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世間有本菊花寶典流落江湖,獲得此寶典者有望天下無敵、一統江湖,眾豪俠們為了天下蒼生,百姓幸福,紛紛出山,華山論劍。爭奪中有使出自建購物網站的,也有模仿西洋戰法使出倉儲會員店大招的,還有貫通中外的跨境商品店等等,幾經斗法后,仍難分高下。眾多高手們也從迫切到浮躁,有的屢戰屢敗,也有的屢敗屢戰。嘗試了很多方向,收獲了很多經驗,也收獲了很多失敗,只是心中對于菊花寶典的追求從未放棄。
菊花寶典到底花落何處?眾高手們未來結局又會如何?崩盤、突破還是真的有人將稱霸天下……,一時眾說紛紜。
到底是大家都看不清未來方向,還是內心深藏不安的種子,迷茫、迷離、迷失……,你看不見對手,對手卻無所不在呢?
東瀛擅長忍術,隱身法傳得神乎其神,有大師在國內將其發揚光大,稱忍者所到之處你連影子都看不到,你們怎么打,還不趕緊投降,再不投降褲衩都輸沒了。很多高手與忍者過招后都兵敗如山,難破其招。其實隱身法源于中國,并非東瀛特產,只是當年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將其輕視為旁門左道,而東瀛卻將其發揚光大,以致自成一派。
忍術自成一派后,眾多江湖高手不服其地位,經常要短兵相接,拼出誰是天下第一。忍者們也從未安分過,一直招募合并一些江湖派系,不斷擴充自己實力。到現在很多江湖派系看到形勢越發不容樂觀,以致惶惶度日。
其實未來三年格局大家都可以猜到,只是心中的不安難以撫平。外資還是大潤發、沃爾瑪等,國企還是華潤、百聯,民企則是永輝、物美等,市場占有率前列的企業不會有變化,只是名次會有變動。中小規模零售企業會有銷售額大幅上升的企業出沒,但始終難以對這些巨頭構成威脅。
從業態來看,大賣場開始受到倉儲店小規模阻擊,精品超市逐步替換傳統標超,新興便利店替代街邊雜貨店,雜貨店中不甘心被淘汰的則有機會孕育出中國版的無印良品。這些現象基本不會有太大的出入,不論你愿不愿意改變,市場就是這么玩。根據循環理論,新的零售商在開始進入市場時總是以低價格、低毛利和低定位為特點和優勢,從而與業內原有零售商的競爭中取得優勢。而隨著這一業態的進一步發展,它們會不斷購進新的昂貴設備,不斷增加新的服務,從而不斷提高其經營成本,逐步轉化為高成本、高價格和高毛利的傳統零售商,并最終發展為衰退型的零售商,同時又為新的零售業態留下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而新的業態也以同樣的模式發展。如百貨商店走的是高價格、高毛利、低周轉率,很快就被超市這類新興業態所蠶食,超市發展后又被沃爾瑪這類天天平價的當時所謂“新型超市業態”所沖擊,……到現在所謂的低價電商,基本按這一邏輯在走。只不過中國存在經濟發展極度不平衡以及地域較廣的問題,實體行業也表現出存在低經營成本向高經營成本在走(也就是所謂的精品超市路線);以及與電商共同拼低價、低毛利(這類現象從去年雙十一開始表現較為明顯)等現象共存。
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年業績持續下滑的業態是什么?標超,就是以三江購物、新華都為代表的企業。三江購物現在選擇蝸居寧波,新華都也從福建區以外的地區開始逐步撤軍。三江購物控制人回天無力,去年選擇淡出;新華都則傳出準備出售零售業務,不再賺辛苦錢。這就是標超行業的現狀,媒體上瘋傳倒閉的零售企業都是以標超業務為主,成為零售業的重災區。精品超市則發展迅猛,永輝主打的綠標從二三線城市揮師進入一線城市,上海城超從一線城市擴張到三四線城市湘潭等等。標超這種業態幾十年如一日不思上進,有些標超到現在還可以看到90年代的很多影子,加上布點密集、效益低下,這就是零售行業的落后產能了。對于落后產能在政策上面臨打壓,在市場上面臨消費者用腳投票。以至于淪落到被便利店小弟欺負的境地。
便利店的快速發展其實也是街邊雜貨店、夫妻店的一個升級。大家看到便利店對于超市的蠶食,卻很少看到街邊雜貨店、夫妻店的消失。同樣講述的是一個現代版戰勝傳統古裝版的故事。只是在對標上,很多人更愿意跟標超、賣場進行對比,其實這是很值得商榷的。
這是一個玩技術含量的年代,早已經不是當年憑借純粹的速度突破以及幾個黑大頭球員憑借身體優勢兇悍搶斷就能橫行四方的局面了。一些企業開了那么多店,真的有體現出品牌價值嗎?還是只是區域知名度稍微大點?技術活不行、遇到點挑戰就直接兵敗如山倒。輕輕的來開店,然后又靜靜的關門了,只留下一些特價POP還掛在門上還沒人去撕掉。以前競爭對手是一家1000平的超市,你只要開家5000平的超市就可以直接把它干掉,當地消費者就喜歡這種大店,感覺商品豐富有逛頭。競爭對手是5000平的體量,你直接在旁邊開家10000平的體量,然后就可以讓它飛灰湮滅。像一些只懂長傳沖吊、不斷的下底傳中等簡單粗暴的戰術打法公司這幾年慢慢都被市場所淘汰,而球員之間細膩的配合以及精妙的傳接和換位成為新的趨勢。如北京華聯綜超在20幾個省份開店,一看以為布局全國,實際除去大本營北京還算將就,大部分省份門店都處于下風。這種玩法在當今已經太虛,很容易輕松被突破。近幾年一直在加速開店的企業無不在技術有了較大升級,引來了行業同行的圍觀學習。
玩足球的一場比賽能進兩三個球已經很不錯了,但玩籃球一場比賽卻有200多分。如果你用NBA游戲規則來指導足球比賽,表面看好像非常有搞頭,實際上會出現所謂的“任督二脈”無法打通。NBA游戲思維跟足球思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根本不存在注入可行性。技術上的一些玩法倒是可以考慮借鑒,但真正的共性是如何爭取觀眾成為自己的球迷。
NBA在美國瘋狂過,但隨后還是有超級碗等比賽的沖擊,沒有一種業態可以通吃其它業態,每種業態都要經歷不被認可到爆發再到衰退的循環周期,誰能為消費者代言才有機會長盛不衰。