷更新,原本服務于安全施工的——品牌圍擋,開始成為城市街頭新的風景線。
LV路易號在上海市中心亮起一座“傳奇巨輪”,視覺震撼吸引關注,船舶意象契合上海海派文化,開業首日即登頂微博熱搜;
成都太古里MUJI煥新,極簡克制“川流有息”四個大字,讓成都人“張弛有度”的人生哲學隨品牌理念被廣泛傳播;
重慶萬象城“Grenland”靈感街區開幕圍擋,將IP貓咪萌寵形象置于周邊百年古樹環境,不銹鋼圓形鏤空鏡面設計,營造出一種“在大自然與萌寵同框”的氛圍感,吸引Z世代互動打卡;
......
從左至右依次為:LV巨輪、MUJI成都太古里、重慶萬象城
圖源:@記錄者舒克@成都城CDC@綠變變
看得出,圍擋設計,已經開始成為品牌們瞄準的線下營銷場,品牌在精心設計與用戶的每一次“見面”,當然也包括開業前的“非正式見面”。
品牌圍擋在傳播品牌信息與理念同時,也在內容、形式、互動等方面不斷升級,成為年輕人打卡的“城市目的地”,帶來社交媒體傳播熱潮。
同時也是品牌在城市公共空間發起對話的重要媒介,成為一個多元、復合的重要線下觸點。
01
人造景觀,
從裝修圍擋到品牌價值放大器
品牌圍擋經歷了一個功能演化的過程。
早期圍擋的作用是功能性遮擋,主要起到一個安全屏障的作用,保證品牌空間裝修期間周邊環境的安全性、穩定性。
到2000年左右,以LV、Burberry為代表的大牌逐漸開始使用明顯的品牌識別,如logo、品牌色、標志性符號等品牌元素,形成略帶“視覺霸權”的強勢品牌表達。
比如Tiffany藍、愛馬仕橙的單色圍擋,以高飽和色塊建立遠距離辨識度。
到近幾年,在原有品牌識別的基礎上,品牌圍擋開始有了更多維度的進化。
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品牌圍擋逐漸景觀化、IP化,以一種“有設計、有主題”的線下展陳思路,將功能屬性與媒介屬性相結合,達到多元目的及效果。
總結來看,品牌圍擋的景觀化主要體現為更藝術、更立體的兩種形式:
1)圍擋藝術裝置化,城市空間的視覺沖擊
將品牌圍擋做成一種“藝術裝置”,通過巨物震撼或者創意形態設計,打破路人的慣性視覺路徑,形成臨時性的“城市免費美術館”效應。
LV在上海興業太古匯“啟航”之前,就曾嘗試過類似的城市巨物圍擋營銷。
2024年1月,在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總店旁,LV用“老花硬箱”圍起了一個占地面積6,000平米的大箱體,內部實為LV的第一家酒店裝修。酒店預計于2026年開業,但LV品牌元素、夜間燈光效果,加上地處巴黎市中心位置,早已成為聲名赫赫的游客打卡點。
LV也曾與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合作,將藝術家典型創作元素——波點,布滿LV總店的建筑外墻,并在頂樓放了一個俯身凝視的草間彌生充氣人偶,也帶來社媒廣泛關注與傳播。
將整個建筑變成藝術裝置,雖然只是臨時性保留,但無疑能刷新品牌形象,吸引更多人的好奇與目光。
LV酒店裝修、LV大樓 | 圖源:左@裴崇濤講酒店、右@噠噠旅行物語
