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新財報:行業變局中的戰略突圍
來源/三車財觀
2024年末,全球互聯網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人工智能重塑商業邏輯,跨境電商打破地理邊界,傳統巨頭與新興勢力在本地生活領域激烈交鋒。
在這一背景下,阿里巴巴發布的2025財年第三季度財報,不僅是企業自身經營狀況的晴雨表,更是觀察國內企業數字經濟轉型的重要樣本。
財報顯示,2025財年第三季度,阿里收入為2801.54億元,同比增長8%;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489.45億元,凈利潤為464.34億元,同比增長333%。
當行業增速放緩、用戶紅利見頂成為常態,阿里巴巴選擇以“用戶為先,AI驅動”為戰略支點,試圖在電商紅海、云計算競賽和全球化博弈中開辟新航道。
重塑人貨場:存量市場的增量革命
在國內電商市場從“高速增長”轉向“存量深耕”的大環境下,阿里巴巴的淘天集團本季度表現亮眼。財報顯示,2025財年Q3,淘天集團營收達1360.91億元,同比上漲5%;季度新買家和訂單量均同比強勁增長,客戶管理收入增長9%,達到1007.90億元。這一成績的取得,絕非偶然,而是其重構用戶價值生態的結果。
一來,淘天集團通過優化用戶體驗來帶動用戶黏性的提升。具體來看,淘天集團通過優化搜索推薦算法、簡化購物流程、強化價格競爭力(如推出“僅退款”服務)等措施,顯著提升了用戶活躍度。數據顯示,88VIP核心用戶群體持續同比雙位數增長,達約4900萬。而88VIP會員的持續擴張也進一步強化了高凈值用戶的留存價值,形成“消費-權益綁定-復購”的正向循環。
二來,淘寶直播、短視頻導購等內容的深度整合,推動了流量變現效率的提升。面對抖音直播、小紅書等內容電商的競爭,淘寶直播的GMV占比已突破25%,并通過“短視頻 直播”閉環提升轉化效率。這種“內容即流量、流量即交易”的模式,不僅緩解了淘系對傳統搜索流量的依賴,還為其商業化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淘天集團的商業化策略正從“流量變現”轉向“生態共建”。這一轉變既是應對行業競爭的被動選擇,也凸顯了其對“人貨場”重構的主動思考——當用戶增長趨緩時,如何通過生態價值挖掘提升單用戶生命周期價值(LTV),已成為電商巨頭必須破解的命題。
智云共生:AI驅動下的第二增長曲線
在全球云計算市場增速放緩至10%左右的背景下,阿里巴巴云業務本季度實現13%的同比增速,并帶動AI相關產品連續六季度三位數增長。
一是,阿里不斷加大AI基礎設施投入,以優化運營效率。隨著大模型訓練與推理需求激增,阿里云將60%以上的新增服務器投入AI算力集群建設,推出針對大模型優化的彈性計算實例ECS-7系列,單集群算力規模突破萬卡。同時,通過自研芯片“倚天710”和“含光800”的規模化部署,單位算力成本下降20%,吸引諸多頭部客戶采購。
二是,阿里云與金融、制造、政務等領域的300余家企業合作開發垂直行業大模型,例如與工商銀行聯合推出的金融風控模型將壞賬識別準確率提升18%。財報顯示,AI產品收入中約40%來自行業解決方案,表明企業客戶正從“上云”轉向“用云”。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開源通義千問大模型底層框架,阿里云吸引了超10萬開發者參與生態建設,形成“基礎模型-工具鏈-應用場景”的閉環。此舉不僅降低了企業AI應用門檻,也強化了阿里云在開發者社區的影響力,為長期技術生態競爭奠定基礎。
全球化與本地生活:突破存量邊界的雙線戰役
在跨境電商增速放緩和本地生活服務滲透率不足的背景下,阿里巴巴通過結構性調整,在國際化與本地化兩條戰線取得突破。
在全球化方面,速賣通的“Choice計劃”重構了供應鏈邏輯。通過前置倉布局將履約時效縮短至3—5天,單位GMV成本下降,同時帶動海外市場訂單量環比增長。這一策略的成功,不僅依賴于物流效率的提升,更在于其與TikTok的深度合作。與此同時,區域化運營深耕成為關鍵。在韓國市場,通過與CJ集團合作打造倉儲物流網絡,速賣通市場份額反超亞馬遜,證明了中國電商平臺在新興市場的本土化能力。
然而,全球化進程并非坦途。Shein憑借“社交電商 柔性供應鏈”模式在東南亞快速復制,其本地化運營如自建倉庫、本土團隊等,是阿里巴巴難以復制的優勢。此外,歐盟《人工智能法案》和美國《芯片法案》等技術監管政策,也為跨境業務增加了合規成本。
在本地生活方面,餓了么與高德地圖的協同效應顯著。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三個月里,包括餓了么和高德在內的本地生活集團收入169.88億元,同比增長12%。之所以取得如此進展得益于餓了么和高德訂單增長,以及市場營銷服務收入的增長。雖然阿里的本地生活業務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面對美團在即時配送領域60%的市占率和抖音生活服務8000億元GMV目標的壓力,仍需找到差異化的“破壁點”。
挑戰:在戰略雄心與現實約束間走鋼絲
盡管財報傳遞出積極信號,但阿里巴巴的轉型之路仍布滿荊棘。這些挑戰既源于行業固有規律,也與企業的戰略選擇密切相關。
首先,電商主戰場的持續攻防戰。拼多多Temu全球GMV突破300億美元,抖音電商國內GMV同比增長80%,對淘天形成夾擊。阿里需在“低價心智”與“品質生態”間尋找平衡:若過度依賴補貼可能侵蝕利潤,而堅守品牌化路線則面臨用戶分流風險。此外,直播電商的流量分配機制仍需優化,避免陷入“超頭主播綁架平臺”的困境。
其次,AI投入的“效率陷阱”亦不容忽視。阿里日前宣布計劃在未來三年內斥資超過500億美元,加速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部署,但AI技術的商業化落地存在不確定性。例如,通義千問在政務領域的應用雖廣泛,但企業付費意愿不足;算力基礎設施的過度投資可能導致資產減值風險。
2025財年第三季度財報印證了阿里巴巴“聚焦主業、技術突圍”戰略的階段性成功,但深層挑戰已然浮現。對于阿里巴巴而言,這份財報只是一個起點。在接下來的三年戰略窗口期內,它需要證明自己不僅是過去的成功者,更是未來變革的引領者——這既需要技術底層的持續突破,也需要商業模式的創新迭代,更需要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矛盾中找到平衡點。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