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購物中心招商的四個悖論思考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方湖
編輯/娜娜
目前來說,經濟和消費的雙低靡,商業經營進入比較糾纏的存量時代。
商場的招商也在思考各種辦法升級招商手段來達到經營的差異化,通常通過一些措施來落地:比如項目細分定位、建筑和空間的差異化塑造、擴大餐飲比重、強化首店引進等措施。
正如硬幣總有兩面,目前招商措施也是如此,都有正反兩種博弈觀點。
第一、定位悖論——強調定位獨特性和差異化
正方:
如果一個30-50萬人口到城市或者縣城,一個10萬方以上的綜合性購物中心,需不需要定位?
根本不需要,只要把老百姓的需求弄清楚就可以,滿足需求的業態和品牌落下去,生意不會差的。
此時不需要定位也能做好生意。
而當商業存量過大,商業就必須走差異化定位。
為了滿足定位的概率落地,給出很多緯度,比如輻射半徑緯度--城市型、區域型、社區型,客群緯度--全客層、家庭客層、年輕客層,商場業態占比--時尚中心、家庭中心、生活中心。
通過三個維度的組合,形成9個細分產品定位。
看似很有邏輯依據,有重點輻射范圍、有目標客群聚焦以及相應的突出業態占比,就能形成產品獨特的市場定位,吸引目標客戶到達和消費,維系項目持續經營。
但是有一個前提,該市場容量足夠大,能夠切分更小的局部細分市場。
比如擁有196萬人口的江蘇縣級市沭陽,是一個比較大容量的市場,現在切了三個細分市場,中央商場、吾悅廣場和萬達廣場,大家都活得還不錯。這里可以做一些定位區分,比如萬達強化餐飲和體驗優勢,中央商場和吾悅可以強化零售。
再如南京遠郊的溧水區,城區人口不足20萬,這樣的小容量市場,12萬方+海樂城占據主城商業優勢地位,很難再容納一個10萬方大型購物中心。
反方:
在市場容量不足前提條件下,做定位其實沒有什么必要。
只要滿足市場需求的一些體驗性業態,帶客流的目的性消費業態,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品牌作為主要的招商目標;先解決生存問題,解決穩場經營問題,解決項目基本經營局面;定位在這里并沒有太大作用。
還有一個情況當前比較普遍,就是市場基本容量還比較大,但是商業供給量更大。以蘇州主城區為例,人口512萬,主流存量商業已經超過300萬方,2025年計劃新開業109萬方。人均商場面積超過0.8平米,在當前經濟和消費情況下,商場供應量持續擴大情景下,優勝劣汰是必然。
面積超過10萬方購物中心,業態規劃和品牌組合趨向雷同,都繞不開吃喝玩樂購。無論怎么做差異化定位,最終都避免不了趨同化。
所以定位不能解決競爭問題,供求關系才是解決競爭的關鍵。
第二、空間悖論——強調空間生態化和體驗感
正方:
內容趨同,消費視覺疲勞,讓更多商業尋求感官突破,在建筑和空間上大做文章,通過建筑形態和空間組合上做創新突破,跨界將歷史文化、自然生態、文旅景觀、視覺科技等多方面融合到商業體的建筑與空間之中,將快消費和微度假的慢節奏結合起來,在快節奏都市放慢身心,試圖突破全新感官體驗,塑造不一樣的逛游體驗。
一方面,試圖通過商場產品線硬件差異化,包括建筑形態——封閉式建筑、開放式街區以及二者結合形態。
將建筑形態融合的周邊地勢地貌,比如歷史文化建筑遺跡的新舊融合,依托河湖打造水系商業,將商業建筑體稱為城市的一個靈動元素,并給其增光添彩。
第二方面,內部空間打破傳統水平單動線,在垂直動線上做高低差和蜿蜒曲折,將室內動線街區化,在關鍵節點上增加主題大空間,將歷史遺跡、在地文化、自然生態、科技等各種要素有機結合到空間節點上,有的宛如進入歷史片段回眸、地方文化的風光大片或是博物館式的還原,不斷在視覺、聽覺、觸覺等塑造全新體驗。
反方:
建筑與空間創新,固然能夠帶來不同的消費體驗。
對于當代年輕人來說,視野是相當開闊并且國際化的,能帶給年輕人視覺沖擊的空間和可能也是在衰減的。并且在商業地產一窩蜂走建筑空間的求變求異創新之下,能夠落地的概念雖然各有差異,但是最后落地方向也是趨同。
作為固定建筑物,賦予固化風格,就不考量是否風格違和、落地到位,因為商場很多時候面對著相對穩定的目標群體,時間一長他們就會產生視覺疲勞。如果個性風格建筑維護不當,或者物業日漸陳舊,又會導致更加糟糕的結果。
逛游動線創新是好法子,建筑空間創新是一層外衣,做好了增光添彩,做不好就是“皇帝新衣”。
第三、餐飲悖論——強化餐飲業態占比
正方:
餐飲為什么越來越被購物中心重視,且在不斷提高占比?