2)形態重構,從平面到多維交互界面
品牌圍擋景觀化的第二個方向是形態重構。圍擋本身也是一個公共裝置,但與純粹的藝術裝置相比,它會更注重形態或材質的變革。并通過讓品牌圍擋從原來的平面展示,變可交互的界面,將路人也轉化為參與者。
UGG上海新天地店開業的圍擋上,有一個被等比例放大的鞋子,鞋子的沿邊是一個可以依靠、淺坐一下的設計,這個互動設計也吸引了不少人前來打卡。簡單明了突出產品的同時,也讓圍擋變成了一個可互動、有傳播的內容發生地。
滑雪品牌迪桑特上海新天地門店裝修初期,圍擋是一個平面的滑雪人像,隨著開業臨近,品牌從阿勒泰“搬來一座雪山”圍擋,除了視覺效果的震撼,更用“雪山”的立體意象強化了品牌的“滑雪基因”,形成鮮明記憶點。
UGG圍擋、迪桑特圍擋 | 圖源:上@A.B.C.D、下@KASAKII
誠如法國學者居伊·德波在《景觀社會》中所言,“景觀的目的就在于自身”,品牌圍擋景觀化,也是在強化圍擋的傳播屬性和價值。品牌以“空間策展”的方式來設計圍擋,是品牌價值的放大或加深機會。
02
媒介敘事,品牌內容力的具象呈現
品牌圍擋的升級不僅體現在形式與景觀上,正所謂“媒介即訊息”,這又是一個“萬物皆媒介”的時代,圍擋作為品牌觸點,自然也在升級內容。
最直接的升級,是圍擋作為美學、公共展示的線下空間,所帶來的多感官升級。比較常見的是視覺、觸覺層面的感官沖擊,近年來也開始有品牌嘗試“卷”更多維度的感官體驗。
Aesop伊索2024年初成都店開業圍擋期間,用445個真人大小的石膏鼻子,做了一場名為“Be Nosy”的大型聞香實驗。每個石膏鼻都有噴上伊索的獨特香氣,邀請用戶“跟著鼻子走”、跟著圍擋玩兒出自己的“聞香軌跡”。
觀眾流連于不同香味,停留時長超過8分鐘/人,也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主動擴散伊索的聞香圍擋。
伊索成都太古里圍擋 | 圖源:@一筑一事
其次,品牌圍擋的在地表達也在不斷升級。借城市基因與文化,品牌實現情感的本土化植入,從圍擋期間就激活城市符號,實現創新表達。
開篇提到的MUJI成都太古里圍擋就是在地表達的一個典型案例。“川流有息”很容易聯想到“川流不息”,一字之差,但卻讓熙熙攘攘立馬變成了張弛有度,既符合成都人民慢生活的節奏,也非常精準地貼合了MUJI慣有的清冷與堅定感。
尤其引發關注的是海報里的蒼鷺,這種鳥也被稱為“洗腳鳥”,因其長期單腳站立捕魚的姿態像在洗腳而得名。
在MUJI太古里店不遠處的九眼橋上就時常有蒼鷺出沒,海報就這樣無縫融入了城市表達。同時也再次強化了MUJI所倡導的“自然有生活”理念。
MUJI成都太古里圍擋 | 圖源:MUJI
類似激活“城市符號”的品牌圍擋還有很多,比如Apple去年上海靜安門店開業時,圍擋就用了上海市花玉蘭花作為關鍵意象。
兩朵綻放的玉蘭花中間是“花見花開一道來”及“Apple靜安”的字樣,還有玉蘭變化而成的Apple限定logo,地理上融入上海文化,時間上當時也正值玉蘭花開的季節,一舉多得。
Apple靜安 | 圖源:上@蘋果官網、下@庫克社媒
為何圍擋從店鋪施工期的遮蔽設施,演化成為如今品牌的重要表達媒介,并推動“內容力”不斷升級?
