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三年中國零售的五個關鍵詞之“下沉”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云棲居士
編輯/娜娜
這段時間一直在總結,總結經過近兩年實踐和判斷下來,在未來兩三年內具有確定性的零售關鍵詞。我們從五個維度,分別提取出最為重要的“唯一”關鍵詞,這五個關鍵詞分別是:
從品類側看是“3R”;從市場側看是“下沉”;從用戶側看是“會員”;從價格側看是“折扣”;從渠道側看是“即時零售”。
為什么要從五個維度提取最為重要的“唯一”關鍵詞?
因為所有企業的資源都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什么都能做得很好,你一定需要選擇一個或幾個你最擅長的維度來進行突破,做到市場領先水平,其他維度只要保持市場平均水平就可以。在這種戰略思路下,有的企業可能會優先選擇從品類進行突破,有的企業可能會優先選擇從市場側進行突破,也有的企業可能會優先選擇從用戶、從渠道進行突破,等此種種不一而論。
因此,我們從五個維度分別分析,從每一個維度分別只提取出最重要的“唯一”關鍵詞。這五個關鍵詞,在不同的企業一定會有不同的優先級排序,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五個關鍵詞在未來兩三年內一定是具有確定性的零售關鍵詞。
前幾天,筆者針對第一個關鍵詞“3R”已經專門寫了一篇文章《3R食品,傳統超市破局重生的新密碼?》,簡單介紹了關于3R品類我們的判斷和思考;今天筆者想再次跟大家分享的第二個關鍵詞是“下沉”。
一、為什么要下沉:規模紅利與消費升級的雙重引擎
在當下的商業發展浪潮中,下沉市場(三線及以下城市、縣鎮及農村地區)正憑借 “人口基數+消費增速+基建成熟”的三重優勢,強勢崛起,成為零售增長的核心戰場,吸引著眾多企業紛紛布局。探究其背后的原因,規模紅利與消費升級的雙重引擎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規模紅利:9億人口撐起35萬億消費市場
根據《下沉市場消費零售升級潛力白皮書》數據顯示,下沉市場宛如一片廣袤的商業藍海,覆蓋超9億人口,這一數字占據全國人口總數的65%。龐大的人口基數,蘊含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展望2025 年,下沉市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將突破35萬億元,并且有望貢獻全國超2/3的消費增量。
以某電商平臺為例,近年來其在下沉市場的用戶數量和銷售額呈爆發式增長,充分證明了這片市場的規模紅利。眾多品牌商正是看中了這一潛力,積極拓展下沉市場渠道,期望分得一杯羹。
2、消費升級:從 “低價剛需” 到 “品質體驗” 的躍遷
下沉市場的消費升級呈現出鮮明的特點,重點體現在 “三化” 上。
其一為品質化,如今下沉市場的消費者不再僅僅滿足于低價商品,他們愿意為高品質的產品買單。就像以前大家購買日用品只看重價格,現在更關注成分、品牌和使用感受。
其二是多元化,消費者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生活必需品,對于美妝、健身器材、智能家居等品類的需求也日益增長。
其三是體驗化,消費場景逐漸向一線城市看齊,以前只能在線下小店購物,現在線上購物、直播帶貨、線下體驗店等多種消費場景不斷涌現,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得到了極大提升。
3、基建成熟:打破 “下沉即低效” 的桎梏
曾經,人們普遍認為下沉市場意味著低效,物流配送慢、網絡覆蓋差等問題制約著商業發展。但如今,隨著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力投入,下沉市場的交通、物流、網絡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快遞可以直達鄉鎮,5G網絡也在不斷普及,這使得商品能夠快速送達消費者手中,信息能夠及時傳遞,打破了 “下沉即低效” 的固有認知,為零售企業在下沉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如何下沉:本地化適配與模式創新的四大路徑
下沉市場的開拓絕非簡單的 “渠道平移”,而是一場涵蓋產品、渠道、運營的系統性體系重構。在這片潛力巨大卻又充滿挑戰的市場中,企業需精準把握四大核心路徑,方能實現破局與深耕。
1、產品策略:從 “低價傾銷” 到 “本地化共創”
過往企業常以 “低價傾銷” 打開下沉市場,但這種粗放模式難以持久。如今,成功的關鍵在于 “本地化共創”。以某知名茶飲品牌為例,其在三四線城市推出 “方言杯身”,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元素設計包裝;還根據地域口味偏好,研發出諸如 “桂花酒釀奶茶” 等特色產品,將本地食材融入其中。通過與本地消費者深度互動,挖掘需求,實現產品從功能滿足情感共鳴的轉變,真正做到 “懂本地,更懂你”。
2、渠道創新:線下 “毛細血管”+ 線上 “神經中樞”
渠道布局需構建線下 “毛細血管” 與線上 “神經中樞” 協同的生態。線下方面,企業要深入鄉鎮村落,在社區便利店、夫妻店等傳統渠道鋪設觸點,像某日用品品牌通過 “萬店加盟” 計劃,將產品滲透到基層零售終端;線上則依托電商平臺、社交軟件等搭建數字化中樞,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行為,精準推送產品,實現線上線下流量互導,形成全域觸達的渠道網絡。