中國線上購物在AJPD(阿里、京東、平多多和抖音)四大平頭把持之下,線下零售商業活得相對比較艱難。
購物中心需要不斷提升線下不可替代的業態,來彌補零售業態退出的窟窿。
作為消費剛需兼具體驗場景的餐飲,成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首先,餐飲具有高豐富度。全國各大菜系就是十幾種,品種豐富,現在火的是云貴菜、江西菜,之前的川湘菜,還有傳統的八大菜系;加上各種特色餐飲,燒烤、火鍋、自助等;還有更多的國際化菜系,在傳統西餐基礎上,現在有更多選擇:新加坡菜、馬來西亞菜、東南亞菜、日料、韓料、俄餐、墨西哥餐、意大利餐等等;再加上現在咖啡、披薩、茶飲、茶館、酒館更是可以滿足更多樣化餐飲布局和多元消費體驗。
其次,打造個性化消費場景是餐飲獨特優勢。
不同風格餐飲,結合商場鋪位動線,結合地方文化、餐飲定位打造不同風格的場景體驗。可以是自然生態的山野風格的云貴菜,可以是具俄羅斯風情的俄餐,也可以是典型南洋風格的馬來西亞餐廳,一頓飯可以體驗不同美食文化和消費場景,滿足胃口更滿足顏值打卡的情緒價值需求。
最后就是餐飲能夠支付較高的租金。商場現在要的是流量和租金,餐飲剛好這二者都具備。
反方:
餐飲比重越來越大,在存量商業過大的同時,新商業也不斷推陳出新,勢必導致餐飲供給量持續放大。
一人一天也只能吃兩頓正餐,餐飲消費總量相對有限,但是餐飲過量供應導致經營不飽和甚至虧損。
商場過度依賴餐飲的引流和租金支付,在市場達成一致共識之下,大家都在持續擴大餐飲供給,有幾個副作用:
餐飲經營虧損商家增多,空鋪逐步增加;
餐飲業態的平均租金日趨降低,商場收益下降;
除了就餐時間段,餐飲樓層的客流較少,導致客流不均衡;
各商場都在擴大餐飲占比,餐飲品類和品牌日趨同質化。
第四、首店悖論——搶奪首店資源成為招商必選項
正方:
商場經營的品牌同質化和消費審美疲勞,給商場招商部門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招商內容的差異化。落到實地就是引進品牌首店和品牌更高級別店鋪。
現在形成一個慣例,就是不管哪家商場開業,目標都要引進多少家首店品牌、多少家旗艦店、多少家定制店,這樣獨特化的品牌組合和高級別店面形態證明招商能力更強,同時也會受到更多消費者青睞。
反方:
首店概念被混淆,甚至被濫用。首店被很多商場無底線地應用,只要該城市沒有的就是城市首進、只要是該區域沒有的就是區域首進,根本沒有考慮品牌是否能被認定為首店品牌。
根據北京市等地發布的首店品牌認定政策,首店品牌是有一定標準的。認定標準主要涵蓋品牌資質、區域首次開業、經營穩定性、地理位置等核心維度。
第一方面是品牌所有權與使用權。品牌需合法擁有商標所有權或經授權的使用權,并提供相關證明文件。
國際知名品牌:需入選權威榜單(如《世界品牌500強》《世界500強》等),或在全球知名消費城市開設至少2家門店,并獲主流媒體多次宣傳。
國內知名品牌:需入選國內榜單(如《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中華老字號》等),或在3個及以上省會城市開設3家門店,并獲媒體宣傳。
第二方面要求是品牌年限要求。 品牌原則上需運營三年及以上,且具有行業影響力和美譽度。
現在很多商場混淆了首店認定標準,零售品牌標準化、連鎖化,這個認定標準相對比較好理解。
餐飲業態認定上,很多商場混淆這個概念甚至是降低這個標準,而降低標準的意圖是用首店概念為商場造勢,導致首店概念被濫用。
回歸本質做招商
招商是搭建商業平臺的工具,在商場經營過程中,根據C端市場需求和客群變化不斷優化業態組合、逛游動線、品牌級次與組合等,在B端不斷優化更新消費內容,給消費者帶來驚喜和體驗。
有幾點建議:
第一、通過不斷的市場調研,研究好自己周邊客戶,踏踏實實為其提供好品牌組合和消費服務。
第二、做好在營客戶調研,做好客戶經營分析和二八分層管理,頭部客戶陣營不斷優化升級,尾部陣營新陳代謝。
第三、以長期主義控制欲望,控制合理的租售比。避免割韭菜式的高租金模式,導致口碑轟塌。
第四、多元化優化消費內容,按照自己節奏推陳出新,制造驚喜。
第五、在強化鏈接現有客戶的同時,根據項目長期規劃和招商方向,儲備鏈接新資源,建立品牌資源梯度。
第六、多看市場,品牌來源于市場更來源于生活。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