這背后的原因,首先來自于社媒的指數級傳播力量,好內容會引發用戶的自主傳播,加上“人人都是創作者”的環境,探店博主等自媒體生力軍也非常樂意分享好內容,讓有趣的圍擋得到了額外的曝光機會。
同時,品牌端也開始注重內容的力量,“好內容”甚至能一定程度上彌補“地段”的不足,因此圍擋成為更有戰略意義的傳播媒介,品牌也會更愿意在原有基礎上增加預算和內容策劃力量。以必要成本撬動長期曝光,在開店早期就在用戶心中留下印象。
而且近年來線下零售的業績表現有“再中心化”趨勢,中心商圈活力再現,實體商業回歸流量“戰場”,大牌也開始“去神秘感”,自然希望能抓住每一次機會和用戶建立的真實的互動。
這些本就具有實際有效空間的圍擋,自然也就承擔起了品牌內容表達的新任務。
03
有機融入,品牌圍擋作為公共空間
隨著線下空間與媒介的魅力復現,人們也渴望更真實、鮮活、有人味的線下互動,尤其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年輕人,TA們熱衷于探尋城市中“非標體驗”的新鮮、互動。
在這個意義上,出現在城市公共空間的品牌圍擋,就像是一個城市公共生活的“共創接口”,進一步走向公共化、互動化。
1)情緒解碼,早一步擴列年輕用戶
品牌圍擋吸引年輕人互動的一個流量密碼,就是情緒。
情緒代償、社交孤獨、焦慮舒壓......每一種情緒背后,都有一個年輕人關注的話題。用圍擋發起話題引發年輕人共鳴,就成為品牌早一步積累用戶認知的有效做法。
大人糖上海五角場店開幕之前,在商場內設置了一個“MBTI轉盤”游戲,用戶轉動轉盤就會隨機停留在“濃人”、“淡人”、“e人”、“i人”等人格標簽上,對應的標簽里也有關于大人糖品牌相關描述,踐行品牌“情趣陽光化”的理念,也讓用戶在互動、拍照中“兌換”了情緒價值。
圍擋以年輕人共鳴的話題設置情緒“鉤子hook”,還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萌寵互動、票根兌換等。這些情緒互動的共性在于,關注年輕人關注的話題,讓用戶從“被動路過”轉向“主動參與”,成為品牌傳播的共創者。
大人糖圍擋、GREENBELT
圖源:左@飯困星人、右@羊毛村在逃霸主
2)環境共建,圍擋成新的“邀請話術”
近年來也有不少品牌圍擋因過于簡單粗暴,而被指“破壞”周圍環境。我們發現,是否能與周圍環境融入一體,關鍵在于品牌是否能成為空間的創新者、服務者,一起參與到社區景致當中,而不是成為空間占用者。
“頂流”漢堡品牌Shakeshack去年新店開進上海豫園時,就以“萬花筒”般的圍擋造型,適配豫園五光十色的景觀。
光影效果下的漢堡、薯條、等icon組成一個亮光閃閃的打卡點,完美融入豫園的景致中,成為豫園限時打卡位。
實際上,Shakeshack在很多城市的圍擋都有用巧思。入駐天津時,圍擋設置了天津方言版交互語言,“Welcome to shēi克曬克(Shakeshack)”的方言介紹一出,自帶喜感。
入駐成都則在圍擋用了大面積的竹子,非遺竹編致敬川蜀在地文化,周圍的竹子桌椅像是在早早邀請客戶入座了。
Shakeshack豫園、天津、成都圍擋
圖源:@Shakeshack、@二胖仙兒、@成都城CDC
3)拓寬城市生活邊界,新的生活方式提案
圍擋的公共性還有一個體現,就是為城市生活帶來新的可能,在施工期預演理想街區形態,作為城市更新的最小試驗單元,邀請用戶共創新的生活方式提案。
今年剛開業的重慶萬象城Greenland,籌備期間圍擋上就突出了“綠意生活解法”的商業概念。
IP貓咪萌寵形象的互動拍照區周圍是一片飽滿的綠化空間,圍擋后面能看到茂盛的百年古樹長勢正好。一種“自然引力”的圍擋設計,也讓街區想傳達的“松弛生活、自然主義”先一步被用戶感知到。
重慶萬象城Greenland| 圖源:@呆會兒
品牌圍擋的體驗升級,本質上是“用戶注意力前置沉淀”的高效策略,情緒解碼、社區共建、生活提案等參與到公共建設與表達的方式,是品牌在圍擋期間與人群、社區、城市,有機融入的姿態。
結語
品牌圍擋的蛻變史,猶如半部線下商業的注意力爭奪史。
經歷了遮擋、品牌識別、景觀化等階段,品牌圍擋已經逐漸成為線下觸點中承載傳播品牌價值的戰略媒介,從“單向展示”進化為“場景對話”,在內容傳播、調性彰顯、社交互動等多個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