3、會員運營:從 “消費積分” 到 “身份認同”
在下沉市場,會員運營不能局限于 “消費積分” 這種單一激勵。企業應致力于構建 “身份認同” 體系。例如,某生鮮平臺針對下沉市場會員推出 “專屬會員日”,除了優惠折扣,還組織線下采摘活動、烹飪課堂等社群活動,增強會員間的情感聯結;同時,為忠實會員提供 “家鄉好物推薦官” 身份,讓會員參與產品推廣,賦予其歸屬感與榮譽感,提升用戶粘性。
4、供應鏈重構:降本增效的核心命脈
供應鏈是下沉市場競爭的關鍵。企業需通過優化物流網絡、整合倉儲資源等方式重構供應鏈。比如某企業,在下沉市場建立區域中心倉,采用 “中心倉+前置倉” 模式,縮短配送半徑;與本地物流企業合作,降低運輸成本;利用智能預測系統,精準備貨,減少庫存積壓,實現供應鏈的高效運轉,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滿足下沉市場需求。
三、下沉的風險與挑戰:三大陷阱與破局關鍵
在下沉市場這片充滿機遇的廣袤天地中,企業若想成功扎根,不僅要掌握有效的下沉策略,更需清醒認識其中潛藏的風險與挑戰。以下三大關鍵陷阱若處理不當,可能讓企業陷入困境,而找到破局關鍵則是突出重圍的核心。
1、消費習慣差異:價格敏感≠只認低價
下沉市場消費者普遍對價格敏感,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只看重低價。部分企業盲目追求低價,推出品質低劣的產品,結果反而被市場淘汰。例如,某快消品牌曾在下沉市場推出廉價洗護用品,因香味刺鼻、清潔效果差,即便價格低廉,也難以獲得消費者認可。實際上,下沉市場用戶更注重 “性價比”,他們愿意為品質可靠、功能實用的產品支付合理價格。企業應精準把握消費者需求,優化產品功能與品質,在合理控制成本的基礎上,提供高性價比產品,用優質體驗打破 “低價低質” 的刻板印象。
2、供應鏈高成本:冷鏈缺失與服務半徑限制
下沉市場地域廣闊、交通不便,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缺失,服務半徑受限,導致供應鏈成本居高不下。以生鮮電商為例,在鄉鎮地區,由于缺乏完善的冷鏈運輸體系,生鮮產品損耗率極高,配送時效也難以保障。某生鮮平臺嘗試開拓鄉鎮市場,因冷鏈短板,產品送達時腐爛變質問題頻發,不僅造成經濟損失,還嚴重影響品牌口碑。破局關鍵在于整合資源,建立區域化冷鏈物流中心,與本地物流企業合作,優化配送路線,通過技術手段實現全程溫度監控,同時合理規劃服務半徑,確保在可控成本內提供優質配送服務。
3、競爭紅海化:從藍海到內卷的生存戰
隨著眾多企業涌入下沉市場,這片曾經的藍海逐漸變為紅海,同質化競爭嚴重。家電行業就是典型例子,大量品牌在下沉市場大打價格戰,產品功能和營銷策略趨同,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企業想要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需聚焦差異化競爭。一方面,挖掘本地特色需求,推出個性化產品;另一方面,創新營銷模式,利用直播等新興渠道,打造品牌特色IP,與消費者建立情感連接,以獨特的品牌價值和營銷方式擺脫價格內卷,開辟屬于自己的市場空間。
四、下沉市場的 “黃金法則” 與未來競爭
在下沉市場這片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廣闊天地中,企業若想脫穎而出,必須遵循 “黃金法則”,并提前布局未來競爭。
1、敬畏地域性:因地制宜的生存之道
下沉市場地域廣袤,不同地區風土人情、消費習慣差異巨大。以食品行業為例,北方消費者偏愛咸香口味,而南方部分地區更鐘情甜辣風味。若企業忽視這種地域性差異,盲目推行統一產品,必然碰壁。
例如某知名方便面品牌,通過調研發現西南地區消費者對酸辣口味情有獨鐘,便針對性推出 “川香酸辣豚骨面”,加入當地特色的泡椒、酸菜等食材,迅速打開市場。只有尊重地域文化,深入了解當地消費者需求,將產品、營銷與地域特色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扎根下沉市場。
2、深耕會員價值:構建長期用戶粘性
在下沉市場,會員不僅是消費群體,更是品牌發展的核心資產。某連鎖超市在下沉市場推出分級會員制度,針對不同層級會員提供差異化權益。基礎會員可享受日常折扣,高級會員除了更大力度的優惠外,還能參與專屬品鑒會、生日驚喜福利等活動。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會員消費行為,精準推送個性化優惠券和商品推薦,提升復購率。這種深度運營會員的方式,不僅增強了用戶粘性,還帶動了會員消費金額的提升。
3、科技普惠驅動:用技術賦能市場拓展
科技是打開下沉市場大門的重要鑰匙。在支付領域,移動支付的普及讓下沉市場消費者享受到便捷的購物體驗;在物流方面,智能分揀系統、無人機配送等技術的應用,有效提升了配送效率。某電商平臺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下沉市場用戶瀏覽和購買數據,優化商品推薦列表,使商品點擊率提升。科技的普惠應用,讓企業能夠更高效地觸達消費者,滿足其需求。
4、未來三年趨勢:生態之戰與精準平衡
未來三年,下沉市場競爭將升級為 “生態之戰”。企業需要在規模擴張與單店盈利間找到精準平衡,例如在保持增速的同時,確保坪效達到合理閾值。35萬億的下沉市場規模潛力巨大,但企業不能再依靠簡單的 “價格戰” 搶占市場。核心競爭力在于以 “本地化產品+數字化渠道+會員深度運營” 構建堅實壁壘,打造覆蓋產品、服務、體驗的完整生態,才能在這片市場中持續發展、掘得真金。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